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今天是2025年9月13日。六百五十七年前的明天,也就是公元1368年9月14日,河北大地上的元大都齐化门外,一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攻防战进入了最后时刻。明朝开国名将徐达率领的二十五万大军,在黎明时分突然对元大都发起总攻。当城门在喊杀声中轰然洞开时,统治中原近百年的元王朝,终于迎来了它的终章。
要讲清楚这一天发生的事,得先把时间拨回二十年前。1348年,黄河在白茅堤决口,浑浊的河水吞没了山东、河南的无数村庄。这场天灾很快演变成人祸——元廷横征暴敛,地方官员将赈灾粮米据为己有,饥肠辘辘的百姓只能啃食树皮,甚至易子而食。

就在黄河泛滥的同一年,安徽濠州的皇觉寺里,一个名叫朱重八的小沙弥正蹲在墙角,用破碗接着雨水。他本是农家子弟,因饥荒被迫出家,如今连寺庙的斋饭都断了。三天后,他背着包袱离开寺院,在淮西的荒野里靠乞讨度日。这个后来改名朱元璋的年轻人,不会想到自己将在二十年后,亲手终结元朝的统治。
此时的元朝,早已不是那个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自从1279年崖山海战消灭南宋后,元廷内部就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权力斗争。皇帝与权臣争权,蒙古贵族与汉族官僚对立,再加上黄河泛滥引发的民变,整个王朝如同朽木般摇摇欲坠。
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发动红巾军起义,喊出“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口号。短短两年间,起义之火席卷中原,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纷纷崛起。而在濠州的起义军中,一个身材魁梧的年轻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在皇觉寺出家多年的朱元璋。
朱元璋加入起义军时,队伍里只有二十四人。但他凭借过人的胆识和谋略,很快在红巾军中崭露头角。1356年,他攻占集庆(今南京),改名应天府,并采纳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开始积蓄力量。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不再是当年乞讨的小沙弥,而是一位胸怀天下的割据诸侯。
1367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就在这一天,他发布了一道震动天下的檄文:“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这篇檄文不仅点燃了北方汉人的复国热情,更明确了明朝的战略目标——推翻元朝统治,重新掌控中原。
但此时北方的局势依然复杂。元顺帝虽然昏庸,但元军主力仍由名将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统领。王保保驻守山西,兵力雄厚;另一支元军由李思齐、张良弼等人控制,盘踞陕西。朱元璋明白,要彻底推翻元朝,必须先解决北方的威胁。
1367年十月,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这支军队纪律严明,朱元璋特意下令:“所过之处,勿毁民居,勿掠妇女,勿焚庐舍。” 北伐军的先头部队一路势如破竹,仅用三个月就攻占了山东、河南,直逼元大都。
消息传到元大都,元顺帝惊慌失措。他紧急召集群臣商议,但此时的元廷早已腐朽不堪。有的大臣主张坚守,有的建议迁都,还有人提议调遣王保保回防。王保保虽有心救援,但他的军队长期与元廷内斗,根本无法及时北上。最终,元顺帝在宦官的建议下,带着后妃和皇子仓皇北逃,前往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
1368年8月,徐达的北伐军抵达元大都城下。此时的元大都,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繁华。城墙年久失修,护城河里长满了杂草,城内的店铺大多关门大吉,街道上冷冷清清。
元大都的城防原本堪称坚固。它始建于1272年,由元世祖忽必烈下令修建,周长约28.5公里,城墙高约10米,护城河宽20米。城墙上设有11座城门,每座城门都配备精锐的守军。但此时的元大都,守军不足万人,且大多是临时征召的老弱残兵。

徐达深知,攻占元大都的意义不仅在于消灭元军主力,更在于收复中原王朝失去近百年的政治象征。他对部下说:“元都克,则顺帝北遁,天下可定矣。” 他制定了详细的攻城计划:以常遇春率部攻打丽正门,郭英率部攻打文明门,自己则亲率主力攻击健德门。
8月29日深夜,北伐军突然发起进攻。常遇春身先士卒,冒着箭雨攀爬云梯。元军守将朵儿只班仓促应战,但他的部下早已军心涣散。没过多久,丽正门的城楼就被明军攻占。与此同时,郭英也突破了文明门的防线。
健德门的守军最为顽强。他们依托城墙工事,用滚木礌石击退了明军多次进攻。徐达见状,命人运来火药,点燃后投向城门。随着一声巨响,健德门的城门被炸开一个大洞。明军士兵呐喊着冲入城内,与元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此时的元顺帝正在元大都北郊的行宫里饮酒作乐。当他听到城破的消息时,吓得浑身发抖。宦官朴不花劝他:“陛下不如暂时前往漠北,召集旧部,再图恢复。” 元顺帝含泪收拾行囊,带着后妃、皇子和少数随从,趁着夜色向居庸关方向逃去。
9月14日清晨,徐达率领大军进入元大都。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元朝皇宫的前殿——大明殿。这座曾经象征着蒙古帝国权威的宫殿,此刻布满了灰尘和蛛网。徐达命人取来朱元璋御笔亲书的诏书,高高悬挂在殿前。诏书上写道:“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海内土宇,分据群雄。朕起于徒步,大将军为朕首将。十有六年,廓清江汉、淮楚,电扫两浙,席卷中原。声威所振,直连塞外。其间降王缚将,不可胜数。勉徇舆情,于吴二年正月初四日告祭天地于钟山之阳,即皇帝位于南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
这篇诏书宣告了明朝的建立,也标志着元朝在中原统治的终结。徐达随后下令安抚城内百姓,废除元廷的苛捐杂税,并将元大都改名为“北平府”。他还命人将元顺帝逃跑时来不及带走的金银珠宝、典籍文书全部封存,派人运往应天府。
元大都的陷落,不仅仅是政权的更迭,更是中原王朝复兴的开始。明朝收复了自靖康之变以来丢失三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重新掌控了长城以南的中原地区。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彻底终结了自唐朝末年以来长达四百年的分裂局面,开启了长达二百七十六年的统一时代。
元朝灭亡后,残余势力退居漠北,史称“北元”。但北元内部矛盾重重,很快就分裂为鞑靼和瓦剌等部落。明朝则通过一系列军事和政治手段,不断巩固对北方的控制。1421年,明成祖朱棣将都城迁至北京,从此北京成为中国近五百年的政治中心。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1368年9月14日这一天,不仅仅是一场攻城战的结束,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它标志着汉族政权的复兴,也意味着中原王朝重新占据了东亚大陆的核心地位。
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的传奇,徐达、常遇春等开国功臣的忠勇,元顺帝北逃时的仓皇,都成了历史长河中的片段。但更重要的是,这场战役所展现出的勇气、智慧和坚韧,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我们漫步在北京的街头,看到故宫的红墙黄瓦,看到长城的蜿蜒起伏,或许不会想起六百多年前的那场战争。但我们必须铭记,正是那些在战火中奋斗牺牲的人们,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
感谢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1368年的元大都之战,是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每个人的选择都可能影响历史的走向。愿我们也能从这段历史中汲取力量——无论是面对挑战还是追求梦想,保持信念,勇往直前,或许就能在自己的生命里,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我们下期再会。晚安。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