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第一雄为什么是魏国,李悝和吴起在魏国搞了哪些改革;魏国是怎么衰落的,孙膑的复仇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孙膑真的是鬼谷子的学生吗;为什么说魏国是战国的“人才库”?
部分文稿
春秋时期有五霸,战国时代相对应地,也有七雄。春秋五霸是五个人,或者说五位君主,而战国七雄指的是七个国家。如果我们把天下还看作是一个村子,那战国七雄就是这村子里天天打来打去,不消停的七个大家族。
关于这七个国家的名字,网上有一种特别牛掰的记忆方法,可以参考一下,那就是“喊赵薇出演齐秦”(韩赵魏楚燕齐秦),这个方法不仅仅是包含了七雄的国名,还说出了这七个国家灭亡的时间顺序。
这里面山东的齐国,湖北的楚国和陕西的秦国,在春秋历史的讲述里,我已经做了大概的介绍,这仨家伙都曾经当过春秋霸主,不过,前面说过,齐国虽然还叫齐国,但是这家的主人已经换成了老田家,以前姜子牙和齐桓公的子孙现在被赶到桃花岛上钓鱼去了;韩、赵、魏三个国家属于新的村霸,刚才也说过了,是瓜分了他们老当家的晋国的土地和财产,现在虽然分家了,一分为三,但哥仨居然都能在村子里横着走,由此可见当年山西的晋国是多么牛掰的一个存在。
七雄里面剩下的这燕国位于今天河北省的东北部,包括北京,还有辽宁省的西南部。在这里“燕”要读成一声,北京有一个民间流传的称呼,叫做燕京,就是因为2000多年前,北京的房山是燕国的都城。
燕国最早是周武王封给召公奭的,不过召公没去,估计是嫌那个地方太冷了,他的儿子后来成了第一任燕国国君,也没有留下历史资料。不仅仅是他没有留下什么资料,一直到他的十五世孙燕庄公才有了一件记载比较详细的历史事件,而且还是丢脸的事情,那就是前面我们提过的燕国被北方的少数民族一顿狂殴,不得不求助于齐桓公,被后者救了的事情。
从这个历史资料匮乏的事实,你至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燕国这帮家伙确实没啥文化,平时连个日记都不写;第二,他们那旮瘩的人和中原各国几乎没有交往。
那么,这么一个和蛮夷没啥区别的大老粗怎么就成了战国七雄之一了呢?当然是有原因的,开始的原因就是这家伙地处偏僻,人还老实,春秋末期中原打成一片的时候,大家基本都忘了他,所以没被吞并掉。后来的原因就是两个字,改革,这才是重点。
战国七雄之所以可以称雄天下,各有其长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经历了一番时间长短不一,效果大小不同的改革,就是因为有了改革,才成就了这七个家伙战国七雄的地位,面对着国内和国外环境的剧烈改变,就如同当年邓公说的一样:“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所以,我们的战国故事必须要从改革讲起。
所谓改革,就是改变社会既有的秩序,革除一些既得利益者的权利甚至生命。是不是听着就觉得可怕?事实上,不仅可怕,有些时候,还很另类。
如果你今天和隔壁老王去法院打官司,高高在上的法官说来,你俩掰腕子,谁力气大,我就判谁赢了官司,你是不是会当场指着法官的鼻子骂他混蛋王八蛋?你应该会的,当然,今天这样另类的家伙也当不上法官,可是2400多年前,在陕西洛河东边,有一个叫上地郡的地方,还真就有这样一个另类的二百五郡守,他规定,如果不能简单判断是非的普通民事案件,由当事人双方比试射箭的技巧,谁射箭的本事大,射得准,谁就赢了官司。
这个郡守所在的国家,就是三家分晋里诞生出来的那个魏国,而魏国,就是战国七雄里最早举起改革大旗的国家。
上地郡在魏国和秦国的交界处,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西边半蛮夷的秦国人,经常进入魏国国境,到这里来掠夺一番,然后扬长而去,历任郡守都没办法,因为这里的老百姓生性孱弱,在秦军面前就像绵羊一样,敌人来了,大家只会是撒丫子跑路。
新上任的郡守看到这样的情况,就出台了上面的那条法令,效果很明显,很快地,这里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射箭运动,再加上郡守提供各种武功秘籍、射箭诀窍等等,一段时间后,过境掠夺的秦国土匪们发现,事情不对了啊,原来随便就可以欺负烧杀抢掠的上地郡人现在射箭是又准又狠,那还说啥,只能换个地方去抢了。
这位指定奇葩法律的郡守,名字叫李悝,他在上地郡的成功,引起了当时魏国国君魏文侯的注意。公元前422年,34岁的李悝被任命为魏国相国,全面主持魏国变法图强运动。请注意,这时候,离最终周天子封魏国为诸侯还有19年,所以严格来说,魏国当时还不算诸侯国,但是我们只讲事实,人家老魏家事实上已经有了自己的土地和人民,成为了国。
那么这个叫李悝的家伙在魏国是如何变法的?这先要通过魏文侯和他的对话来看一下。当时魏文侯问他怎么治理国家,他说:“赏必行,罚必当。”魏文侯就说了,我也不糊涂啊,赏罚很分明,咋国家还是不富强呢?
李悝的回答很有意思,说“国有淫民”,李悝这里并不是说魏国民众都喜欢床上运动,因为古代“淫”这个字和现代有所不同,是过分的意思,那哪种人是淫民,过分的民众呢?李悝说:“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父亲因为有功劳,高官厚禄,可是他儿子什么功劳也没有,却出门坐好车,进门吃美食,这个儿子就是淫民。
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李悝这小子把官二代和富二代全算作是淫民,要拿他们开刀,这就是李悝变法的核心思想,也是他的第一个举措,那就是废除贵族世禄制,按照个人能力来提拔和奖赏。这个在他之前,没人做过。开什么玩笑,周朝的根基就是宗法和世袭,老子英雄儿好汉,可是李悝认为这个是国之大害,必须动一动。
他的第二个措施是废掉井田制,允许私人土地买卖,也就是鼓励老百姓开荒种地,他称之为“尽地力之教”。这事儿不是他首创,我们前面说过,管仲老先生几百年前在齐国就干过,虽然没有李悝这小子干得彻底。
第三件事是“平籴(di)法”,简单来说,就是在丰收之年,政府多从老百姓手里买米,存起来,在荒年的时候在按照平价卖给老百姓。也就是政府干预物价,这一招在任何年代任何国家其实都挺管用的,后来美国小罗斯福的新政也用过,效果是杠杠地。
上面的三件事在当时,那就是石破天惊的大改革,反对者们马上就跳了起来,最反对的人当然是魏国的贵族们,咋地?老子当官儿子还不能做纨绔子弟了?土地还要私有了?
李悝的回答是YES,就是这样,爱咋咋地。
为了让自己的理念彻底得到实行,他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出台了一部法典,这也是中国第一部成系统的法律条文,从当年子产铸刑鼎很多人反对,到现在李悝订立法律条文,你可以看到,春秋到战国,社会确实是在不断地进步。由于李悝的这部法律在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地位,我们后世往往称其为《法经》。
这里有一个常识性问题,为啥古代稍微重要一点的文字资料都叫做经?比如说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道德经》,后来佛家的更是毫无例外,《金刚经》《心经》等等。
其实这和我们老祖宗们织布有关系,那时候有些老祖宗们天天游手好闲,在家里看媳妇儿织布,织布机上有横线和竖线,横着的线叫做纬,竖的就叫经,“经纬”这两个字都是丝字旁,说明一开始本来就是织布这个活儿的专有词汇。那些游手好闲的老祖宗就发现织布的竖线,也就是经线,是开始的时候就固定好的,不动的,媳妇们是以那个经线为准绳,一点一点地增加纬线,就这样,他们后来就用“经”来比喻一些不变的、恒定的、常识性的东西。
李悝的这部《法经》现在已经失传,但是从后来的《晋书》和出土的秦简,我们还是可以一窥端倪,了解大概的内容。可以这么说,这本法经对战国历史影响特别大,后来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其实就起源于这本《法经》,商鞅所制定的《秦律》,也是在李悝的《法经》基础之上进行的改进版本。
事实也证明了,李悝的变法是成功的,魏国财富迅速增加,整体国力也很快变强,也就在这时候,一个牛掰的军事人物也来到了魏国,此人的名字叫做吴起。
……
事
我们不管这位鬼先生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过,庞涓在魏国当上了将军是事实,孙膑这个老同学去投奔他也是事实,庞涓对这个老同学相当地“关心”更是事实,当然,这个关心是打引号的,他伪造了孙膑家书,然后向当时魏国国君魏惠王告发孙膑私通齐国。
相比刚来到魏国的孙膑,魏惠王自然是相信他的大将庞涓,就这样,孙膑因为间谍罪,被砍了双腿,脸上刺字,扔到了猪圈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事不要经常参加同学会,即便是老同学,无条件地信任还是有很大风险的。
到了这个地步,孙膑只能自救,他的办法就是装疯,没事儿的时候,就往自己嘴里填点猪粪和泥巴,最后成功地骗过了庞涓和魏惠王,逃到了齐国。
现在我们说一下他为什么叫孙膑,“膑”这个字,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就是砍去膝盖骨以下的小腿,他就是因为受了老同学庞涓和魏惠王的这种刑罚,现在才被我们称呼为孙膑的,至于他真名是什么,没人知道。
这哥们逃到了齐国之后,投靠到田忌门下,前面我们说过“田氏代齐”的故事,很自然的,这位田忌先生也是齐国国君家族的公子,之后就发生了著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说的是这位田公子经常和齐威王赛马,三局两胜,先是头等马匹赛一局,然后是中等的马,最后是劣等的马。因为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好,田忌就经常输掉比赛,是不是郁闷不知道,不过孙膑看过一次比赛之后就和他说,您要是真心想赢的话,我可以帮你,我有必赢之术。
田忌自然是不信的,但是孙膑趴到他耳边如此这般说了一番之后,他喜出望外,回头就对齐威王说,咱俩再来一次,不过赌注加大,赌1000金。齐威王自然毫不含糊,马上答应。结果比赛那天,当齐威王的头等马牵出来之后,田忌家的奴仆却牵出了又老又瘸的下等马,等齐威王的中等马出来之后,田忌这边推出来的却是毛色鲜亮的高头大马。
这就是孙膑的策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三场比赛,第一场输得相当难看,剩下两场赢得极其漂亮,总成绩就是田忌赢了。
齐威王不是一个糊涂蛋,更不是一个守财奴,他先给了田忌1000金,然后就问,咋回事,谁给你出的这么高明的主意?就这样,孙膑被齐威王看中,拜为军师,统领齐国军队。
随后,就发生了公元前354年的桂陵之战,和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两场战争都是魏国吃饱了撑的首先惹事,进攻别的国家,齐国去救援。桂陵之战是魏国进攻赵国,田忌和孙膑打着救赵国的旗号出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然后在半路上设伏,抓住了急忙回来解救都城的庞涓,著名的成语“围魏救赵”说的就是这次桂陵之战。
当然, 后来庞涓又被齐威王给放回了魏国;十三年之后,魏国不长记性,又派庞涓攻打韩国,孙膑是故伎重演,还是去打魏国首都大梁,前方的庞涓没办法,只能叹了口气,回兵去救,最后在马陵兵败,自刎而死。
从此之后,魏国就由盛转衰,扩张的脚步基本上就停下来了,所以说,庞涓和魏惠王砍了孙膑一双脚,这哥们回头砍下了庞涓的脑袋,和整个魏国的脚,这样的报复确实令人胆寒。至于说孙膑对后世的贡献,我们只需记住,中华历史上不仅有一部《孙子兵法》,还有一部《孙膑兵法》。
如果你要是问,当年魏惠王要是留下孙膑,或者干脆一刀宰了孙膑,那么历史会怎么样?很可惜,历史从来都不允许假设,我们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不过我觉得魏惠王在孙膑之后真的要好好反省一下,因为这种错误这哥们不是第一次犯,相比而言,孙膑的这个错误还不算大,因为上一次魏惠王犯错的时候,那位爷的名字叫商鞅。
那是在桂陵之战的6年前,也就是公元前360年,魏国当时的相国公孙痤要死了,魏惠王去看他,也像当年齐桓公问管仲一样,他问公孙痤,要是您老人家翘了辫子,谁能帮寡人治理国家呢?
公孙痤说我手下有一个人叫公孙鞅,这小伙子是个奇才,您用他为相肯定没错。魏惠王当时不说话,史书上说“王嘿然”,公孙痤一看就明白了,马上让奴仆们都下去,然后对魏惠王说,您要是不想用这个公孙鞅,一定一定要咔嚓一刀,干劲利落地把他宰了,否则他跑到别的国家去,我们魏国就危险了。
魏惠王说好吧好吧,你好好养病,我知道了。等魏惠王一走,这个公孙痤随后就把公孙鞅叫了进来,说小伙子,你赶紧跑路吧,我刚才向魏王推荐你,并且说如果不用你就把你杀了,看样子他不会用你,你马上就大祸临头了,你也别怨我,我这是先公后私,先君后友。
那么,公孙鞅跑路了吗?他又是如何到达秦国,变成商鞅的?且听下回分解。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