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父母猝然离世,留下一份「人生清单」。这份to do list包括:拖地、社交、交电费……她照做,却越活越离谱:唱歌剧、泡怪茶、送别人快递当礼物。她,是废柴,是笑点制造机,也是你可能在生活中见过的某个二十来岁的女孩。“没有逻辑、无剧情、全是段子”——你以为是短视频?不,这部名叫《Things You Should Have Done》的BBC新喜剧,用短视频式的跳跃节奏、抽象段子与地狱笑话,拼贴出一个“看起来很搞笑,其实很难过”的故事。
英国人到底有多会玩“抽象”?为什么地狱笑话让人上头?她有没有真的在悲伤?本期,我们聊它的反三幕结构、人物设定的去功能化、性别错位、情感抑制与对虚无主义的温柔注视。
在这个一切都讲求逻辑与意义的时代,这部剧选择放弃解释。《Things You Should Have Done》像是一部由段子拼贴而成的现代寓言,嬉笑怒骂,全员智力不在线,却精准映射出“功能失调社会”的一角。如果你也曾质疑“活着到底图什么”,那么你会在这部剧中看到一种别样的回答。
【主播】
Zoe:戏剧理论与批评博士在读,觉得女强男弱的角色设计很符合现实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对用尴尬达成喜剧的cringe comedy欲罢不能
【时间轴】
剧集风格与叙事形式01:26
短视频感、片段化风格、女主出身背景(YouTube)
英剧中的“建制派 vs 反建制派”?现实 vs 荒诞?
荒谬主义与现代短视频文化的共振:荒诞感、“抽象梗”与社交挑战内容
剧作分析与角色设定 05:43
段子式写作、Phoebe Waller-Bridge式拼贴法
剧情简介:废柴女主Chi、父母遗愿清单任务结构
荒谬与喜剧背后的“悲剧内核”与人性温暖
英式黑色幽默与情感表达10:09
日常故事与真实生活的映射,房东故事插曲(风格与人设描写)
荒诞剧的温柔归宿:Chi身边人的聚合与人物旅程模式
角色类比《伦敦生活》:小姨Karen、继子、家庭关系
Karen人物多面性分析,早期刻薄 vs 最后转变
剧中人物与结构讨论 15:38
Chi人物目标模糊、反三幕结构剧写
“她有没有在哀悼?”——茶杯象征、情绪表现与讽刺性解构
参加综艺Q&A桥段,对“悲伤五阶段”理论的调侃与现实批判
《请回答1988》对比,情感表达的防御机制
汽车旅馆才艺赛桥段,歌剧反差桥段的功能分析(抒发情感、角色转折、荒诞惊喜)
经济下行的美?喜剧是否必须“有意义”?反思现代虚无与躺平文化
性别与家庭结构 32:10
剧中男性角色的“无能”与弱势(父亲、姨父、继表哥等)
母职的消解与新型家庭关系(失职母亲设定)
继表弟设定深入讨论——母爱的缺席、抓娃娃桥段、母女对照视角
女性气质的打破与父母角色的“功能性”对比
喜剧中的小荒诞与随机性片段(麦当劳问路)
Cringe comedy 的英式路径与伪纪录片的运用
【剧集信息】
你本该做的事 第一季 Things You Should Have Done Season 1 (2024)
导演: Jack Clough
编剧: Nathan Foad / 露西娅·凯斯金
主演: 露西娅·凯斯金 / 赛琳·希兹利 / 丹尼尔·弗恩 / 杰米·比斯平 / Martha Cope / 达伦·斯特兰奇 / Steve Brody / 西妮德·马修斯 / Sachin K. Sharma / 苏尼尔·帕特尔 / Sue Elliott-Nichols / 莎拉·肯德尔 / 奥马尔·易卜拉欣 / Phoebe-Elizabeth Royal / 伊冯娜·达尔普拉 / Sonia Elliman / Jensen Clayden / Ed MacArthur / Alim Jadavji / 妮莎·埃米希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这期节目的想法,或写信到:📮 [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订阅、转发,或留下你的评论。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与创作的动力。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