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26分钟
播放:
273
发布:
2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荀彧之死成谜! 曹操为何至死不称帝; 夷陵大战,火烧连营,白帝托孤; 刘备这个自认的汉朝继承者,为什么不被历史学家承认; 诸葛亮南定动乱,北伐曹魏。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一集我们说到关羽死后,孙权和曹操两位在看似勾勾搭搭的背后,却是勾心斗角,互相算计。孙权甚至还给曹操写了一封卑躬屈膝的信,劝说曹操当皇帝。对于孙权的用意,曹操心里自然是清清楚楚,挥舞着这封书信,对手下人说了这么一句话:“是儿欲踞吾于炉火上耶!”言下之意,当皇帝就像是光着屁股坐在火炉上,肯定烤得蛋疼。


可是就在这时候,他手下的一个人站了出来,说汉朝的国运已经完蛋了,您现在占有天下大部分的土地,孙权这时候劝您当皇帝,只是顺应天意,识时务罢了,您应该立刻马上登基。


这个比孙权还不要脸,马屁拍得叮当响的家伙,名叫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今天的河南焦作人,生于公元179年,比诸葛亮和孙权两位80后略微大了两三岁,算是70后。他的祖先司马卬曾经被项羽封为殷王,所以他家属于名门望族的世家,再加上年轻的时候有几分才气,就从来不把政府放在眼里,年轻的时候,曹操屡次征召他出仕,他都不去。



63-1 倪大红饰演的司马懿


到了27岁这一年,曹操说你再不出来当官,就直接进监狱吧,原话是“若复盘桓,便收之”,结果这哥们马上走马上任,当了文学掾,这是《晋书》上的说法。


《魏略》上的记载比较详细,说这哥们为了不当官,装腿瘸了,天天驻个拐杖,曹操听说之后,就想派人来抓他,这时候他拐杖一扔,健步如飞,跑到京城曹操面前,当官,啥官我都干,只要您不把我真打瘸了就行。


这个本来厌恶当官的司马懿混了几年官场之后,就变成了现在这副德行,大拍马屁,让曹吉利篡位。


那么,我们这里就要问一句,曹操这时候离皇帝的位置有多远?


这事吧,要从7年前,也就是公元212年说起,当时董昭上书给汉献帝要给曹操加九锡。九锡这玩意儿我们以前讲过,是传说中天子赐给大臣的九种最高赏赐,在曹操之前,只有王莽一个人获得过,但那家伙最后篡汉自立了。现在董昭忽悠汉献帝也给曹操来一套九锡,而曹操默不作声,这意味着什么,其实大家心照不宣。


当时满朝文武里,有一个人的态度比较重要,那就是司马懿的老师,尚书令荀彧。这个人我们前面反复提过,是曹操集团的首席谋士.除了谋士,此人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颍川士人集团的代表,既代表了知识分子阶层,又是各级各类官员的精神领袖。


曹操想称帝,首先就需要得到这些人的支持。很可惜,荀彧本人是有理想的,他只希望兴复汉室,不希望换一个皇帝,于是他对董昭说,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简单而又委婉的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你们要是这样做,曹公就不是忠贞之臣了,变成了大白脸的奸臣。这当然是说给曹操听的,曹操也听懂了,结果就是,荀彧的死期到了。


就在“加九锡”这件事发生不久,曹操派他去劳军,然后让他留在了寿春,不长时间,荀彧就去世了。他的死到现在也是一个谜团,有人说是自杀,有人说是曹操逼他自杀。我们这里采用《三国志》的说法,就三个字,“以忧薨”,翻译成现代的话,抑郁而死。至于说为啥抑郁了,不知道,估计呢,不是因为恋爱失败了。


荀彧死后,曹操一步一个脚印,朝皇位的方向挺进。公元213年,封魏公,立宗庙;公元216年,封魏王;公元217年,行天子舆服仪仗,到了最后,除了称呼,他和皇帝毫无区别,该有的仪仗和礼遇都有。


所以,此时此刻,当孙权和下属或者真心,或者假意劝他当皇帝的时候,曹吉利就像那个复仇者联盟里集齐了所有宝石的灭霸,打一个响指就可以了,极其容易,不会有任何人反对。


可是在司马懿发言之后,曹操考虑了很长时间,最终还是没走出这一步,只是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若天命在我,我为周文王”。周文王的故事我们都知道,蹲监狱,写周易,算是老实了一辈子,儿子周武王造反成功之后,才追认他为周文王。


曹操这等于是给自己儿子喊话,我死之后你咋干知道不?他儿子曹丕的回答是,爹,你放心,俺知道。一个月后,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在洛阳,终年66岁。



曹丕继承魏王职位之后的九个月,也就是公元220年的10月份,就遵循老爹死之前的喊话,逼迫汉献帝把皇位禅让给自己,自立为皇帝,国号魏,后世称之为曹魏。不过曹丕并没有追认他爹曹吉利为文王,而是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所以曹操也叫魏武帝。


有人可能就疑惑,为什么曹操在走上皇位的最后一步停下了?在我看来呢,不复杂,原因有三:第一,自我设限。曹操这辈子,无数次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要做一个忠臣,这一点曾经就是他招贤纳士的旗帜,但也是他内心捆绑自己的道德约束,一直到死;第二,当时关羽刚被砍了脑袋,而孙权祸水东引的态度也是十分明显,他不想上这个当;第三,老天爷很及时地把曹吉利给回收了,如果这家伙再多活3年,那他必然称帝,就算是他不想,他的那些手下也不会答应。


无论如何,一代枭雄曹操,最后还是以大汉朝丞相的身份被埋在了高陵。可是这位曹丞相没想到的是,历史上出了那么多篡位者,无人攻击,而他曹吉利克制了一辈子,最后也没篡位,却在后世的戏曲舞台上,被当作奸臣的代表,他的脸谱成了奸臣的标准像,说起白脸曹操,中国老百姓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哥们要是知道是这样一个结局,会不会后悔当初没有真的篡了皇帝的位置?


这个我们永远不知道答案了,我们知道的是,除了枭雄,曹操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在文学史里并称为“三曹”,和大名鼎鼎的“建安七子”一起,被称为“三曹七子”,其中“三曹”是领袖,“七子”是代表,共同形成了传颂后世的建安文学,也称“建安风骨”。



建安就是汉献帝当时的年号,所谓的建安风骨,指的就是慷慨悲凉的诗文风格,比如曹操的《短歌行》,开篇就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种慷慨激昂,风骨遒劲当中还带着悲伤的风格,是混杂了楚辞和汉乐府之后的一种文风,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也是我本人最喜欢的风格,没有之一。


当然,“三曹七子”里文学成就最高的是他儿子曹植,代表作就是流传千古的《洛神赋》,南朝谢灵运对他有一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曹子建就是曹植,这也是成语“才高八斗”的来历。


传说中,曹植被他哥哥曹丕所逼,走了七步就写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样的诗句,这事儿记载在《世说新语》里,但史书上没有任何七步成诗的记载,倒是有很多曹丕对曹植爱护有加的记录。


我个人认为,这个99%是假新闻的七步成诗,之所以流传那么广,就是因为皇帝家里兄弟之间的内斗属于既符合常识,老百姓又喜欢看的一类,这样一来,真假就不重要了。



言归正传,在曹丕称帝的第二年,我们的刘大耳同学也选择了称帝。公元221年4月,刘备在成都正式宣布,他继承汉献帝刘协的位置,成为东汉第15位皇帝,国号自然还是汉,我们后来叫它蜀汉,甚至直接称呼为蜀。


不过你千万要注意,万一有一天你穿越回去,别称呼人家是蜀国,更不能像电视剧一样,扛着一面大旗上面写着一个“蜀”字,否则刘大耳肯定一剑劈死你,朕乃中山靖王之后,堂堂大汉皇帝,你居然敢称呼朕的天下为蜀国,那不是骂人吗?


当时的情况是,只要汉献帝还在位置上,刘备一定不能称帝,因为那样就是篡位;但只要老曹家把汉献帝弄下去了,刘备一定要称帝,否则就等于是屈服于曹家这个篡位的,一句话,他称不称帝完全取决于老曹家。


那么,刘备这个自认的汉朝继承者,被不被历史学家承认呢?这个问题也可以延伸一点儿,曹魏和蜀汉,谁才是中华帝国传承里的正统王朝?


很遗憾,后人还是认为老曹家的曹魏才是正朔,理由有三点:第一,曹家占据了中原,同时也是汉文化的传承者;第二,曹丕的皇位是从最正统的东汉天子刘协手里接过来的政权,这在法理上无懈可击;最后一点,后来公认的中华帝国晋王朝,只承认曹魏的合法性,而不是吴蜀两国。所以,在史书里,曹魏才是正朔,刘备只能是陪衬,虽然他姓刘,也是刘老幺的子孙,但伟大的汉王朝还是被认为灭亡在曹丕称帝的那一刻,公元220年10月。


刘备称帝之后的3个月,也就是公元221年的7月份,为了夺回荆州,也为了给关羽报仇,亲率大军准备征讨东吴。不幸的是,大将张飞刚要从阆中出发,与刘备两路并进,就被手下干掉了。


张飞的形象因为《三国演义》的关系,一直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大力士,近年来又有人给他翻案,说他是书法和绘画的天才,才学也高,曹植有八斗,人家张翼德家里好像也有四五斗。可是这两种说法在史书上都没有依据,纯属是后人根据自己的好恶演绎出来的。


我个人觉得,《三国志》里有一句话,可以形容关羽和张飞的为人处事之道,叫“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啥意思?关羽对士兵不错,可是对当官的和知识分子就瞧不上眼,而张飞是看见上流社会的人就尊敬人家,对普通士兵和老百姓不屑一顾,甚至又打又骂,所以,张飞最后死在了小兵手里。


《三国演义》里写的没错,他因为打骂士卒,被手下的张达和范强砍了脑袋,然后这两个家伙带着他的首级投降了东吴。


张飞死后,刘备其实已经没人可用,《演义》里说的五虎上将,关羽、黄忠都死了,马超镇守西北,而且有病在身,剩下的赵云是强烈反对讨伐孙权的。他和刘备说,曹丕才是篡权的奸贼,应该以国事为重,“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打败了曹魏,东吴自然臣服,但是刘备不听,而且看赵云很讨厌,打发他去都督江州,然后自己亲自带兵,向东吴进发。


得知这位新上任的刘皇帝气势汹汹地亲自打上门来,东吴的孙权也没办法,只好一边承认曹丕的皇帝位置,和曹魏搞好关系,一边赶紧滴,派出大都督陆逊去抵挡刘备。


陆逊就是前面写了一封信,把关羽脑袋忽悠掉的那位。此人这次也是一如既往地狡猾,吴军在他的指挥下,开始大踏步地后退,一直退到夷陵和猇亭一带才停下脚步。但是也不出来打仗,就是守,完全是一副乌龟壳子的状态,任凭刘备军队骂出祖宗十八代,陆逊就是一句话,有敢为自己祖宗十八代叫冤而出去打仗的,我绝对送你去见你的祖宗十八代。


……


从公元228年春到公元234年冬,诸葛亮先后数次对曹魏发动了战争,《三国演义》里说“六出祁山”,可是这个说法无论是数量还是地点,都是被罗贯中演义过的,按照史书上的记载,北伐中原一共只有五次,而且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是兵出祁山。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最精彩的,也是成效最大的一次,天水、南安等郡相继投降,又收服了名将姜维,一时之间是关中大震。可是,平日里谈起兵法头头是道的大将马谡,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被曹魏的老将张郃打败,丢掉了军事重地街亭。


马谡丢掉了街亭之后,蜀军只能撤退,然后《三国演义》里安排孔明演了一出空城计,把司马懿吓跑了,不过这纯属罗贯中瞎扯。因为当时曹魏西路总指挥是曹真,司马懿还在500多公里外的洛阳,就算诸葛亮在陇右地区摆上100座空城,司马懿也瞧不见,自然也不会害怕。


事后按罪当罚,马谡因为这次失败,被诸葛亮砍了脑袋,后世称为“挥泪斩马谡”。


第一次北伐失利退回汉中之后,曹军统帅曹真料到诸葛亮下一步必然进攻陈仓,事先做了安排。结果是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果然走陈仓,打了二十多天,诸葛亮军队粮食消耗殆尽,又一次无功而返。


公元229年,他第三次北伐,这一次占了武都和阴平两郡,但又是因为粮食问题,只能留下军队驻守,自己无奈率大军撤回汉中。


我们民间说,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诸葛亮这种把曹魏地盘当做自己的家,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作风让曹魏集团十分没面子。作为统帅,曹真的兵力是诸葛亮的五六倍,更是觉得丢脸,就决定,俺们也去蜀国抢一把。


就这样,公元230年,曹真率30万大军伐蜀,诸葛亮听说之后,吓得赶紧修建工事,严阵以待。可是等啊等,等了一个多月,也没看见曹真,一打听才知道,子午道上下大雨,栈道断绝,曹真这个倒霉蛋走到一半就被大水给冲回去了,史书上说“大雨道绝,真等皆还”。好不容易爷们儿了一次,老天爷还不帮忙,那这事儿是相当地郁闷,没过多久,曹真就郁闷死了。


曹真死后,副都督司马懿成功升职,变成了曹魏西路军总指挥,直接面对诸葛亮,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司马懿水平如何,和诸葛亮谁强谁弱呢?我们下集再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