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光临聆听小馆。本期嘉宾Aida是一名怀揣教育梦的国际学校英语老师。
她第一份工作是在故宫做预备讲解员,后来Aida选择做了对外汉语老师,之后她又去了芬兰攻读教育学研究生,毕业之后回国Aida短暂地在留学机构做了一段时间的“提分机器”,之后她进入了一所国际学校当英语老师。
她希望有一天可以将自己在芬兰所学的教育理念结合中国现阶段国情,创办一所面向所有孩子开放的学校,尊重他们的自由和发展,给予他们更多的成长空间。
Aida在芬兰读研期间,观摩芬兰的课堂
芬兰小学一隅
冬天白雪皑皑的芬兰
学校体育学院的一个雕塑,确定这不是孙悟空吗?
芬兰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的度假小屋
夏天在湖上泛舟
号称千湖之国的芬兰
一些陌生名词:
PISA: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是由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创建的计划,旨在测试各国15岁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等方面的技能和知识。该评估于2000年首次举行,之后每三年举办一次;其目的是提供可比较数据,以期能帮助各国改善其教育政策和成果。该评估计划衡量问题解决能力和认知能力。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问题导向学习),是目前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透过简单的生活实例,借由小组讨论,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来源:维基百科
时间轴:
02:39 和Aida相识的过程和那个在首都图书馆奋斗的夏天
03:42 在故宫上班是什么样的感受?
06:07 做对外汉语老师需要什么样的能力
09:21 接触到的学生都是什么类型的人?
10:58 印象最深刻的学生芬兰记者马丽,她的提问能力和做事能力都非常的强,会不断地去挑战你,问一些可能你都意想不到的一些问题
13:48 为何选择去芬兰留学?
15:27 看关于芬兰教育的纪录片感动哭了,想去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一切为学生着想
16:49 作为一直从事教育行业又从芬兰教育学专业留学回来的人,我认为《他乡的童年》确实打开了一扇窗,让没去过国外的人看看国外的教育特色,但我觉得从题目上来讲,就有在进行隐喻的对比,就好像国外的月亮都是圆的,国外的月亮不一定那么圆,国内可能还没有发展出来这种教育理念,但我觉得不能代表说我们中国的教育就不如国外
17:45 芬兰的英文节目从来不翻译成芬兰语,孩子从小有这种沉浸式二语习得环境;芬兰的教育资源配置很平均
20:21 我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很值得肯定的
21:03 芬兰不强调竞争,很多小孩子缺乏斗志
21:38 芬兰小学没有教材的现象类教学模式
23:24 很多芬兰小孩中学以后想去职高学门手艺,不想上高中
25:49 在芬兰的冬天,会有抑郁情绪产生吗?
27:42 冬天大家进教室第一件事是全体脱裤子,因为屋里太热
28:50 上课的时候,有同学会一边上课一边织袜子,织完了可能送你一双,如果关系不错
29:15 芬兰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做所谓的小动作,有的小孩他有注意力缺陷,他必须坐在瑜伽球上听课
30:29 芬兰的特殊教育案例。七八岁智力有点损伤的学生,老师会把ta每天到教室之后要做的所有事情用卡片做出来,而且都是拍ta自己做的那个动作,然后给ta穿成一条线,挂一排挂在教室的墙上,这样小孩子到教室之后,他就知道先拿什么先干什么,他可以看着这个照片去做
32:53 芬兰校园里的阅读推广是如何做的
34:34 芬兰人即使在疫情之前比如等车的时候真的都会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吗?
36:01 芬兰政府会安排当地的居民做留学生的朋友之家,他们每个月都会接你去他们家,带你出去吃饭玩儿,体验当地的生活,比如冬天去冰钓,滑雪,泡温泉,蒸桑拿,夏天在湖里边儿划船,钓鱼,游泳
36:55 在芬兰那两年,我心中每天想的就是我自己最爱的到底是什么
37:44 在芬兰经常丢三落四,不过东西最后都找回来了,路不拾遗
40:37 如果我是从一个妈妈的角度来讲,我一定想举全家之力去到芬兰,他们教育真的挺好的;但我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不能这么去看问题,我面对的不仅只有我的孩子,还有别人的孩子
45:14 去一个很完美的地方去做东西,算锦上添花吗?
48:13 目前供职的国际学校,主要生源来自哪儿?
49:14 疫情对学校的影响
50:26 Aida的教育梦
52:15 现在的工作其实已经让我影响到了一批学生
53:28 国内目前已有的创新型学校
56:50 做对外汉语老师时的一段英语培训创业插曲,早上六点多去学校门口发传单,用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1:02:11 作为老师,我觉得最大的价值感就来源于看到你的学生,当他们离开毕业之后,他们变得更加成熟,然后他们他们回来找你吃饭的时候,跟你在聊天的时候,感觉你们有一场成人之间的对话,那个成就感还是蛮大的
1:06:54 毕业回来看你的学生可不一定是当时班里最好的那个学生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