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掀起的 AI 热潮已持续两年有余,然而在国内,尚未出现具有统治力的 AI 消费级应用。直至今年初,围绕 DeepSeek 的讨论在中文互联网广泛传播,消费级 AI 应用才迎来崭露头角的契机。这一现象背后原因复杂,前沿技术走向大众市场,既需要时间沉淀,也离不开一款能精准对接技术与大众需求、设计精妙的产品。如今,在众多产品的不断摸索以及大量用户的反馈之下,“消费者究竟需要何种 AI 应用” 逐渐有了答案,像近期备受关注的 Manus,也推动着市场对 AI 应用形成更清晰的认知。

知名咨询公司 a16z 发布的全球 AI 应用排行显示,短短 6 个月,AI 应用市场格局便发生巨大变化。DeepSeek 发布 20 天内用户突破 1000 万并成功上榜,国内的豆包、百度、美图等应用排名也有所变动。当下,AI 应用开发门槛降低,依据消费需求定制产品的灵活性增大,商业化效率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但在 a16z 的统计中,40% 高收入应用并未进入用户量前 50,这意味着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应用,不一定具备专业用户或企业愿意付费的高级功能。由此可见,当 AI 技术逐渐走向普惠,如何将技术转化为优质产品,成为各方需要攻克的难题,而产品经理也迎来了发挥关键作用的时刻。
在消费领域,“认知” 是绕不开的前提,AI 应用更是如此。产品导向型营销观念认为技术出色就能吸引消费者,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用户每天接触大量广告,注意力愈发分散,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降至 8 秒。AI 应用存在双重认知阻碍,一方面多数用户对其技术原理缺乏了解,另一方面其提供的服务感知滞后,不像通讯或娱乐应用需求那么显性,市场教育难度较大,推广高度依赖热启动。
豆包和元宝的推广模式极具代表性。豆包背靠字节强大的推广渠道,通过采用亲民的卡通头像作为图标,选择接地气的名字,将技术以更易接受的形式呈现,迅速实现用户规模增长。天风证券报告显示,其广告投放力度巨大,成功在各类圈层提升认知度。腾讯元宝则在 DeepSeek 爆火后加大投入,借势宣传,充分利用腾讯生态内的推广资源,包括微信生活服务的黄金推荐位,全力提升产品认知度。不过,获取认知仅仅是第一步。
QuestMobile 报告显示,去年下半年综合类原生 AI App 使用粘性有所提升,但卸载率依然较高,这使得各产品不得不持续拉新以稳固市场份额。在产品质量方面,“易用” 是基础门槛,其核心在于减少用户操作步骤和学习成本,许多产品通过提供定制场景、智能体和模板来实现这一点。然而,易用并不等同于实用。在实际应用场景中,AI 生成内容面临同质化问题,以自媒体文案创作为例,众多工具和平台都能提供类似服务。
“实用” 要求系统在真实场景中稳定、可靠地输出符合预期的结果。近期受关注的 Manus 在产品设计上带来新的思路,它放大了用户对 AI 生成逻辑的获得感,通过简单指令让 AI 完成复杂任务,且全程可视化、用户可调适,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易用性和实用性,尽管产出效果还有提升空间,但为 AI 应用设计提供了新方向。
如今,大量 App 都在积极融入 AI 功能,AI 应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目前,多数用户仅习惯使用 1 个综合类原生 AI App,留存率分化明显。虽然 AI 有望成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但只有少数成熟的 AI 产品能够脱颖而出。豆包与 Manus 都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未来,AI 消费级应用需要在提升认知度、增强实用性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