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12分钟
播放:
50
发布:
2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今天是2025年8月19日。119年前的明天,1905年8月20日,日本东京赤坂区的一栋普通民宅里,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会议正在悄然进行。房间里挤着20多位来自中国各省的年轻人,他们操着不同的方言——有广东话、湖南话、浙江话,甚至还有四川话。墙上挂着“中国同盟会”的白底黑字横幅,桌上的茶盏腾着热气,却盖不住空气里的紧张与激动。


会议开始后,一位身着西装、目光坚毅的男子站起身来。他中等身材,鼻梁高挺,说话时带着浓重的广东口音:“诸位,今日我们聚集于此,不为别的,只为一个目标——推翻清王朝,建立一个新的中国。”他顿了顿,提高声音:“从今天起,我们的组织就叫‘中国同盟会’,而我,愿被诸位推举为总理。”


此人正是孙中山。这一天,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宣告成立。它的诞生,如同在沉沉黑夜中划亮的一根火柴,不仅将分散的革命力量拧成了一股绳,更点燃了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的希望之火。


要理解同盟会为何在此时成立,得先把时间拨回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



那时的中国,正处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赔款2亿两白银;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北京被攻占,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西逃,《辛丑条约》的签订让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与此同时,清政府的腐败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官员贪污成风,军队战斗力低下,甚至连修铁路、办工厂这样的“洋务运动”成果,都成了列强掠夺的筹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黄河决堤无人管,饥民饿殍满地,外国传教士横行乡里,地方官要么装聋作哑,要么与洋人勾结。


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从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到1900年唐才常的武汉自立军起义,再到1904年华兴会的长沙起义,革命党人从未停止过抗争。可这些起义大多以失败告终——人数少、装备差、缺乏统一的指挥,各地的革命团体像一盘散沙,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


孙中山对此感受最深。1894年,他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但会员最多时不过几百人;1903年,黄兴在长沙组织华兴会,会员数千人,却因缺乏经费和外部支持,起义计划屡屡流产;1904年,章太炎、蔡元培在上海成立光复会,专注于反清宣传,却因地域局限,影响力始终无法突破江浙一带。


孙中山曾感慨:“中国之革命,非有统一之机关,统一之计划,统一之行动,不能成功。”他意识到,要推翻强大的清王朝,必须把分散的革命力量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政党。


1905年7月,一个关键人物来到了日本东京——他就是黄兴。


黄兴是华兴会的创始人,此时刚从湖南逃亡至此。他听说孙中山正在联络各地革命团体,立刻主动上门拜访。两人一见如故,从白天聊到深夜。孙中山说:“华兴会的志士都是热血男儿,若能与众兄弟携手,大事可成。”黄兴当场表态:“我的同志,随你调遣!”


随后,孙中山又派人联络了光复会的章太炎、陶成章,以及福建的林文、江西的邹容等革命骨干。一时间,东京成了革命党人的“联络站”——有人在《民报》社讨论纲领,有人在锦辉馆分发传单,有人在中餐馆起草章程。


7月30日,同盟会的筹备会在东京赤坂区的“黑龙会”会所召开。到会的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陈天华、汪精卫等70多人。孙中山首先发表演讲:“列强环伺,清廷无能,我们若再各自为战,只会被各个击破。唯有结成大团体,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才能救中国!”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是推翻清朝统治的口号;“创立民国”——这是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平均地权”——这是要解决土地问题,让农民不再受地主剥削。这十六字纲领,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革命党人的心扉。


陈天华当场站起,挥着拳头说:“这纲领好!我写的《警世钟》里喊了两年的‘救中国’,终于有了具体方向!”宋教仁推了推眼镜补充:“‘平均地权’更是切中要害。农民占中国人口十之八九,若能解决土地问题,革命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筹备会一致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并通过了《中国同盟会总章》。总章规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总部设在东京,国内设东、西、南、北、中五个支部,海外设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四个支部。


1905年8月20日,同盟会正式成立大会在东京赤坂区的民宅里召开。


会议室不大,墙上挂着同盟会的旗帜——青天白日旗(后来演变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20多位代表围坐在长条桌旁,桌上摆着简单的茶点和文件。孙中山穿着一件深蓝色西装,领口系着领结,显得庄重而严肃。


他首先向代表们介绍了同盟会的纲领和总章,然后说:“从今天起,中国的革命不再是‘一省之革命’‘一派之革命’,而是‘全国之革命’。我们的目标是:推翻清朝专制政府,建立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


话音刚落,黄兴站起身,用力鼓掌:“我代表华兴会全体成员,拥护这个纲领!从此,华兴会便是同盟会的一部分!”


接着,宋教仁、陈天华、章太炎等代表纷纷上台发言。章太炎扶了扶眼镜,用带着湖南口音的普通话大声说:“我从前骂孙中山是‘孙大炮’,说他只会说空话。今天听了他的纲领,我才明白——这不是空话,是能救中国的实话!”


会议最后,全体代表举手表决,一致通过了《中国同盟会成立宣言》。宣言中写道:“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同盟会的成立,之所以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关键在于它实现了三个“第一次”:


​第一次有了全国性的革命政党。​​ 此前的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都是地方性或松散的团体,而同盟会有明确的政治纲领、严密的组织架构和统一的领导核心。它的成员遍布全国17个省,海外15个国家,会员总数超过万人。


​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革命理论。​​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十六字纲领,后来被孙中山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解决“谁来革命”的问题(推翻满族贵族统治),民权主义解决“革命目标”的问题(建立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解决“革命后如何发展”的问题(平均地权,改善民生)。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系统的资产阶级革命理论。


​第一次掀起了全国性的革命浪潮。​​ 同盟会成立后,创办了机关报《民报》,与保皇派控制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派遣会员回国,在长江中下游、两广、云南等地发动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1906年)、黄冈起义(1907年)、惠州七女湖起义(1907年)、镇南关起义(1907年)……虽然这些起义大多失败,但革命火种已撒遍全国。


当然,同盟会的内部并非铁板一块。章太炎曾因与孙中山意见不合,一度宣布“退党”;光复会的陶成章后来公开反对孙中山,甚至暗中策划刺杀;还有一些会员急于求成,主张“直接起义”,忽视群众基础。但这些矛盾,并未掩盖同盟会的历史功绩——它让“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从少数人的口号,变成了全民族的共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这场原本计划外的“意外起义”,之所以能在短短两个月内席卷全国,正是因为同盟会多年来在军队、知识分子、会党中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当武昌城的枪声响起时,各省同盟会会员纷纷响应:湖南的焦达峰、陈作新率新军起义,陕西的张凤翙发动西安起义,上海的陈其美组织商团攻占制造局……仅仅50天,全国15个省宣布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他在就职宣言中说:“同盟会之成立,所以谋颠覆清政府,建设共和民国。今目的已达,自当让位于袁世凯,以完成统一。”


从1905年8月20日到1912年1月1日,仅仅6年零4个月,同盟会完成了从“革命政党”到“执政力量”的转变。虽然它最终未能实现“平均地权”的理想,也未能阻止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但它开启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帝制被推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国从此告别了“王朝循环”的历史周期律。


1905年8月20日的东京赤坂区,那间普通的民宅里,20多位年轻人的讨论声早已消散在历史的风里。但他们留下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誓言,却像一颗种子,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



同盟会的成立,不仅是一个政党的诞生,更是一个民族觉醒的标志。它告诉我们:当国家危难之际,最有力量的不是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无数人团结起来,朝着同一个目标奋进。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回望这段往事,或许会更深刻地理解:所谓“历史的选择”,从来不是偶然的。它是无数仁人志士用热血和智慧铺就的道路,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传承,更是“穷则变,变则通”的时代必然。


感谢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1905年8月20日的东京赤坂区,那一声“同盟”的呐喊,不仅唤醒了一个政党,更唤醒了一个民族对“共和”的渴望。愿我们永远铭记:团结与奋斗,是一个国家走向复兴最坚实的底气。我们下期再会。晚安。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