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巨鹿之战详情;“破釜沉舟”“作壁上观”成语出处;章邯投降之谜;秦朝灭亡。
部分文稿
复辟后的赵国受到秦朝的猛烈攻击,躲到巨鹿这地方,向当时所有的造反派发出了求救信。
楚后怀王决定出兵营救。
这时候项梁刚死,威望还在,他一直尊重的楚后怀王还是有一定号召力的。于是楚军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刘邦率领,向西直接进攻汉中,如果章邯回救汉中,巨鹿之围自然就解开了;另一路以宋义为大将军,率领楚军主力,包括项羽、范增、英布这些能打的,北上巨鹿,救援赵国。
楚后怀王当时的目标远大,为了刺激大家拼死攻击,他说,如果我们能帮助赵国解围,那下一步就是向西攻打秦朝首都,我们来个约定,无论是谁,只要他不要命地冲锋,先打入关中,就是新的秦王。
造反派们一听,觉得这个主意靠谱,都说可以,就这么办。
这件事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刘老幺占了便宜,因为宋义项羽他们要先北上,然后才能西进,而刘邦是一路向西。但事实是,当时除了项羽,没人愿意和刘邦一起走,因为大家都认为那时的秦军还是很强大的,陈胜、项梁都是因为直接西进和秦军死磕才玩完的,换句话说,当时没有人看到革命曙光,大家的想法都是赶紧在远离汉中的东方占据一些地盘,恢复六国,再从长计议。
从楚后怀王的角度来说,与其说是派刘邦去攻打汉中,还不如说是派他去吸引秦军的注意力,以此缓解北上救援赵国的压力。至于说先入关中者王,就是一张大饼,画得很圆,可是没有人当真。大家说行,只不过是给楚后怀王一个面子。就连项羽和刘邦也是这样想的,没有一个人能想到仅仅一年之后,这张饼就活生生地出现在他们面前,如何分饼成了彼此砍掉对方脑袋的大问题。
32-1 刘邦项羽灭秦路线图(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一、巨鹿一战封神
这里我们暂且不说刘老幺的西进,先来看项羽的北上。项羽跟着宋义来到安阳后,大将军宋义就下令,全军原地休息。这一休息就是46天。项羽多次催问,宋义的回答都是,你不懂兵法,我们应该等秦和赵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出手,坐收渔翁之利。
问题是,安阳离巨鹿还有500里,别说渔翁之利,就是秦军干死赵国之后舒舒服服地睡一晚上,宋义这个渔翁能不能赶到都是个未知数。项羽觉得宋义就是在瞎扯,而且自己大鱼大肉招待宾客,却让普通士兵吃野菜豆子,还假公济私,亲自送他儿子去另一个复辟的齐国当官。
由于项羽多次催促宋义发兵,宋义就颁布了一道命令,说凡有“猛如虎,狠如狼,贪如羊”,不服从命令的,一律砍头。这只要长眼睛的,用脑袋思考的,就知道这是针对项羽的。越是,项羽杀了宋和他叔叔项梁当年一样,对大家宣布,本人就是大将军了,有不服的吗?结果没有人敢不服,不仅当时军中没有,连楚后怀王也赶紧补上了一纸委任状,说您就是大将军了。
从这一天开始,楚后怀王就害怕了,一直到最后被项羽杀死,都没有再发布过任何号令。
就在项羽杀掉宋义,准备率军队向巨鹿进军的时候,巨鹿前线的情况有了一点儿变化。章邯把围困巨鹿的任务完全交给了王离,自己干回了老本行,搞后勤。他开始修建从黄河渡口一直到巨鹿城下的运粮通道,保证40万大军粮草无忧。
应该说章邯确实是帅才,他的打算是,拿下巨鹿之后,以此为基地,把东方的这些反叛势力一扫而光。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章邯这是为下一步的动作未雨绸缪。
那么,当时巨鹿是不是一定能被秦军拿下呢?说实话,不仅是章邯这么想,巨鹿已是囊中之物,就算是各地来支援赵国的军队,也没有人认为巨鹿会守得住。这些军队包括了陈余的3万人,张耳的儿子张傲的1万人,还有燕、魏、齐三个复辟政权的几万人。
陈余先派出了5000人,一个照面,就被秦军杀戮殆尽,马上就没了斗志,包括自己老爹还在巨鹿城里的张傲,都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策略,准备在巨鹿城破,赵歇和张耳死了之后,祭奠一番就打道回府。
刚刚赶到的项羽却不愿意坐山观虎斗,他认为自己就是虎。公元前208年12月,中国战争史上的经典战役,巨鹿之战就这样开始了。
32-2 巨鹿之战形势图(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一开始,项羽没选择正面冲锋。他领着部队绕一个大圈子,从侧面的平原津赶赴巨鹿战场,避开了章邯设置的所有拦截,然后让英布率领两万人去攻打章邯的那个运粮通道,原则就一条,要让章邯的20万大军手忙脚乱,不能支援巨鹿战场上的王离。
最后,项羽领着剩下的3万多人渡过漳河,过河之后,项羽做了秦国杀神白起曾经做的一件事,他命令部队把渡船全部凿沉,把身上的锅碗瓢盆全都砸碎,全军每人只带三天的粮食,剩下的粮食一把火烧个精光,然后向王离的部队发起了总冲锋,《史记》上的原话是:“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就是成语“破釜沉舟”的出处。
当年白起用这一招打胜了秦楚之间最关键的鄢郢之战,现在项羽把同样一招用在了同样关键的秦楚巨鹿之战,国家还是这两个国家,但是攻守之势逆转,一报还一报,有时候你真的不禁要问一句,因果之中,难道真有天意?
接下来,史书记载,“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项羽九战九胜,秦将王离被俘,苏角被杀,涉间自焚而死,而章邯只能率领残余部队脱离战场。
对于其他造反派的反应,司马迁的描述是:“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就是说项羽带着楚军冲锋的时候,其他支援的部队只能在自己的营壁里面看着,吓得面无人色,这就是另一个成语“作壁上观”的出处。
……
李斯最后只能屈打成招。口供送到胡亥的面前时,这个傻子当即感慨道:“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要不是你赵高赵老师,我几乎被李斯给骗了。
公元前208年7月,大秦帝国丞相李斯谋反罪成立,“具五刑”,然后被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这短短几个字,我给你解释一下,你就知道什么《电锯惊魂》这类电影只是小儿科而已。“具五刑”的意思就是死之前要受五种刑罚,先用鞭子狠抽一顿打得半死,然后在脸上刺字,再割掉鼻子,再割掉舌头,再砍去双脚,再用铡刀拦腰一刀,砍成两截,最后剁成肉泥。夷灭三族,就是父亲,母亲和妻子这三个家族的直系亲属全都被杀了。
据说,李斯临死前,对着一个即将和他一起去死的儿子说,今天我想和你牵着黄狗一起去东门外打猎,还能去吗?说完泪流满面。
当然不能去了,但是我们也想问他一句话,秦国大狱里面的韩非,和大公子扶苏这两位,他们也想去东门打猎,你当年给他们这个机会了吗?没有,你李斯陷害那两位的罪名,和你今天自己承担的罪名不都是莫须有吗?
无论如何,前面打了败仗的章邯现在上面无人,只能去解释和求饶,如果能和赵高搭上线,形成联盟,那也是不错的结果。他就派出了长史司马欣回咸阳去公关一下,当然,顺便也有求援的意思,希望朝廷再增援一下。
司马欣以最快的速度回到首都,可是,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大秦帝国的实际掌权者赵高竟然一连三天,都没接见这位前线使者。赵高都见不到,皇帝胡亥更是不用说,鬼影子都没有。司马欣就害怕了,他越想越不对,急忙从另一条小路偷偷逃回了前线,赵高果然派人来追杀他,但没追到。
司马欣跑回章邯阵营叙述了一遍经过,接着就说,大哥,赵高不是一个好人,咱们在这儿拼死打仗,胜了,他嫉妒,败了,他甩锅,无论如何都不会放过咱们。于是,公元前207年6月,章邯带着手下剩余的20万秦军投降了项羽。
司马欣求见赵高的这段经历,明明白白地写在《史记》上。可是,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问号,为啥赵高不见司马欣?如果说赵高吓傻了,不知道该怎么办,那就解释不了为什么司马欣跑了之后,他又派人去追杀,他应该长出一口气,终于不用我做主了,以后成功失败都可以甩锅。而且,谁都知道,章邯手下的这20万军队已经是秦朝最后的家底了,和司马欣对话就是和章邯对话,就算是赵高想和联军讲和,那也要把这20万军队抓在手里才有底气,一个连底裤都没有的人,哪里有资格上什么谈判桌?
我个人的看法是,问题不在赵高身上,而在司马欣,很有可能,他压根就在撒谎,既没求见赵高,也没对任何人说自己回去了,只是呆了三天,然后放出风声说自己回来又跑了,那赵高肯定要派人追他,他回到章邯那里就说赵高不接见,还追杀自己,以此来促成章邯投降。
我这样说的理由是《史记》里的一句话,“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也就是章邯投降之后,被封为雍王,留在楚军里,可是司马欣却被封为上将军,项羽把20万秦军的指挥权都交给了他,让他带着做联军的开路先锋。
这种神奇的事情只能有一种解释,司马欣在项羽和联军那里的信任度是满分,百分百,再联系到上面的诡异事件,很大可能性,这个司马先生早就是一个大叛徒了。
不过,这里有一件事要讨论一下,《史记》上说,几个月后,项羽把就是投降的这20万秦军全部坑杀在新安。这事是不是真的,现在还没有定论。我想质疑的是,项羽的楚军在巨鹿之战时是几万人,加上联军的部队十几万人,满打满算最多20万,可是后来到达咸阳时他拥有了40万的部队,你若是说,这里面没有原来的秦军,那我是不信的。所以,也许项羽在新安杀了一些降卒,但应该不是全部20万秦军,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无论如何,项羽踌躇满志地接受了章邯的投降,到了这个时候,秦军已经没有丝毫抵抗能力,联军一路向西横扫。楚后怀王那句“先入关中者王”,此时此刻已经不是纸上的大饼,而是前方实实在在的大蛋糕。
就在这时候,项羽得到消息,有人已经张开了大嘴,正要吞下那块蛋糕,情报上写的是:沛公刘老幺已入咸阳,正天天开party。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