随着第十批国家药品集采结果的出炉,原研药在国内的供给情况再次引发舆论关注,有大量舆论声音认为,这意味着原研药将“退出”国内公立医院系统。
不过在实际上,单把几批药品集采中原研药未中标就等同于原研药“退出”国内公立医院,尚有失偏颇。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国家药品集采的持续推进,大批集采未中标的原研药在公立医院市场份额的确出现了显著下滑。
但与此同时,原研药在国内并没有消失。当公立医院难以再成为原研药的销售出口时,包括电商、高端私立医院、商保、零售药店等在内的渠道承接了这会对原研药的需求。在新旧渠道交替之间,国内的医药市场正在迎来改变。
原研药没有消失
自第十批国家药品集采结束起,原研药问题再次被关注。在前述第十批集采中,有50多个产品降幅超90%,最终没有一家外企有产品中标,由此也导致了“原研药退出公立医院”的声浪持续至今。
需要说明的是,就制度设计而言,集采从未堵死原研药。
尽管跨国药企因为种种原因在集采中丢标,也不意味这类产品不能进入公立医院销售——按照规定,集采的份额只占医院用药的70%-80%,医院仍有剩余20%-30%的空间进行自我选择,并不受集采结果限制。理论上,药品只要在当地还处于挂网状态,医院就可以依据需求采购药品。
如果原研药没有进院,实际是集采+医院选择的结果。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中,医院要承担多方压力,其中包括控费、考核、反腐等等,这些都有可能迫使医院做出“一刀切”的决定,最终对于普通患者而言,较难在公立医院中获得原研药。
但是,通过在国内多年的临床使用,原研药已经获得了较好的口碑。在公立医院难开原研药的现状下,患者需要寻找新方式购买原研药。而诸多渠道之中,电商是增量较为明显的渠道。
……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