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明天是2025年6月4日,我们将跨越1046年的时光,回到公元979年的同一天。这一天,在风沙弥漫的晋阳古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写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终于接受了北汉末代君主刘继元的投降。这场持续了七十二天的惨烈围城战的结束,宣告了自唐朝灭亡后,长达七十三年之久的五代十国大分裂时代正式终结。中原大地重新迎来了大一统的曙光。今天,我们就来细细讲讲这段发生在979年6月4日的关键历史。
在展开这个故事之前,我们得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五代十国”。盛极一时的唐朝在公元907年崩溃后,华夏大地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在传统的政治中心——中原地区(主要是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一带),短短五十多年间,像走马灯一样连续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这就是“五代”。它们都试图占据“中原正朔”的位置,但统治时间都很短。

与此同时,在广大的南方和西南、东南地区,像四川、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还并立着吴越、南唐、前蜀、后蜀、南汉、闽国等大约十个政权,历史上合称为“十国”。这些小王国有的依附于中原王朝,有的则完全独立。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北汉,就是这“十国”之一。但它的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在温暖的南方,而是在北方的山西中部,核心就是坚固的太原城。
那么,北汉是如何建立的呢?这要追溯到后汉王朝。后汉的开国皇帝是刘知远。当后汉被大将郭威推翻,建立了后周政权后,刘知远的弟弟刘崇不愿意投降后周,就在公元951年占据着太原及周边河东地区,宣布独立,国号仍然叫“汉”,为了区别,史书上称它为北汉。也就是说,北汉是后汉残余势力建立的流亡政权,它的存在本身就带着对中原正统王朝(后周,以及后来的北宋)的对抗意味。从951年建国,到979年被灭,北汉顽强地存活了29年。
一个小小的北汉,地盘不大,人口不多,为什么能在强大的北宋面前坚持这么长时间?它主要依靠两样东西:近乎极致的防御工事和一个强大的外部盟友。
先说防御。太原城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镇,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北汉的统治者深知这是他们的命脉,所以不惜血本地进行加固改造。他们将城墙加高到惊人的四丈(约12米),墙体极其厚实。更厉害的是他们在城门防御上的创新——每一座重要的城门内,都修筑了多达三道的内瓮城。瓮城就像一个巨大的陷阱。敌人即使费尽力气攻破了第一道城门,冲进去后,发现自己被困在一个由高大城墙围起来的半圆形或方形的空间里,四面八方都是守军的箭矢和滚石,这就是瓮城。而北汉在门内连设三道瓮城,形成了一条极其恐怖的“死亡链条”,让攻城方即使突破一道门,也要付出惨重代价,并且还有第二道、第三道门等着他们。这种防御体系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光靠城墙还不够。北汉知道自己国力弱小,于是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强有力的靠山——雄踞北方的辽国(契丹)。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最大的外患就是辽国,双方争夺的焦点就是燕云十六州。北汉正是利用了这个矛盾。它主动向辽国称臣,每年送去大量重要的贡品,比如上千匹优质战马和数万斤精炼的铁料。作为回报,辽国不仅承认北汉,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军事保护。辽国甚至在太原城内派驻了代表辽国皇帝的“监护使”长期驻扎。最关键的是辽汉之间有军事同盟条约。每当宋朝发兵攻打北汉时,辽国就会按照条约,派出精锐骑兵南下增援,攻击宋军的侧翼或后方,迫使宋军撤军或分兵。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一生发动了三次对北汉的大规模进攻,前两次都因为辽国援军的及时赶到而功亏一篑。辽国这根“定海神针”,是北汉能在强宋面前苟延残喘近三十年的最关键因素。
宋太祖赵匡胤有着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并且制定了非常清晰的“三步走”战略: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他首先集中力量,用了十几年时间(963-976年),先后消灭了南平、后蜀、南汉、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基本统一了富庶的南方,大大增强了北宋的国力。按照计划,下一步就该全力解决盘踞太原的北汉,最后再挑战强敌辽国。然而,就在开宝九年(976年)他第三次率军亲征北汉,围攻太原的关键时刻,赵匡胤突然患重病,随后在开封驾崩。《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他临终留下遗命:北汉必须拿下,但要耐心等待辽国不再全力支援北汉的时机。
继承了皇位的弟弟赵光义,即宋太宗,同样志在统一。他没有立刻发兵,而是首先执行他哥哥遗命中隐含的策略:努力切断辽国对北汉的输血通道,最大限度地孤立北汉。他实施了一个叫“锁链计划”的行动:在北汉与辽国漫长的边境线上,尤其是靠近雁门关等交通要道的地方,大规模地修筑坚固的军堡和关隘。短短几年间,建成了十七座坚固堡垒,像一根巨大的锁链,意图锁死辽军南下救援太原的道路,并不断挤压北汉的生存空间。这个策略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个绝佳的战机在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初出现。此时的辽国,小皇帝耶律隆绪(辽圣宗)年仅十二岁,由其母萧太后临朝称制。权力交接的过渡期,辽国内部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稳定内部上,对外干预能力可能受到牵制。宋太宗赵光义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窗口期。就在这年二月初十,他正式下诏,宣布将御驾亲征,倾全国之力一举消灭北汉!

这次北伐,宋军动员了超过二十万人。为攻克坚固的太原城,宋太宗做了史无前例的周密准备,创下了几项记录:第一,组建了规模空前、组织标准化的攻城工兵部队——“攻城作”,携带了三千多件各类攻城器械(云梯、冲车、巨型投石机、挖掘城墙的轒轀车等)。第二,首次大规模组建随军战地医疗队,从京城汴梁抽调了上百名医官和大量药品,旨在减少伤兵死亡。第三,投入了新式武器——火药助推的火箭(当时叫“霹雳砲”或“火砲”,能射三百多步,约400米),主要用于火攻和心理威慑,虽然威力不如后世火炮,但在当时已属先进。
太平兴国四年三月,赵光义亲率大军兵临太原城下。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围攻开始了。宋军很快完成了对太原的铁桶合围:大将郭进驻守城东的石岭关,成功地阻击并重创了辽国派来的第一波精锐援军,辽国统军使耶律敌烈战死,这给了北汉君臣当头一棒。大将折御卿控制了城西的鼠雀谷粮道,切断了太原的陆路补给。而最致命的一击来自水攻。宋军看准了太原城南地势低洼且靠近汾河的特点,征调大量民夫和士兵,用装满沙石的沉船在汾河上修筑了三道拦河坝,蓄积河水。到了五月初夏,暴雨增多,河水猛涨时,宋军突然掘开了堤坝。滔滔洪水如同脱缰野马,汹涌地冲向地势较低的太原城,尤其从延夏门瓮城汹涌灌入。《宋会要辑稿》记载,城内的粮仓等重要设施被水淹没,损失惨重。水患加上此前粮道被断,太原的生存条件急剧恶化。
在加紧物理攻击的同时,宋军还发起了强大的心理战。宋太宗命令随军的高僧在城南筑坛,念诵北汉境内普遍信仰的药师佛经典《护国仁王经》,这种攻心之举让面临绝境的守城军民内心更感不安。宋军还将写有“破城日持此牒降者免死”字样的免罪文书射入城中。更致命的是,五月初三,之前被宋军俘获的原北汉枢密使(相当于宰相)马峰,被带到城下进行劝降喊话。他的儿子马渊在城头看到父亲,情绪激动,竟然当场砍断吊桥绳索,出城投降。这一戏剧性的事件,成了压垮许多守城将士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五月初五夜晚,被围困在太原宫城中的北汉主刘继元,真正感到了绝望。史书《宋史·北汉世家》记载,当夜他召集大臣商议时,祸不单行,负责宫廷护卫的侍卫军都指挥使范超,竟然带领自己最精锐的三千亲兵,强行突围投降了宋军!守卫宫城的将领马贵试图斩断通往内城宫殿的吊桥阻止叛逃,却为时已晚。雪上加霜的是,宫人报告宫内的水井打上来的水浑浊不堪,甚至捞出了龟甲等不祥之物,占卜官解读为“壬癸水灭汉”(北宋自称得“水德”),这些在当时迷信思想浓厚的氛围下,无疑加剧了末日恐慌的气氛。城外的宋军则用巨大的巢车瞭望台,将城内的一片混乱看得一清二楚。退路已绝,外援无望,人心涣散,刘继元终于意识到大势已去。
于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重要印记的一天——公元979年农历五月初六,也就是公历6月4日,来到了。巳时(上午9-11点),北汉主刘继元率领着他的文武百官,身穿表示投降的素白衣衫,打开城门,走出他所依赖的坚固堡垒——延夏门,向城外的宋太宗赵光义献上了象征国家政权的白玉玺、金酒器以及最重要的土地、人口户籍册。长达七十余年的分裂局面,在太原城下的这一刻,正式宣告结束。
投降仪式的过程,也体现了宋太宗的政治智慧。他亲手解下自己的黄袍,披在降王刘继元的肩头。这一举动并非讽刺,而是一种极高的礼遇,旨在安抚降主及其部属,表明宋朝的宽大与恩典。事后,刘继元被册封为“彭城郡公”,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和待遇。对于数量庞大的北汉军队,宋军立即进行整编,所有放下武器的士兵一律在左臂系上红布条作为标识,避免被误杀或遭受抢劫,这有效地维持了城内的秩序。同时,早已准备好的宋军医疗队迅速开进城中,救治伤员。这套高效率、有预案的善后措施,使得这座刚刚经历过血战浩劫的城市,三天之内就基本恢复了平静,大大加速了北汉旧地融入北宋统治的进程。
刘继元献城投降的这一刻,意义非凡。它是北宋王朝完成中原及南方基本统一后,彻底拔除最后一个北方割据政权的标志。北汉的灭亡,正式宣告了从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公元878年)算起,近一个世纪的分裂动荡,或者从907年唐朝灭亡算起整整73年的五代十国大分裂时代结束。尽管后来宋朝还需要面对北方强大的辽国,甚至几十年后西北还有西夏独立,但作为一个统一的核心中央王朝的框架在979年6月4日已经建立起来。宋朝终于把除辽、夏控制区外的汉人传统核心区域重新整合在一起,结束了数十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的乱世局面,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社会趋于稳定的新时代。

战火的硝烟在公元979年6月4日这一天散去,但它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最值得深思的或许是:统一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终结了长期分裂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让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太原城头变换的大王旗,最终落在了象征国家再统一的新王朝手中。分裂的黑暗时代结束了,历史的车轮,正向着统一、和平与重建的方向缓缓而坚定地前行。晋阳古老的城墙下仿佛还回响着千年前的叹息与欢呼,而城外晋祠的难老泉,依旧不疾不徐地流淌着,无声述说着这千年不易的沧桑与归一。
感谢收听今天的《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我们下次节目再见。晚安。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