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中,我们从复旦大学历史系的一门课程出发,探讨了一个颠覆常规认知的观点:技术对人类进步的贡献可能被长期低估,而科学的基础性作用则被过度神话化。我们结合历史案例与当代现实,重新审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核心讨论点:
科学与技术的“神话”:传统观念中科学被视为技术的源头,但历史表明,许多重大技术(如弓箭、造船、印刷术)早在对应科学理论形成前就已成熟应用,技术更多依赖经验积累与反复实践。
技术的社会价值被低估:从工程院院士的社会地位到制造业工程师的待遇,技术从业者的贡献常被忽视。相比之下,基础科学研究虽受推崇,但其实际转化周期长,对短期生活改善的直接作用有限。
经验主义的合理性:中医、农业节气、黑火药等案例说明,经验总结的技术往往先于科学解释而存在,且在实践中持续验证其有效性。互联网行业的A/B测试、工业迭代本质也是技术驱动的试错过程。
中西方发展模式的对比:中国凭借技术落地与快速迭代能力,在工业、军事等领域实现追赶;而美国虽强于基础科研,但技术转化效率受限。两者路径差异折射出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行业启示:游戏、文创等领域同样需要重视技术型经验积累,而非盲目追求“理论正确”。社会应更尊重技术从业者,平衡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的资源分配。
涉及案例:瓦特改进蒸汽机、都江堰水利工程、诺贝尔奖评选标准、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实用性争议、游戏设计中的心流控制等。
时间戳
00:04 从复旦历史系课程聊起,颠覆认知:技术的作用被严重低估了
01:08 交大教授江小元提出新观点:科学是基础技术是手段?这是神话
02:23 生活中处处可见的技术歧视:从院士头衔到《生活大爆炸》角色
03:45 美国科学界"红宝书"如何塑造了全球对基础科学的盲目崇拜
05:45 科学共同体的规则:论文公开、同行评议,但商业转化效率低
07:42 没有牛顿力学时,人类早已造出弓箭:技术往往走在科学前面
09:13 从酿酒到洗手,多少实用技术都是先应用后理解科学原理
11:37 杨振宁为何反对中国建大型对撞机?实用主义的技术观更合理
13:47 基础理论研究困境:同行评议虚化,成果难以验证实际价值
16:00 瓦特改进蒸汽机靠的是反复试验,而非高深科学理论
17:13 都江堰水利工程:没有流体力学,却管用几千年
18:54 中医玄学为何能流传?有效才是硬道理,时间会筛选真相
21:51 游戏行业启示:AB测试比脑科学理论更实用,经验很重要
24:29 中美对比:中国靠技术迭代快速超越,美国理论强落地慢
27:03 技术让中国几十年巨变,老百姓生活提升肉眼可见
29:56 企业科研不应被轻视,华为模式证明应用导向研发的价值
32:48 游戏行业差距:缺乏"造神机制",技术人才社会地位待提升
34:52 中国需要更多技术偶像,像小岛秀夫那样被尊重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