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明天是2025年6月9日,让我们拨动时光的指针,聚焦于整整五十年前的同一天,公元1975年的6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内,一份象征着友谊与合作的重要文件被庄重签署。这份文件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菲律宾共和国政府建交联合公报》。从此,中国与菲律宾这两个一衣带水的近邻,在经历了漫长的隔绝与观望后,正式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开启了两国交往的新篇章。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讲述这段发生在1975年6月9日的外交里程碑事件,及其背后的时代背景与深远意义。
理解1975年这次建交的重要性,需要我们把目光投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那个风云变幻的国际大环境。当时的全球,正处于冷战的严峻对峙之中,世界被深深地打上了意识形态竞争的烙印。两个超级大国——美国与苏联——及其领导的阵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激烈的博弈。而中国,则在这复杂的国际格局中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新中国自1949年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外交活动空间主要局限于社会主义阵营以及一些亚非拉友好国家。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以及与苏联关系恶化后的东方阵营国家,则基本处于隔绝或对抗状态。这种状况在进入七十年代后,开始发生戏剧性的转变。一个极其关键的事件发生在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第2758号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时驱逐了台湾地区的所谓代表。这一事件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标志着中国重返世界舞台中央。世界各国,包括许多西方阵营的国家,都开始重新审视对华政策。
紧随其后,1972年2月,一件更为轰动的事件发生了——当时的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应中国政府邀请访问了中国。这次被称为“改变世界一周”的访问,结束了中美两国长达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签署了《上海公报》,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尼克松访华”犹如在全球外交棋盘上投下了一颗震撼弹,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西方阵营的国家纷纷抓住时机,争先恐后地寻求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整个七十年代上半叶,掀起了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的高潮。
在亚洲,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这种变化显得格外敏感和重要。东南亚国家联盟(即东盟,成立于1967年)的成员国,如马来西亚、泰国等,都在密切关注着中美接近带来的地缘政治变化。对于菲律宾来说,这种国际格局的巨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同时也存在着深刻的顾虑和思考。
菲律宾位于西太平洋,是由七千多个岛屿组成的群岛国家。它在地理上与中国台湾岛和南海海域相邻,历史上与中国有着悠久的民间交往(贸易、移民)。然而,在1949年之后,菲中两国政府则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菲律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了独立,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高度依赖其前宗主国美国。它是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盟友之一,两国签有共同防御条约,境内设有美国的军事基地。在冷战格局下,菲律宾政府长期奉行亲美反G政策,对意识形态相悖的新中国保持着高度警惕。同时,中国与菲律宾之间还存在着一个特殊的敏感问题——那就是台湾问题。菲律宾与美国和退守台湾地区的国民党政权关系密切。因此,在整个五六十年代乃至七十年代初,菲律宾与中国大陆基本没有官方的、高层的直接往来。台湾海峡两岸的紧张关系,以及菲律宾与美国和台湾当局的紧密联系,构成了一道横亘在中菲之间的无形高墙。
然而,随着中美关系的解冻和国际潮流的逆转,这道高墙出现了明显的松动迹象。对于时任菲律宾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而言,他需要为国家利益做出新的战略考量。马科斯是一位精明的政治人物,自1965年当选总统后,长期执政(至1986年)。他看到了中美接近的战略意义:一方面,这预示着亚太地区力量格局可能重塑,菲律宾不能坐视;另一方面,与中国这个世界人口最多、潜力巨大的邻国隔绝,对菲律宾的经济发展和地区外交空间也是一种损失。特别是,中国在联合国地位的恢复以及在亚洲影响力的提升,迫使包括菲律宾在内的东盟国家不得不调整对华策略。尽快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参与到这个新兴市场的互动中来,并在区域事务中获得更大的发言权,成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项。
当然,迈出这一步并非易事,背后需要审慎的准备和沟通的铺垫。真正推动建交的关键行动,发生在1974年。那一年,国际形势继续朝着有利于缓和的方向发展。1974年9月,时任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派出他的夫人——极具影响力的伊梅尔达·马科斯女士——作为他的特使秘密访问了中国。这次访问至关重要。伊梅尔达·马科斯受到了当时中国领导人的接见,特别是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了深入的会谈。周恩来的外交智慧在国际上享有盛誉。通过这次访问,中菲双方在建立外交关系的原则性问题上,特别是在如何处理敏感的台湾问题上,达成了重要的谅解和共识。这为双方正式谈判建交扫除了主要障碍。台湾问题是所有国家与中国建交必须面对的核心议题。根据周恩来提出并与各方实践所确立的“一个中国”原则,任何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必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必须与台湾当局断绝所谓的“外交关系”。菲律宾方面通过特使访华,明确了在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下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这在后来发布的建交公报中有明确体现。

水到渠成的时刻终于到来。1975年6月,在伊梅尔达访华铺垫近一年后,菲律宾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亲自率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正式访问中国。马科斯的到访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政治信号。这次访问受到了中国政府高规格的接待。周恩来总理虽已重病在身,但仍与马科斯举行了会谈(这是周总理外交生涯中最后几次重要的外事活动之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也参与了关键性会谈。在友好、坦诚的氛围中,双方就国际形势、地区问题和双边关系的未来发展充分交换了意见。最终,双方完成了建交谈判的所有程序性工作。
于是,在1975年6月9日这一天,马科斯访华期间,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到来了。在庄严的气氛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乔冠华和菲律宾共和国外交部长卡洛斯·罗慕洛分别代表两国政府,郑重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菲律宾共和国政府建交联合公报》上签字。公报内容明确记载了两国建交的基本原则:两国政府同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菲律宾共和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认中国政府关于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场,并决定在本公报签字之日起一个月内从台湾撤走其官方机构。 这两点明确体现了“一个中国”原则的落实。公报还强调了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表达了促进双边经济贸易关系发展的愿望。这份联合公报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菲律宾外交关系的历史性突破,正式建立了官方层面的国家关系纽带。
1975年6月9日的中菲建交,其意义绝非仅限于两国关系本身,它是多重重要历史脉络汇聚的成果。
首先,它是中国外交战略取得重大突破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菲律宾是东盟主要创始成员国(1967年成立),同时也是与美国有着紧密军事同盟关系的国家。它的建交选择,充分反映了七十年代初国际格局的深刻演变和“尼克松冲击”后美国盟友体系对华政策的连锁反应。它的建交,是在马来西亚(1974年5月)之后、泰国(1975年7月)之前实现的,是整个东盟国家与中国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中国通过成功与这些关键国家建交,有效突破了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围堵,显著拓展了在东南亚的战略空间和影响力,向世界展现了其外交灵活性和开放姿态。
其次,它深刻改变了东南亚地区的政治格局。 中菲建交以及随后东盟其他主要成员国陆续与中国建交(如泰国于1975年7月1日建交),实质上改变了东南亚的地缘政治版图。它打破了该地区长期存在的坚冰,有力促进了区域内的和解与互动,为未来东盟与中国建立全面的友好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中国不再是东南亚国家眼中遥远而敌对的“赤色巨人”,而逐渐成为可以对话、可以合作的近邻。这种关系的转变,对于维护东南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具有长远意义。
第三,它极大地推动了中菲双边关系的全面发展。 建交就像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人员往来、文化交流的大门随之开启。建交之后,双边贸易迅速增长(虽然初期基数不大),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纷纷展开。菲律宾丰富的热带农产品开始更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工业产品也进入菲律宾。互派留学生、艺术团体互访等活动逐渐增多。尽管两国在南海地区的岛礁归属和海域划界等问题上仍存在分歧(这一点在当时建交公报中虽未深入触及,但双方都意识到海域相邻的现实,为日后协商埋下伏笔),但建交确立了通过政治谈判、和平解决争端的基本框架。建交本身为处理这些复杂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对话渠道。马科斯总统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位访问中国的在任菲律宾国家元首,他后来的政治生涯虽充满争议,但他推动菲中建交的这一决策,无疑是其执政期间最重要的外交遗产之一。

回顾1975年6月9日,中国与菲律宾的双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跨越历史的鸿沟紧紧相握,绝非偶然的冲动。它是在世界格局深刻变革、中国国力提升与国际影响力扩大、地区国家战略调整寻求自身发展空间等多重力量共同作用下的历史必然。这是一次在复杂国际棋局中果断落下的关键棋子,是区域外交坚冰的勇敢突破,更是对未来和平与发展格局的重要奠基。五十年时光流转,国际风云变幻,南海潮汐不息,无论双边关系经历怎样的波折起伏,1975年建交所奠定的国家关系基础和法律框架始终发挥着根本性作用,为两国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从隔绝到接触,从相互怀疑到寻求合作,这一天所迈出的步伐,证明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道路的国家,只要秉持相互尊重和务实合作的精神,完全可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回望1975年那个充满转折与希望的夏天,北京签署的那份公报,不仅开启了两国交往的新纪元,也为后世留下了关于如何超越分歧、寻求共同利益的深刻启迪。历史不会忘记改变航向的关键一刻。
感谢收听今天的《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历史回响悠远,现实启示绵长。我们下次节目再会。晚安。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