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们邀请到在伦敦攻读戏剧研究博士的亦平,和我们一起回到北京剧场的文化形态,也走进他在柏林参与的项目《在域:柏林记忆》。
从中央戏剧学院的理论体系,到当代戏剧实践者与学院之间的张力;从“重理论”的国内语境,到practice as research的现实挑战;从“后社会主义”表演的思考,到柏林华人社区的摩擦与共建——这一期,我们讨论的不只是表演本身,而是记忆、政治、制度与情感的缠绕。
亦平带来的,是两个剧场之间的对照,也是对“实践为何有意义”的一次追问。在柏林,他和不同背景的人合作,试图通过表演建立“社区”,但也发现community这个词本身,充满着排他性、错位和妥协。
【嘉宾】
亦平:往返于北京和伦敦两地间的戏剧实践者、戏剧理论与批评博士在读
【主播】
Zoe:戏剧理论与批评博士在读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
【时间轴】
02:00|北京剧场的文化意识形态:理论如何参与意识形态建构?
06:30|为什么选择戏剧研究:从个人经验谈起
10:30|学院派vs非学院派:两种实践的边界与互相影响
12:47|中英之间:“实践为王”与“理论中心”
14:30|什么是practice as research?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寻找交叉地带
21:40|选择这个选题的动因:从“政治”的两种含义谈起
27:14|后社会主义表演研究:剧场如何回应资本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35:04|柏林项目《在域》:摩擦、误解与结构性矛盾
51:31|community的排外性:谁被包含,谁被排除?表演如何参与“共建”?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这期节目的想法,或写信到:
📮 [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订阅、转发,或留下你的评论。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与创作的动力。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