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期希腊人展览收官 talk 中,我们从古希腊出发,追问“美”如何成为一套公共生活的语言——既是雕塑里的比例与秩序,也是剧场里的集体思辨;它穿越两千年,投射到中国的大观园、欧洲的文艺复兴与当代上海的“生活美学”。我们从比例、黄金分割与理念美切入,说明希腊美学如何把数学与审美合一;把古希腊戏剧的仪式性、面具与“间离效果”带到台上,让我们看到戏剧如何塑造公共判断;以《红楼梦》与中国生活美学作对照,指出地理与社会结构如何形塑审美秩序;最后则把话题拉回当代上海,讨论“氛围感”“消费与审美”的张力,并以具体生活场景说明审美如何构建城市共同体。全场在学术与生活之间游走,从古希腊的雕塑聊到现代人的咖啡馆,从理性之美聊到生活的柔软。也许‘美的共同体’并不在远方,它就在我们此刻一起坐着、听着、分享着的这个瞬间。

【ABOUT】
主播:雨尘MSWan(《真空世界》、《展间有雨》、《艺术超有用》主播、小红书、微博:雨尘MSWan)
嘉宾:@梵一如 (东亚观察局、井户端会议 主播);刘利(红楼慢炖主播);
陈研(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乐梦融(BrookArt 策展人)
封面:现场摄影
文案:雨尘
视觉设计:忻哲臣
后期剪辑制作:Farlin1413,Swan Choice 工作室
小助手:Msswanheart (添加微信并备注展间有雨听友群)
shownotes ,
00:00|“我们聊美。”
古希腊人把美写进生活,从雕塑到剧场,从比例到信仰。
两千年过去,我们还在意“美”吗?
03:40|希腊的雕塑为什么看不腻?
他讲黄金比例、打格子雕刻法、肌肉和光线的计算。
原来希腊艺术家不是“天才”,是最早的理性主义者。
他们用数学,造出了浪漫。
17:43|“美”和“科学”之间,其实只隔一座神庙。
一场关于比例、秩序与“高贵静穆”的讨论。
希腊的理性美,为什么会让人类几千年都沉迷?
(陈院长说的这段超美,像一场视觉冥想。)
31:24|剧场里的美,是一群人在同一个情绪里呼吸。
面具不仅是扩音器,更是让人面对“命运”的装置。
在戏剧里,美不是姿态,而是一种集体情绪的节奏。
38:33|大观园与希腊庭院的相似与不同。
中国人用院子构建秩序,希腊人用城邦找平衡。
“红楼梦的讲究,和希腊的理性,其实都在回答一个问题——
怎么把生活过成一种美?”
49:42|“氛围感”是不是现代人的新城邦?
从街角花店到设计市集,从咖啡杯到剧场座位。
我们在追求审美,其实也在渴望连接。
“美”成了一种社交语言,一种新的共同体。
01:02:00|当我们说‘生活方式’,其实在说‘理想方式’。
四位嘉宾展开混战:
消费主义 vs 真诚审美,
短视频时代的“美”到底还剩多少深度?
听到这段你会忍不住点头:原来大家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
01:28:30|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小的“美的共同体”。
“你最近一次感受到的美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