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30分钟
播放:
44
发布:
2天前
主播...
简介...
⛲️ 收听小建议:
* 推荐听友选择1.2~1.5倍速收听,同时带上耳机,享受最佳的音频体验!适当加快音频,节奏感或许会更适合你~口播音频全都经由AI算法深度增强,细节饱满,背景音清澈干净。
🎧 一句话介绍:
* 这是一期轻松复盘向的聊天节目,我和大家真诚分享自己做播客200多天的心路历程与未来计划。节目不是讲知识,而是一次停下来回头看的自我复盘,既是休息,也是反思。我聊了做播客的辛苦、乐趣,还有如何在“硬核内容”和“轻松听感”之间找到平衡。这期更像是和听众的一次真诚对话,少了学术味,多了人味。总体一句话概括:“聊聊做内容的初心,找回创作的乐趣。”
🧠 我们聊什么?
* 聊做播客220天的感受 —— 从选题、制作到疲惫与反思的全过程。
* 聊为什么“内容太硬核”会让听众和创作者都感到压力,以及未来怎么轻量化。
* 聊播客的定位:既要有知识深度,又要有情绪温度。
* 聊未来规划:加入更多轻松主题,如流行文化、电影、音乐、旅行、美食、好物分享等。
* 聊听众共创:希望大家留言互动、加入群聊,甚至一起录节目、分享观点。
🎯 适合谁听?
* 适合已经关注《早中晚》的老听众,想了解幕后故事、创作心得的人。
* 适合对内容创作、自媒体或播客制作感兴趣的朋友,能学到实操经验和思维方式。
* 适合学习压力大、工作节奏快、想放松但又不想浪费时间的上班族或学生党。
* 适合喜欢有深度但不装腔的内容听众 —— 能听知识也能听人情味。
* 合希望参与共创、建立社区感的听众,喜欢聊天式的互动氛围。
🎁 时间轴 + 超详细 “课堂” 笔记!
* 00:00:00|🎙️ 关于主播和节目的小反思!
我是个热爱人文、艺术和商业的文艺青年。本科在西安交大读英语文学,拿到了专八,为做双语播客打下了扎实基础。后来又去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视觉传达,接触了很多新的设计理念和生活方式。节目一直想带给大家高质量、能启发思考、又有情绪价值的精神享受,聊过的话题也挺广,从佛教到二战,再到一些哲学和社会议题。不过最近我发现播放量有点下滑,所以开始反思:是不是该调整一下内容方向,让节目更贴近大家的兴趣?
* 00:06:52|📚 内容回顾与未来方向!
一路走来,主播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也把读书、旅行、公司文化这些个人兴趣做成了系列播客。不仅分享了书和品牌背后的故事,也聊了很多自己的经历。我常鼓励听众挑自己喜欢的主题反复听,慢慢消化。最近我也在优化节目的细节,比如怎么选题、怎么整理资料、怎么讲得更清楚、更有感染力。甚至还试着调节语速,看看怎样能让听起来更舒服。目标就是让内容更流畅,也更有温度。
* 00:10:53|💬 互动与内容创新的探索!
我很重视互动,鼓励大家在评论区或者微信上聊聊,无论是学业、职业规划还是自媒体问题,我都愿意回应。我觉得播客不该只是单向输出,而是像师生或朋友间那样,有来有往。最近我也在思考内容该怎么平衡 —— 既要有深度,又不要太沉重。未来可能会加入更多轻松、当下的话题,比如文化、音乐、生活方式等,同时保持节目一贯的思考感。我也提到做播客的幕后故事,比如收集资料、写稿、录音、剪辑的过程,其实挺累的,但也挺有成就感。
* 00:19:51|🤝 共创与听众的价值!
我认为播客是和大家一起创作的过程,所以很希望听众能多参与,比如提建议、分享自己的见解。我发现听众里年轻人居多,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而且女性听友比例更高。这些数据也让我在选题上更有针对性。我觉得这档节目不仅是输出内容,更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也帮助我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听众之间的关系。
* 00:22:38|🌍 从知识到生活:我的新方向!
作为自由职业者,主播打算让节目更贴近生活,分享自己的兴趣、运动、旅行和日常计划。我喜欢打篮球、踢球、看书、查资料,也想带大家一起探索新地方,聊聊游戏、音乐这些更轻松的话题。接下来,我还准备在节目里分享歌单、好物,甚至邀请听众一起共创内容。同时,我也提到想继续保持双语形式,但会让语言更简单自然,让更多人都能听得懂、听得进!
👥 我是谁:
* 🎙️ 本期主播:旭风
* 🪒 剪辑 + 后期:旭风
* 🎼 BGM:Phonk 2025|Whats Up? - 4 Non Blondes
🥷🏻 入驻平台:
Apple Podcast |豆瓣|网易云音乐|荔枝|小红书
👏🏻 欢迎关注 🍠 @早中晚
* 推荐听友选择1.2~1.5倍速收听,同时带上耳机,享受最佳的音频体验!适当加快音频,节奏感或许会更适合你~口播音频全都经由AI算法深度增强,细节饱满,背景音清澈干净。
🎧 一句话介绍:
* 这是一期轻松复盘向的聊天节目,我和大家真诚分享自己做播客200多天的心路历程与未来计划。节目不是讲知识,而是一次停下来回头看的自我复盘,既是休息,也是反思。我聊了做播客的辛苦、乐趣,还有如何在“硬核内容”和“轻松听感”之间找到平衡。这期更像是和听众的一次真诚对话,少了学术味,多了人味。总体一句话概括:“聊聊做内容的初心,找回创作的乐趣。”
🧠 我们聊什么?
* 聊做播客220天的感受 —— 从选题、制作到疲惫与反思的全过程。
* 聊为什么“内容太硬核”会让听众和创作者都感到压力,以及未来怎么轻量化。
* 聊播客的定位:既要有知识深度,又要有情绪温度。
* 聊未来规划:加入更多轻松主题,如流行文化、电影、音乐、旅行、美食、好物分享等。
* 聊听众共创:希望大家留言互动、加入群聊,甚至一起录节目、分享观点。
🎯 适合谁听?
* 适合已经关注《早中晚》的老听众,想了解幕后故事、创作心得的人。
* 适合对内容创作、自媒体或播客制作感兴趣的朋友,能学到实操经验和思维方式。
* 适合学习压力大、工作节奏快、想放松但又不想浪费时间的上班族或学生党。
* 适合喜欢有深度但不装腔的内容听众 —— 能听知识也能听人情味。
* 合希望参与共创、建立社区感的听众,喜欢聊天式的互动氛围。
🎁 时间轴 + 超详细 “课堂” 笔记!
* 00:00:00|🎙️ 关于主播和节目的小反思!
我是个热爱人文、艺术和商业的文艺青年。本科在西安交大读英语文学,拿到了专八,为做双语播客打下了扎实基础。后来又去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视觉传达,接触了很多新的设计理念和生活方式。节目一直想带给大家高质量、能启发思考、又有情绪价值的精神享受,聊过的话题也挺广,从佛教到二战,再到一些哲学和社会议题。不过最近我发现播放量有点下滑,所以开始反思:是不是该调整一下内容方向,让节目更贴近大家的兴趣?
* 00:06:52|📚 内容回顾与未来方向!
一路走来,主播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也把读书、旅行、公司文化这些个人兴趣做成了系列播客。不仅分享了书和品牌背后的故事,也聊了很多自己的经历。我常鼓励听众挑自己喜欢的主题反复听,慢慢消化。最近我也在优化节目的细节,比如怎么选题、怎么整理资料、怎么讲得更清楚、更有感染力。甚至还试着调节语速,看看怎样能让听起来更舒服。目标就是让内容更流畅,也更有温度。
* 00:10:53|💬 互动与内容创新的探索!
我很重视互动,鼓励大家在评论区或者微信上聊聊,无论是学业、职业规划还是自媒体问题,我都愿意回应。我觉得播客不该只是单向输出,而是像师生或朋友间那样,有来有往。最近我也在思考内容该怎么平衡 —— 既要有深度,又不要太沉重。未来可能会加入更多轻松、当下的话题,比如文化、音乐、生活方式等,同时保持节目一贯的思考感。我也提到做播客的幕后故事,比如收集资料、写稿、录音、剪辑的过程,其实挺累的,但也挺有成就感。
* 00:19:51|🤝 共创与听众的价值!
我认为播客是和大家一起创作的过程,所以很希望听众能多参与,比如提建议、分享自己的见解。我发现听众里年轻人居多,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而且女性听友比例更高。这些数据也让我在选题上更有针对性。我觉得这档节目不仅是输出内容,更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也帮助我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听众之间的关系。
* 00:22:38|🌍 从知识到生活:我的新方向!
作为自由职业者,主播打算让节目更贴近生活,分享自己的兴趣、运动、旅行和日常计划。我喜欢打篮球、踢球、看书、查资料,也想带大家一起探索新地方,聊聊游戏、音乐这些更轻松的话题。接下来,我还准备在节目里分享歌单、好物,甚至邀请听众一起共创内容。同时,我也提到想继续保持双语形式,但会让语言更简单自然,让更多人都能听得懂、听得进!
👥 我是谁:
* 🎙️ 本期主播:旭风
* 🪒 剪辑 + 后期:旭风
* 🎼 BGM:Phonk 2025|Whats Up? - 4 Non Blondes
🥷🏻 入驻平台:
Apple Podcast |豆瓣|网易云音乐|荔枝|小红书
👏🏻 欢迎关注 🍠 @早中晚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