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称帝,郡县制和封建制并行; 韩信被贬; 匈奴崛起; 白登之围,刘邦是怎么跑出来的;和亲匈奴,是屈辱还是最优解;八个异姓诸王的谢幕.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公元前202年农历2月28,出身农民,原秦王朝泗水亭长刘邦,在山东定陶,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曹县北边举行登基大典,继皇帝位,定国号为汉。
按照下属娄敬的建议,他定都在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到了这时候,这哥们自己叫啥名字已经无所谓了,因为没人敢再叫他名字了,连他那个活着的爹也不敢,虽然老人家名义上叫太上皇,可是那也没有皇帝大,对着他这个当年游手好闲的小儿子,刘大爷也只能行礼叫陛下。
皇后的位置自然是吕雉的,她爹吕大爷当年的惊天一赌看起来赌对了,但是你也别忙,关于吕皇后和她的家族,我们后面还有很多故事,暂时先卖个关子。
太子当然要立嫡长子,皇后吕雉生的儿子刘盈,也就是当年无数次被刘老幺从车上踹下去的那个熊孩子。
在史学界有一句话,叫汉承秦制,就是汉朝沿袭了秦朝的制度。这个不难理解,你刘老幺既然用了皇帝的头衔,那就表明你接过来的是秦朝的接力棒。另外,他当时的大管家萧何当年可是从秦朝的宫廷里,抢出了各种典籍规章和制度,刘邦集团的这些大老粗这时候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全面创造一套新的系统,况且秦制用起来也相当不错。萧何就用这套制度给刘邦建造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用刘老幺自己的话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但是这个制度里有一个地方刘邦并没有完全抄袭,那就是封建制还是郡县制的选择。二十年前,秦始皇选择了全面的郡县制,二世而亡;五年前,西楚霸王项羽走回头路,选择分封制,结果是一天消停日子也没过上,转眼之间,这天下就到了刘老幺手里。
刘邦的选择是郡国并行制,也就是郡县制和封建制两手抓,两手都要有。函谷关以西完全是郡县制,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函谷关以东,实行分封制。你也先别说他聪明,或者蠢,我们先要问一个问题,刘老幺有选择吗?
实话实说,他当时没有选择的余地。公元前202年的春天,那个天下可不全是他刘邦的,除了他之外,还有七个小地主,或者说异姓王爷,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这些家伙大家基本都熟悉,那都是反秦时代的老革命战士了,而且除了长沙王吴芮,剩下的都是在他刘皇帝还叫刘老幺的时候,就已经是雄霸一方的国王了,这时候你要说你们都别当王了,当县太爷吧,因为我要实行郡县制了,那刘老幺简直就是在找死。
38-1西汉初年形势图
所以,无论他如何喜欢郡县制,刘老幺当时的政策也只能是郡国并行制。函谷关以东还是那七个小地主的保留地,军、政、财三大权力都不在刘邦手里,只是尊称他一句陛下而已。其实,这也是韩信当年为什么不听蒯通让他造反的最大原因,在那个时代,当一个王和皇帝到底有啥区别,还真说不清楚。既然都差不多,那留一个“知恩图报”的名声岂不是让人生更加完美?
刘邦随后和这些异姓诸侯王们共同盟誓,要世世代代地友好下去。据《汉书·高帝本纪》里记载,他们把誓词用红色颜料写在特制的铁皮筒上,然后一人一半,回去锁在宗庙的金柜子里。这个东西,就是传说中的丹书铁券,后来民间所说的“免死金牌”,没错,这玩意儿开始于刘老幺,但是那时候并没有明确写有免死的功能。
当时他们的誓词是这么写的,“使黄河如带,泰山如砺,国以永存,爰(yuan2)及苗裔”,也就是即使黄河变得像衣带那么细,泰山变得像磨刀石那么大,你们这些小地主的国家也一直存在,传给你们后世的子子孙孙。
你若是听过我的《美国史话》,这样的誓词应该很熟悉,想当年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安德鲁对印第安人发誓保证,“只要青草还在生长,只要河水还在流淌”,你们印第安人就永远拥有那片土地,结果呢?十几年的功夫,印第安人就再一次被迫滚蛋西迁。
那么,美国总统发誓不靠谱,刘大皇帝和这些小地主们呢?很可惜,比安德鲁那家伙更不靠谱,仅仅过了五个月,一个小地主就造反了。
造反的是燕王臧荼。为啥造反?不清楚,《汉书》里面说是因为刘邦到处抓项羽的旧部,臧荼害怕了,就造反了。我觉得这里面的原因值得慢慢琢磨,无论如何,得到臧荼造反的消息,刘邦一刻也没等,马上御驾亲征,二个月后,臧荼全军覆灭,本人也被砍了脑袋,儿子臧衍投奔匈奴。
这场玩笑一样的反叛让其他人都看傻了眼,等明白过来,臧荼的脑袋已经挂在了高高的城楼上,而新的燕王,卢绾,已经走马上任了。这位卢绾同学和刘邦是同年同月同日同一个村子出生的,两家关系特别好,从小光屁股一起长大,卢绾一直都是刘邦的跟班,据说真的男人里面,唯一一个能随便出入刘老幺后宫的,就是这个卢绾,这样的关系,当一个小小的燕王自然不在话下。
……
台湾的柏杨就说过,和亲给汉朝带来了海洋般的利益。顺便说一句,中国汉、隋、唐、清四个朝代都与少数民族和亲,宋、明两代都不和亲,明朝还好,宋代靖康耻最后比和亲还惨,而且汉唐两朝明显是中国对外武力最强大的两个朝代,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和匈奴的问题解决了没几天,公元前197年,代国的相国陈晞起兵造反。刘邦又一次亲自带兵平叛,他本来想让韩信和彭越一起去,结果这俩货都说自己病了,其实,彭越是真病了,但韩信可能就是在装病。为啥装病?因为他现在想要造反了。
《史记》上说韩信“阴使人至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 就是偷偷派人去找造反派陈豨,说你放心打,我在中央帮你。可是韩神仙除了在战场上牛掰,其他搞政治,搞阴谋诡计都是小儿科的水平,很快就被手下人告发了。这哥们也不想想,刘老幺留你在长安,你的府第上不说全是克格勃,一大半都是FBI那是肯定的。
留守在长安的吕雉得到消息之后,马上就把萧何找进宫来商量。不得不说,吕后的这一手相当精明,不仅避免了韩信和萧何联手,还隐隐地给萧何施压,让他尽快解决韩信的问题。萧何马上就做出了选择,和吕雉一起干死韩信。
他的主意是对外宣称刘老幺打败了陈豨,让大家入宫祝贺。就这样,等韩信一进宫,就被吕雉和萧何埋伏好的武士捆起来,压到长乐宫的钟室,没有任何多余的废话,宣布罪状之后,直接一刀宰了。这里我要说一句,韩信这时候是不是真的要造反,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即便是司马老爷子坚定地说他要造反,但2000年来,史学界也没有结论,你有兴趣可以自己推理一下。
等刘邦真的打败陈豨回来,听说韩信造反,已经被自己的好老婆吕雉给杀了,心里是百感交集。史书上用了五个字,“且喜且怜之”,也就是一方面挺高兴,韩大神仙一死,我刘老幺睡得更香了,但是想想人家韩信为大汉王朝鞍前马后的那份功劳,又有点儿伤心,觉得有点对不起人家。
至于说萧何,史书上没说他对韩信的死是什么态度,只留下了一句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以我来看,“成也萧何”可能是对的,没有萧何,就没有刘邦后来对韩信的登坛拜将,也许韩信一生就是默默无闻。但是说“败也萧何”就不是十分准确,没有萧何,韩信的结局也差不多。我们客观地说,韩信这个人,虽然武力值惊人,但本身的为人和情商应该是有点问题的。
《史记》上说,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有一次到樊哙家里去串门,樊哙对他极其尊重,恭恭敬敬地迎接,嘴里还说:“大王乃肯临臣”,意思就是您竟然肯光临臣下的家门,我真是受宠若惊了。可是韩信吃了人家一顿饭,走出门之后居然说:“生乃与哙等为伍”,唉,我这辈子,居然混到了和樊哙这种人为伍。
这种话就算对待一般人,那也是无礼至极,况且樊哙是谁?皇帝刘老幺的连襟,皇后吕雉的亲妹夫,鸿门宴上,连项羽都不放在眼里的猛人。而韩信这时候只是一个被贬的侯爵,在处处都是监视的情况下,居然口出如此狂言,可见这哥们的情商和政治水平不是一般的差。
除了“且喜且怜之”,刘邦还问了一句,说这家伙死之前说啥没有,吕雉说,说了,他说后悔没听蒯通的话。
这下妥了,刘老幺立马把蒯通从千里之外的齐国抓了回来,要用锅煮了他,因为他曾经煽动韩信造反。蒯通说,陛下,我说几句话再死行不?您看狗这种动物吧,只对自己的主人忠心,当年我只知道有齐王韩信,根本不知道还有更牛掰的您老人家,况且那时候“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想得到您现在这个位置的,在当时数不胜数,您今天能把那些失败者和给他们出主意的人都杀了吗?
蒯通这番话乍听起来很一般,但是这中间的韵味,或者说技巧,那水平不是一般的高,你可以仔细琢磨琢磨。不出他意料,刘邦觉得这家伙说的挺有道理,就说没事了,你回去上班吧。
打败了陈豨,韩信也死了之后,刘邦很及时地收到了梁王彭越造反的举报信。当然,这里的及时是打了引号的。很神奇的是,这一次刘邦什么花样也没用,派了几个使者,到了彭越的封地,直接就把彭越秘密逮捕了,然后千里迢迢地押送回长安。
说这事儿很神奇的原因是,彭越是一个诸侯国的最高首脑,还是最擅长游击战的游击大队长,居然被几个使者就拿下了,我严重怀疑,这几个使者是东邪西毒和南帝北丐。否则的话,就只能解释为彭越被刘老幺以别的名义骗到了长安。
彭越在长安受审的结果用脚趾头都能想出来,那一定是造反罪名成立。刘老幺比较仁慈,说你还是做老百姓吧,去四川青衣县种地。可是彭越大队长命里该死,走到半路上,他碰到了女煞神吕雉吕大皇后。彭越以为这个嫂子是一个女流之辈,那肯定心软啊,也好说话啊,就哭哭啼啼地诉说自己的冤屈。吕雉一听,说大兄弟,你忒冤了,走,跟嫂子回去,我跟你哥说,让你官复原职。
等回到长安,吕雉进宫之后,和老公刘老幺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是不是傻,彭越这样的游击战高手,你让他去四川当老百姓,等于是放虎归山,“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杀了多干净啊。就这样,彭越被杀,而且做成肉酱,给各路诸侯送去,告诫他们,这就是造反的下场。
彭越用变成一碗肉酱的惨痛教训,告诉了后来的男人们,女人,不一定都是心慈手软的。刘邦最大的两个威胁,韩信和彭越,一个百万之师的统帅,一个纵横中原的游击队长,哪一个不是身经百战,敌人闻风丧胆之辈,最后竟然都死在了一个女人手里,历史,往往有其黑色幽默的一面。
现在刘老幺的心里,真正有威胁的,就只剩下一个了,这位老先生当然也收到了装在盒里的彭越牌肉酱。他一边吃,一边在心里掰着手指头算,去年是韩信,今年是彭越,明年肯定是我。那咋整?最后燃烧一次,反了吧。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叛。他的想法也挺简单,汉朝武将里面,他最怕韩信和彭越,可是这两人被吕雉杀了,而刘邦这时候年纪大了,不太可能御驾亲征,这样一来,他割据一方的美梦肯定成真,至于说皇帝,他没想。
虽然英布的想法是不错,可惜,遇到了一个为了权力,连自己老公都可以牺牲的吕大皇后。刘邦因为又老又病,开始就想派太子刘盈去平叛,这个女人再一次哭哭啼啼,说儿子还小啊,他哪里是英布这个老革命的对手,还是你去比较稳妥,你可以躺在车子里面指挥。
实际上,吕雉害怕的是她的宝贝儿子刘盈死在战场上,她将来的权力受损。就算是不死,万一打了败仗,被将来的臣子们瞧不起是小事,如果刘邦以此为借口换太子,那就麻烦大了。
刘老幺这时候也没办法,嘴里骂道,“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老婆子护着儿子,那就只能老头子出门干活,帝王家里也如此。
领兵出征的刘老幺在今天安徽宿县这个地方和英布相遇,他扯开嗓子问对方,“何苦而反”?哥们,为啥造反啊。英布这时候看见刘邦亲自来了,心里也自知大事不妙,但是这哥们表现得非常爷们,不做任何解释和辩解,也不指责对方说,这都是您逼出来的,因为这时候说这些也没用。所以,他朗声回答“欲为帝也”,老子也想当皇帝。
宿县一战,英布大败,最后被他的小舅子,也就是刘邦称帝之后封的长沙王吴臣,杀死在江西潘阳,当时的豫章郡。
刘邦在对付英布的同时,他还听到了一个消息,他的那个发小儿,新封的燕王卢绾居然和匈奴勾结。是可忍孰不可忍,刘老幺伤心之余就是愤怒,派樊哙和周勃去讨伐卢绾,最后卢绾带着家人跑到了匈奴,被封为东胡王,第二年死在了匈奴。
到此为止,曾经函谷关以东包括第二个燕王卢绾在内的八个异姓王,除了长沙吴家,全都被刘邦剿灭。这些造反派从籍籍无名,到割据一方,再到身死国灭,屈指算起来,也只不过是几年的光景,可谓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最好诠释。
那么,没有了异姓王的大汉王朝安稳了吗?刘邦的最后命运如何?我们下集再聊。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