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的手机市场,荣耀的发展轨迹令人唏嘘。从 2024 年第一季度国内市场占有率压过华为排名第一,到 2025 年第一季度在多家机构统计中跌出前五,甚至沦为 “others”,荣耀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在智能手机行业性能过剩、竞争白热化的大环境下,荣耀面临的形势愈发严峻,曾经的 “替身红利” 也已消失殆尽。

荣耀与华为的渊源颇深。最初,荣耀作为华为的互联网子品牌,肩负着瞄准年轻用户、主打性价比,与小米竞争的使命。2013 年推出的荣耀 3C/3X,凭借千元价位迅速打开市场,后续荣耀 2、荣耀 3、荣耀 6 等机型更是助力其成长为行业实力派,其中荣耀 6 凭借先进配置被称为那个时代的 “神机”。二者共享研发资源、供应链和售后体系,在各自的细分市场发展得风生水起。
然而,2020 年华为遭受美国制裁,荣耀也受到牵连。为求生存,荣耀选择独立。独立后的荣耀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也迎来了一些机遇。一方面,华为受制裁产品减少,让出部分市场;另一方面,荣耀继承了华为的部分团队和渠道,在产品设计风格上也与华为相似,使得许多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选择了荣耀,让其吃到了 “替身” 红利。
但随着 2023 年下半年华为 Mate 60 系列的推出,形势急转直下。华为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消费者的爱国情怀强势回归,荣耀瞬间失去了 “替身” 优势,市场份额大幅下滑。
荣耀在独立运营后面临着诸多问题。在品牌认知方面,荣耀缺乏鲜明的品牌标签,原本依托华为的技术光环逐渐消失,却未能塑造出独属于自己的品牌形象。其产品线虽然覆盖全价位段,但每个系列都缺乏统治力的产品,机海战术不仅分散研发资源,还让消费者陷入选择困境。
在技术创新上,荣耀虽有青海湖电池、鹰眼相机等单点突破,但尚未形成系统性技术代差,与华为的 “麒麟芯片 + 鸿蒙系统”、苹果的 “A 系列芯片 + IOS 生态” 相比,竞争力不足。此外,Magic7 系列死机、折叠屏手机屏幕白屏漏液等质量问题,也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2023 年 11 月,荣耀官宣启动 IPO 进程,资本运作不断。然而,据财新报道,荣耀估值出现缩水,这使得它急需讲好上市故事。
AI 被视为一个重要方向。在荣耀 Magic 7 发布会上,AI 功能成为亮点,如一句话点咖啡、数字人、AI 换脸检测技术等。但 Magic 7 后续表现不佳,高开低走,除了外部竞争因素,产品影像方面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此外,荣耀虽提出阿尔法战略,希望构建 “万物互联” 的生态,但目前生态建设仍以手机为主,在智能设备的连接种类和数量上,与华为、苹果等还有较大差距。
出海也是荣耀寻求突破的方向之一。完成股改后,荣耀迎来人事变动,新 CEO 李健在出海方面经验丰富,曾创造出色的海外销售业绩。目前,荣耀在海外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有不错的增长势头。但全球智能手机行业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国际关系变化带来供应链压力,管理层变动也可能影响战略执行,荣耀未来在海外市场的发展依旧充满挑战。
荣耀从辉煌到跌落,反映出手机市场竞争的残酷。在失去 “替身红利” 后,荣耀要想重回巅峰,就必须解决品牌定位模糊、技术创新不足、生态建设滞后等问题,在上市和出海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否则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