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鱼头、虾仁
嘉宾:桃子(播客:《干果杂货铺》)
距离春节已经过去一个半月了!你的充电宝是不是比你的精力更满?熬夜加班时咖啡当水喝,躺平摸鱼时微信消息闪得比心跳还快?
这期我们请来了能把「躺平」讲成现代生存哲学的心理专家桃子老师,手把手教你破解「休息羞耻症」。明明调休单攒了厚厚一沓,为什么总在请假前疯狂内耗?周末追剧时总感觉手机在震动?别着急,桃子老师准备了三个锦囊妙计,教你像树懒一样慵懒,像熊猫一样自在(开个玩笑啦)。快来收听如何正确地休息,让你的充电速度跑赢手机电量!
00:00:24 什么是「休息配得感」?
核心定义:
- 休息配德感:一种自我设限的心理状态,认为必须满足条件(如完成工作、达到目标)才“配”休息。
- 反面是「休息耻辱」:以休息为耻,受社会文化(如推崇“勤奋”)影响。
00:01:23 休息配得感的心理根源
- 低自尊的表现:将自我价值与“生产力”绑定,认为休息=懒惰或无价值。
- 社会角色压力:职场责任感(如鱼头因“责任”不敢请假)、母职焦虑(如带娃时秩序被打乱的暴躁)。
- 计划强迫症:桃子老师用计划本严格规划休息时间,反而加剧焦虑(如“不到点不休息”)。
00:04:03 真正的休息是什么?
- 鱼头的体验:过年期间带娃虽累,但因脱离工作焦虑感到“安心休息”。
- 虾仁的反例:躺平一天后因“虚度时间”产生愧疚感,反衬休息质量的重要性。
- 关键结论:
- 休息≠不工作,而是脱离“紧张状态”。
- 有效休息需满足“能量回流”(如亲近自然、社交、兴趣活动)。
00:06:12 社会文化对休息的负面影响
- 教育毒鸡汤:从小被灌输“坚持=成功”,导致成年后难以接纳放松(如虾仁对“躺平”的焦虑)。
- 职场隐形规则:请假需“合理理由”(如婚假、生病),默认休息需“证明正当性”。
- 自我批判陷阱:未完成家务/工作→不配休息→情绪崩溃(桃子老师案例)。
00:09:00 如何提升休息配得感?
- 心理学建议(桃子老师):
1. 找到适合的休息方式:有人需要社交,有人需独处,拒绝盲目效仿(如强迫运动反而加剧痛苦)。
2. 自我边界设定:区分“他人期待”与“自我需求”,练习说“不”。
3. 灾难化思维破除:列负面清单(如“不锻炼会早死?”),降低焦虑。
4. 自我免责感:允许试错后放弃(如跑步不适合就换冥想)。
- 鱼头的实践:接纳“三分钟热度”,减少对计划的执念。
**金句与总结**
- 蔡康永语录:
> “休息就是休息,不是为了走更远的路。”
- 虾仁的感悟:
> “想休息时好好休息,要奔跑时跑得更快。”
- 最终呼吁:
- 休息是权利,不是奖励。
- 从“必须配得”转向“我值得休息”。
使用建议:大家可根据标注时间跳转收听感兴趣段落,或按主题系统性学习如何告别“休息羞耻”。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