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行“推恩令”打击诸侯,设中朝抑制相权,推经济改革,政府控制市场;郭解现象;汉帝国版图大扩张及穷兵黩武的后果。
部分文稿
汉武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需要花点儿功夫把他的一生事迹看完再来评论,个人的观点是,我们要把汉武帝这一辈子分成三段来看。
第一阶段就是从他继位到公元前119年结束对匈奴的三大战役,这期间他主要干了三件事,首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按照董仲舒的设想统一了社会思想,接着以卫青霍去病为主要将领北伐匈奴,清除边患,开拓西域,这两件事我们前面说过了。
最后一件就是集权,集中全国权力于他一身,打击那些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这事是这样的:
公元前127年,主父偃给武帝出了一个主意,叫做“推恩令”。主父偃说:“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把这句话解释开来,意思就是诸侯王们不也是老婆多儿子多吗?您现在允许他把土地分给他的儿子们,形成新的独立的侯国,这样一来,一个王国分成了十几,甚至几十块一点点大的地方,那他们将来还有什么资本造反呢?
况且,侯国不是王国,侯国是直接隶属于中央的,这样做等于是把王国的土地变相地拿了回来。即便是某个王爷很聪明,坚持不分田地给儿子们,只留给嫡长子,那您颁布了这个推恩令之后,您想想,那群当不了侯爷,分不到自己土地的儿子们,会如何对付他们抠门的老爹?
汉武帝一拍大腿,主父偃,你真TMD是个天才!就这样,一个推恩令下去,汉武帝几乎是啥也没做,大大小小的王国最后都变成了一堆小小的侯国,等武帝的儿子孙子上台的时候,封国已经完全不是问题了。
44-1推恩令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不过在武帝时期,也不是没有想造反的,比如说淮南王刘安。本来这家伙就是一个知识分子,找了一群人,编了一本书叫《淮南子》,以道家为基础,汇集了诸子百家的很多学说。结果大家一夸他,这哥们就有点飘,觉得自己当个淮南王有点大材小用,比淮南王这个职务还高的是什么?自然是皇帝。
于是他就暗中准备了一些军队器械,准备时机一到,打到长安去。最后的结局却有点无厘头,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在遥远的陕西听说了这件事,派了一个使者去问问,说咋回事,你刘安真想当皇帝?结果这位大才子吓得没等使者到达他的封地就上吊了,最后全族被灭,淮南国土地收回中央。
我们今天还是应该感谢刘安,不仅仅是《淮南子》这本书据有史学和文学的双重价值,还因为这哥们经常炼丹,一不留神就发明了豆腐这种食品,丰富了我们餐桌。老百姓还传说,刘安这家伙最后不是死了,是吃了丹药成仙了,不仅是他,他家养的鸡和狗因为吃了他吃剩的药,也跟着一起上天了,这就是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来历。
为了集权,除了要搞定诸侯国,汉武帝的另一个敌人就是大臣们,确切地说,是从丞相手里夺权。想搞清楚这件事,我们要先问一个问题,也就是那时候,皇帝和丞相谁的权力大?从表面来看,肯定是皇帝,因为即便你这个丞相,也需要我来任命才好使。但实际上,这事儿很难说,汉朝规定,国家大事由丞相率领三公审议决断,然后交给九卿去具体执行,皇帝是每五天上一次朝,对重大事件进行同意或者否决,和一个机器人差不多。
这种情况在汉初吕后和文景时期倒也还好,皇帝只管任命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朝廷上的大小事情基本不管,有点类似后来的虚君共和或者君主立宪制度,国家是我的,但丞相对政府负全责。可是汉武帝上台之后,他是想做,并且急于做事情的,那矛盾一下子就出来了,比如他舅舅田蚡当丞相的时候,任免下面的官员也不告诉武帝,自己就干了,一边干,一边还表扬自己,俺尽心尽力,兢兢业业地为俺的大外甥打工啊。
可是汉武帝气得要死,我要军事改革,政治改革,经济改革,你不让我任命我看中的官员,你是想憋死我吗?最后终于忍无可忍:“君除吏已尽否?吾亦欲除吏!”田老爷子,您能给我留两个官员的名额不?我也想提拔几个人。
这种制度设计上的丞相实际权力过大,导致汉武帝下定决心夺权。他先是借故废除了三公里面太尉这个职位,我们知道,太尉是管理军事的,没有了太尉,汉武帝还要对外打仗,那咋办?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他以对外用兵为理由,直接招大将军入后宫商量事情。接着又发明了大司马这个官儿,于是,咔嚓一声,一个崭新的头衔,大司马大将军诞生了,第一任就是我们熟悉的卫青同学。
随后,汉武帝让大司马领着后宫的侍中和尚书们讨论国家的军事和政治大事。侍中就是谋士,尚书就是秘书,本来都是皇帝身边,伺候皇帝的人,这时候就和新的大司马组成了另一套政府机构,这叫做中朝。这个中朝能够绕过丞相领导的那个外朝,直接以大司马的名义对外发布命令,反过来架空了以丞相为首的宰相们。
汉武帝成立以大司马为首的中朝,这件事的历史意义非常非常重大,他开了一个很坏的头儿。那就是后世的皇帝只要感觉自己的权力不够了,就在自己身边弄几个人出来,另外组成一个班子,架空朝廷,后来的尚书台、中书省、门下省相继出现,到了隋唐形成了著名的三省六部制度,可是那也不好使,宋明清又出现了枢密院、内阁、军机处等等,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玩意儿,本质上其实都是一个,老大想绕过正式的政府部门,把权力抓在自己手里。
所以,我们说汉武帝的集权是成功了,但这家伙也算是开启了中国2000多年皇权和相权的争斗,一直持续到清末。
到了公元前119年,就进入了我们说的武帝执政的第二阶段,标志就是此人要自己去赚钱了。你要是问下田种地?那怎么可能。这件事是这样的,当汉武帝觉得北方匈奴被修理的差不多了,就让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同时派人去南方,试图和传说中的身毒国联系,这个身毒指的就是印度大陆。
可是这些使者不久就跑回来了,说老大,南边过不去啊,漫山遍野都是要买路钱的。这事儿一点不奇怪,当时汉帝国西南有夜郎国、滇国等等大大小小的少数民族国家,广东广西有秦朝名将赵佗建立的南越国,福建还有一个闽越国,这些国家是不但不对汉帝国表示臣服,还对国家构成了威胁,咋整呢?据说他爷爷汉文帝当年是写信给这些国家,联络感情,以理服人。但武帝觉得和这些没文化的蛮夷做笔友很丢人,他的办法就是出兵,揍到你服了为止。
这时候手下管钱的大臣就说了,陛下,咱仓库里没钱了,您爷爷和老爹辛辛苦苦积攒了四十年的银子,被您这么多年对匈奴战争花了个干干净净。
没钱就要去赚钱,汉武帝当然不能去种地,他只能向老百姓要钱。但这一次他并不向普通百姓要钱,因为武帝嫌那样太慢,也太少,弄得别人家破人亡也要不了几个钱。那向谁要?富商大户。大汉帝国建立的七十年间,政府不干预任何经济活动,鼓励一切向钱看,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造就了无数土豪。汉武帝觉得,是时候让这些家伙出点儿血了。
开始的时候,他还比较温柔,想通过卖官鬻爵的办法筹集资金。也就是富商们捐款,我给你一个名誉爵位,大家你好我也好。可是那时候的有钱人既是铁公鸡,智商也不在线,全都一毛不拔,很少捐款的。汉武帝一气之下,给脸不要是吧?干脆,俺也不卖爵位了,直接开抢。
就这样,从公元前119年开始,汉武帝重用了东郭咸阳和桑弘羊等人,开始了他的全面经济改革,或者说抢钱打土豪行动。主要有几条,第一就是铸币权回收,造钱这种事以后只能政府干,私人造币就一个后果,脑袋搬家;第二条就是盐,铁(后来又扩展到酒)这三个最赚钱的项目只能国营,胆敢私下里炼铁,脑袋搬家,私下煮盐和造酒,治罪;第三条是平准和均输,桑弘羊的设计是,各地应该上缴中央的货物,不用辛辛苦苦地运到长安来,直接运到需要这些货物的地方卖掉,国家赚差价。
44-2 五铢钱
另外,政府控制市场,东西贵的时候就卖掉国家储存的,贱的时候国家就买进。这一条的好处是政府既可以赚钱,还可以防止大商人囤积货物,哄抬物价,祸害老百姓。但坏处是,商人们赚钱的道路几乎都被堵死了。
不过这还没完,汉武帝还有最狠的第四条,叫算缗和告缗。所谓算缗,就是算算你家有多少钱财,然后每年给朝廷交钱。桑弘羊用精准的数学保证了这个政策只针对土豪们,用现代语言说就是交财产税。可是汉朝的这些土豪没觉悟,本来家里两套别墅,十几个跃层,结果只报一套两居室。
汉武帝也没说啥,只是紧接着发明了告缗,发动老百姓揭发检举,只要查证属实,罚款和收上来的税金给举报人一半。那还说啥,穷人们本来就仇富,对这些土豪眼红的不行,马上举报信像雪片一样飞向汉武帝,这家伙看着堆满了钱财的仓库,估计心里冷哼一声,小样,和我斗,我搞死你们。
不过汉武帝之所以专门和富豪们过不去,也不仅仅是为了钱,另一个原因就是那时候社会上有一批富豪,游走在灰色地带,已经对帝国的基层构成了威胁。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郭解,此人的姥姥,也就是外祖母,我们前面提到过,就是那个因为算命牛掰而被封侯的女大师许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外婆的原因,郭解的名气特别大,经常到处调解纠纷,在很多官员和土豪那里很有面子。
当时因为汉武帝要迁移一些富豪到他的墓地茂陵周围居住,这个郭解被新来的县令写到了迁移的名单上,结果很悲惨,这名县令被杀,而且县令他爹的脑袋也被砍掉了,更残忍的是,县令的家人去京城告状,在宫廷门口,青天白日之下,被人一刀砍死。
汉武帝随即就听说了这件事,下令调查,可是一向低调的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居然站了出来,说这事儿应该是误会,郭解只是一个贫穷的老百姓。汉武帝当时就不无讽刺地问道,一个老百姓如果能劳动将军出面说情,那他还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吗?实际上,真实情况是,郭解所到之处,无数富豪达官贵人争相与其结交,史书上说,“关中贤豪,争交欢解”,一句话,他有一张巨大的权贵关系网。
这还不算,官员去县里调查郭解的罪状,一个读书人只不过说了一句郭解不是好人,马上就被人杀了,并且割下了舌头。等郭解后来被抓到,他指天发誓说这事儿他根本不知道是谁干的。当时的御史大夫公孙弘感慨地说道“解虽弗知,此罪甚於解杀之”,意思是虽然郭解不知道是谁干的,但这比他指使别人干的更加可怕。我们说公孙弘是对的,因为这说明,郭解这个黑社会老大的威望已经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他都不需要开口,就有人替他杀人。汉武帝当然不能容忍这样的大侠存在,就两个字,灭族。
总之,我们说在汉武帝执政的第二阶段,此人借着经济改革,既拿到了钱,又打击了社会上的土豪劣绅。随后就有了下面这些结果:
公元前112年,十万大军占领今天的广州番禺,灭赵佗南越国,广东、广西、海南岛以及今天越南大部分归入大汉版图,随后西南贵州的夜郎国投降;
……
书归正传,就是因为汉武帝这个诗人怀念李夫人,等李广利从大宛回来,虽然仗打得不咋地,损兵折将还丢脸,但汉武帝还是玩了命地提拔他。不仅封侯赐爵,还三次派他带兵去征讨已经不那么强盛的匈奴,可惜,这个大舅子就是不如卫青那个小舅子,很不争气。
公元前99年第一次征匈奴大败而归,大将李陵就是在这场战争里因为李广利瞎指挥,被匈奴俘虏,并且间接地导致了司马迁变成太监;第二次在公元前97年,和匈奴对峙了很长时间,无功而返;第三次最惨,公元前90年,全军覆没不说,由于种种原因,李广利自己最后还投降了匈奴。
一次征大宛,三次讨伐匈奴,几十万将士的性命,无数钱财,却几乎是一点好处也没捞到,这就是伟大的汉武帝执政第三阶段的主要事迹。到了这个时候,他终于幡然醒悟,随后下诏,停止了对匈奴的所有军事行动。不过呢,汉帝国已经被他的各种花样作死行动弄得是千疮百孔,用史学家的话说就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老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亡,还有很多造反的。
那么,面对晚年的这种危急情况,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什么他的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双双自杀?我们下集再聊。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