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技术的变革深刻影响着艺术与设计领域。本期播客聚焦于基于媒介中心论的创新设计教育实践,深入探讨其在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突破媒介边界以及推动艺术作品与社会商业需求对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与深远意义。
随着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新兴媒介的涌现,设计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利用媒介中心论引导教学实践,塑造多元化、创新性的作品生态,并实现从校园创作到社会商业价值转化的有效闭环,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界亟待研究与剖析的关键课题。

嘉宾:
钱峻 — 创+TALK联合主播/M360 MSAI 创+平台创始人
程彬 —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负责人


SHOWNOTES:
1:27 万物皆媒介,媒介的边界怎么去突破?
5:53 沉浸式戏剧新尝试,通过AI代理,让沉浸式戏剧重回现场。
7:52 因为媒介的介入,媒介边界融合已经被打破了。
9:56 莫奈色彩的研究: 用了AIGC的算法构建作品。

(一)媒介中心论在设计教育中的兴起
在创意设计学院的教学实践中,媒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逐渐成为教学与创作的核心要素。以数字展演专业方向为例,其涵盖了内容、技术与场域等多维度的创作与研究,其中场域构建旨在塑造全新的观看方式,而这一过程高度依赖于多种媒介的综合运用。在当下 AIGC 等新兴技术引发广泛关注的背景下,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将其作为创作媒介,打破传统技术壁垒观念,将各类媒介视为创作的有力工具而非阻碍。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过往的艺术大师如 Andy Warhol,其艺术实践跨越电影、音乐、广告等多个媒介领域,与当下设计教育面临的媒介融合趋势相呼应。百年前的包豪斯剧场,教师们凭借多元媒介背景开展教学与创作,这为如今应对媒介变革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启示我们应积极拥抱媒介融合,突破传统单一媒介的创作局限。
(二)课程架构与创新实践成果
在课程架构层面,数字展演专业从内容输出、形式创新到展呈表演,构建了一套完整且具有创新性的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作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融合了 AIGC、激光、装置等多种媒介元素。例如哥本哈根的课题项目,通过 AI 代理构建人物模型,成功打造出沉浸式戏剧体验,使观众能够与历史场景中的人物进行互动交流,该项目具有较强的商业落地潜力,可适配于小型剧场等文化消费场景。“时间书与伟大灵魂对话” 课题,在大学路的数字一展及后续光影展中展示了其强大的媒介转换能力,作品能够在实验影像、建筑 Mapping、装置艺术、沉浸式剧场等多种形式间灵活转变,满足不同市场需求。此外,还有如基于莫奈色彩研究的作品,借助 AIGC 算法提炼色彩并构建展示空间,以及通过灯光交互创作的动画作品,在增强观众交互体验的同时实现了剧场化呈现,这些成果充分彰显了媒介中心论指导下创新设计教育的实践成效。
(三)媒介中心论的多维价值剖析
媒介中心论在创新设计教育中具有多方面的关键价值。在技术理解与应用方面,促使学生深度掌握各类新兴及传统媒介技术,并将其有机融入创作流程,如在 AIGC 技术应用中实现创意的高效生成与转化。从用户体验视角出发,通过创新的媒介组合与呈现方式,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感官与认知体验,如沉浸式戏剧中的互动环节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与沉浸感。跨媒介创新层面,打破了不同媒介之间的固有界限,激发了全新的创作灵感与艺术表达形式,像融合多种媒介的装置艺术作品。在社会文化影响维度,作品能够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以多元媒介形式进行传播与传承,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与广泛交流。同时,培养了学生前瞻性思维,使其能够敏锐捕捉媒介发展趋势并提前布局创作方向,且注重技术与人文的有机结合,确保作品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不失人文关怀与社会温度,全方位满足社会对设计艺术作品在文化、审美、功能等多方面的动态需求。

10点TAKEAWAY
- 1.媒介在设计教育中已成为关键载体,推动教学与创作向多元化发展。
- 2.数字展演专业的场域构建聚焦于创造新型观看方式,媒介融合是核心手段。
- 3.AIGC 等新兴技术应被积极接纳为创作媒介,打破对技术的恐惧与传统创作边界。
- 4.历史上的艺术大师与教育实践为当下媒介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如 Andy Warhol 和包豪斯剧场。
- 5.创新设计课程架构涵盖内容、形式与展呈等多环节,促进学生全面创作能力培养。
- 6.学生作品在媒介中心论指导下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与转换潜力。
- 7.哥本哈根课题展示了 AI 技术在沉浸式戏剧创作中的应用及商业前景。
- 8.“时间书” 等课题体现了作品媒介转换的灵活性与文化传播价值。
- 9.媒介中心论在技术、体验、创新、文化、思维等多方面为设计教育带来重要价值。
- 10.设计教育应注重艺术与商业的结合,实现从校园创作到社会价值输出的有效转化。

在媒介中心论的指引下,创新设计教育正稳步前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艺术、科技与商业的深度融合路径。通过打破媒介边界、培育创新创作思维与能力,学生作品得以在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与商业场景中展现独特价值。
未来,设计教育应持续深化媒介中心论的应用,紧密贴合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强化艺术与科技的协同创新,完善从教育创作到商业价值实现的生态链条,为艺术设计领域培育更多兼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推动整个行业在数字化时代迈向新的发展高度,持续为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注入创新活力与艺术魅力。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