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92分钟
播放:
2.46万
发布:
7个月前
主播...
简介...
本期节目中,周轶君与历史学家罗新、诗人西川展开了一场关于「在路上」的讨论。三人从具体的旅行聊到抽象的诗意和语言中的远方,从印度街头的文化震撼聊到到波斯诗歌的隐秘世界。历史学家罗新一直在努力将异乡“合理化”,诗人西川却需要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不平凡的灵光。聊到最后,这场碰撞早已不局限于「在路上」本身,而是在用旅途、异乡、历史、诗意、语言……织就理解世界的另一种经纬。
本期视频版可前往优酷人文频道观看:v.youku.com?
/本期内容/
* 00:42 罗新:为什么要和保罗·萨洛佩克一起「走出伊甸园」?(注:保罗·萨洛佩克是美国国家地理记者,2013 年发起了「走出伊甸园」徒步计划,至今已进行了 12 年。他希望沿人类迁徙路线从非洲步行至南美洲,践行「慢新闻」理念。)
* 03:08 一路上的后勤怎么保障?
* 5:55 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 08:58 路上看到了什么不寻常的事物?
* 12:27 与保罗的理念相反的“特种兵”式打卡,过的是什么瘾?
* 14:03 西川:交通工具的快和慢会让我们看到截然不同的世界
* 18:45 罗新:我计划要走遍各个国家的长城
* 20:24 周轶君:我有个困惑,为什么世界的局部越来越趋同?
* 23:54 不提前计划的旅行往往会「迷路看花看」
* 29:25 罗新:我会克制文学性的表达
* 31:01 西川:印度大街上的狗熊和翻垃圾的孔雀开启了我的新世界
* 36:15 罗新:我也会刻意压抑自己遇到陌生事物的震惊
* 43:09 西川:但诗歌恰恰要把熟悉的东西陌生化
* 45:55 诗意化处理的第一步是什么?
* 50:08 何谓诗才?
* 52:29 诗不应该只和远方有关
* 58:09 周轶君:我们和国外作家写作的「颗粒度」不太一样
* 1:01:22 罗新:历史的消失也有美感
* 1:04:25 周轶君:我们需要对抗语言能力的平庸化
* 1:08:39 学习新语言的意义是什么?
* 1:12:56 西川:为什么我鼓励大家多做翻译?
* 1:21:56 原来大家了解一门新语言都是从脏话开始的
* 1:22:51 罗新:不同语言的诗中会有不同的世界吗?
* 1:28:39 西川:为什么要把诗用现代音乐唱出来?
/本期嘉宾/
罗新:北大历史系教授,边疆史与欧亚古代民族研究学者。擅长用脚丈量文明断层,著有《月亮照在阿姆河上》《漫长的余生》等。
西川:诗人、翻译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诗歌以实验性著称,译作涵盖博尔赫斯、米沃什等,著有《游荡与闲谈》《唐诗的读法》等。
周轶君:媒体人,曾是全球唯一驻加沙战地女记者,出版过《中东死生门》《走出中东》,《他乡的童年》导演,优酷人文谈话节目《第一人称复数》发起人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及作品/
* 《月亮照在阿姆河上》:罗新的旅行笔记,以历史学者的严谨与困惑,记录中亚至伊朗的文化褶皱。
* 《游荡与闲谈》:西川的印度纪行。
*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皆为浪漫主义诗人,西川引用其“将平凡事物写得不平凡”的创作原则,对比当代诗歌困境。
* 本雅明:德国哲学家、文化评论家,开创性地提出“灵光消逝”理论。节目中周轶君提及他曾通过词语组合实验(如“杯子、灯、疏水”)探索诗意生成的偶然性。
* 奥拉夫豪格(Olav Hauge):挪威诗人,西川引用其诗句“箭偏离靶心,却射中未知目的”,探讨创作中的“意外美学”。
* 罗伯特·麦克法伦(Robert Macfarlane):英国作家,代表作《故道》以微观叙事重述行走的意义,被誉为“当代自然文学旗手”。
* 谷川俊太郎:日本诗人,主张“物哀”美学,节目中提及他对江户时代器物的淡然态度:“碎了就碎了”。
* 莪默·伽亚谟(Omar Khayyam):11 世纪波斯诗人,《鲁拜集》作者。西川指出其诗中的“酒”实为苏菲主义的灵性隐喻,但被19 世纪英国诗人菲茨杰拉德(Edward FitzGerald)误译。
* 《博尔赫斯谈话录》:收录阿根廷文学大师博尔赫斯的访谈实录,涵盖其对文学、哲学、时间与无限的思考。
* 哈菲兹:14 世纪波斯诗人,其墓前的“诗歌占卜”至今盛行,诗句常被用于外交隐喻。
* 鲁米(Rumi):13 世纪波斯神秘主义诗人,诗中“芦苇的哀鸣”隐喻灵魂对根源的渴求,影响全球灵性文学。
* 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比尔·波特(Red Pine):均为杰出的翻译家,擅长用单音节词模仿中文节奏、翻译出中国古诗时的禅意与意象。
* Jonathan Stalling(石江山):汉学家,也是西川的朋友。西川提到他甚至可以带领学生用英语写绝句。
出品制作:优酷人文
文案:@陈皮屁屁
本期视频版可前往优酷人文频道观看:v.youku.com?
/本期内容/
* 00:42 罗新:为什么要和保罗·萨洛佩克一起「走出伊甸园」?(注:保罗·萨洛佩克是美国国家地理记者,2013 年发起了「走出伊甸园」徒步计划,至今已进行了 12 年。他希望沿人类迁徙路线从非洲步行至南美洲,践行「慢新闻」理念。)
* 03:08 一路上的后勤怎么保障?
* 5:55 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 08:58 路上看到了什么不寻常的事物?
* 12:27 与保罗的理念相反的“特种兵”式打卡,过的是什么瘾?
* 14:03 西川:交通工具的快和慢会让我们看到截然不同的世界
* 18:45 罗新:我计划要走遍各个国家的长城
* 20:24 周轶君:我有个困惑,为什么世界的局部越来越趋同?
* 23:54 不提前计划的旅行往往会「迷路看花看」
* 29:25 罗新:我会克制文学性的表达
* 31:01 西川:印度大街上的狗熊和翻垃圾的孔雀开启了我的新世界
* 36:15 罗新:我也会刻意压抑自己遇到陌生事物的震惊
* 43:09 西川:但诗歌恰恰要把熟悉的东西陌生化
* 45:55 诗意化处理的第一步是什么?
* 50:08 何谓诗才?
* 52:29 诗不应该只和远方有关
* 58:09 周轶君:我们和国外作家写作的「颗粒度」不太一样
* 1:01:22 罗新:历史的消失也有美感
* 1:04:25 周轶君:我们需要对抗语言能力的平庸化
* 1:08:39 学习新语言的意义是什么?
* 1:12:56 西川:为什么我鼓励大家多做翻译?
* 1:21:56 原来大家了解一门新语言都是从脏话开始的
* 1:22:51 罗新:不同语言的诗中会有不同的世界吗?
* 1:28:39 西川:为什么要把诗用现代音乐唱出来?
/本期嘉宾/
罗新:北大历史系教授,边疆史与欧亚古代民族研究学者。擅长用脚丈量文明断层,著有《月亮照在阿姆河上》《漫长的余生》等。
西川:诗人、翻译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诗歌以实验性著称,译作涵盖博尔赫斯、米沃什等,著有《游荡与闲谈》《唐诗的读法》等。
周轶君:媒体人,曾是全球唯一驻加沙战地女记者,出版过《中东死生门》《走出中东》,《他乡的童年》导演,优酷人文谈话节目《第一人称复数》发起人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及作品/
* 《月亮照在阿姆河上》:罗新的旅行笔记,以历史学者的严谨与困惑,记录中亚至伊朗的文化褶皱。
* 《游荡与闲谈》:西川的印度纪行。
*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皆为浪漫主义诗人,西川引用其“将平凡事物写得不平凡”的创作原则,对比当代诗歌困境。
* 本雅明:德国哲学家、文化评论家,开创性地提出“灵光消逝”理论。节目中周轶君提及他曾通过词语组合实验(如“杯子、灯、疏水”)探索诗意生成的偶然性。
* 奥拉夫豪格(Olav Hauge):挪威诗人,西川引用其诗句“箭偏离靶心,却射中未知目的”,探讨创作中的“意外美学”。
* 罗伯特·麦克法伦(Robert Macfarlane):英国作家,代表作《故道》以微观叙事重述行走的意义,被誉为“当代自然文学旗手”。
* 谷川俊太郎:日本诗人,主张“物哀”美学,节目中提及他对江户时代器物的淡然态度:“碎了就碎了”。
* 莪默·伽亚谟(Omar Khayyam):11 世纪波斯诗人,《鲁拜集》作者。西川指出其诗中的“酒”实为苏菲主义的灵性隐喻,但被19 世纪英国诗人菲茨杰拉德(Edward FitzGerald)误译。
* 《博尔赫斯谈话录》:收录阿根廷文学大师博尔赫斯的访谈实录,涵盖其对文学、哲学、时间与无限的思考。
* 哈菲兹:14 世纪波斯诗人,其墓前的“诗歌占卜”至今盛行,诗句常被用于外交隐喻。
* 鲁米(Rumi):13 世纪波斯神秘主义诗人,诗中“芦苇的哀鸣”隐喻灵魂对根源的渴求,影响全球灵性文学。
* 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比尔·波特(Red Pine):均为杰出的翻译家,擅长用单音节词模仿中文节奏、翻译出中国古诗时的禅意与意象。
* Jonathan Stalling(石江山):汉学家,也是西川的朋友。西川提到他甚至可以带领学生用英语写绝句。
出品制作:优酷人文
文案:@陈皮屁屁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跨长泾一枝花
7个月前
江苏
10
罗新和西川的朴实真挚让人感动,很喜欢两位老师,支持君君,选题很棒
漠漠轻寒_Yf9w
7个月前
四川
9
太喜欢罗新老师了
翁小玉
7个月前
福建
8
这期的讨论,真的太太有意思了。不仅仅提供了一个从来没有思考过的角度,观念,还有特别多让人会心一笑的部分。不愧是我偶像的节目,另外,罗新老师和西川老师的表达太有意思了,很实在,非常有分量,喜欢这样的表达和节目,一早刷牙的时候听,感觉一天的能量补给到位,又可以愉快做牛马了哈哈
林小洋
7个月前
四川
7
35:09 哈哈,孔雀就是一只鸡
孙澳Daisy
7个月前
安徽
4
关于语言的讨论很有启发
岛屿在天王星
7个月前
北京
4
35:01 哈哈哈哈哈哈哈,扒垃圾的鸡!我对孔雀的认识也碎了
EchoGuo_MXz2
7个月前
俄罗斯
4
诗和远方 这是两件事,我的理解是你既可以写鼻子前的事情又可以去远方,这并不冲入。
黎倞
7个月前
云南
4
哈哈,知识分子好像的确是倾向于掩饰自己因无知而发生的讶异~
花花ziii
7个月前
北京
3
55:35 我想大多数人谈到“诗和远方”时的重点不是诗歌,是眼前的苟且,人家只是相对未来的生活使劲存点希望,比如那位外卖员。
卿雲歌兮
7个月前
浙江
3
西川老师果然不懂古诗,说律诗凑凑也能凑成,真是厉害👍唱格律就更别说了,七言都唱成二二三,节奏全错,基本就属于不懂
Valene-L
7个月前
上海
3
这罗新挺爱反驳别人。习惯性反驳。自己又说不出什么
岛屿在天王星
7个月前
北京
2
这一期太好听了,里面提到知识点非常新非常有趣,对我来说。
海豚旅馆
7个月前
广东
2
保罗在中国的徒步路线不是随机的,是大致沿着“胡焕庸线”。
伊珍Zora
4个月前
北京
2
这两位老师总是喜欢习惯性先否定别人的观点再表述哎
轻风轻拂
7个月前
江苏
2
罗新老师的声音好像陈晓卿老师啊
苏葵樱
6个月前
江苏
1
“诗和远方”,是一种象征,一种表达,是那些我们现在得不到的东西,没有必要从学术角度解释“诗与远方”里的“诗”。诗也只是个表达形式,它本来就不拘泥于表达的内容,近处,远处,甚至黑洞,白洞,都无妨。天才的诗人是能把表达做到极致。
Yags
6个月前
四川
1
1:19:29 标记一下 gary snyder
沦陷日
6个月前
福建
1
54:13 有点傲慢了…西川…
项战神
3个月前
广东
1
1:06:18 一个人的词汇量有多大,你看到的世界就有多大,你能表达的东西就有多大。
HD704537i
3个月前
中国香港
1
邹得自己都圆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