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22分钟
播放:
140
发布:
1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讲述东西方几乎同时大分裂大动荡局面的同与异; 北朝和南朝究竟谁是中华正统; 隋文帝杨坚的“五省六部”和“当官要考试”制度的具体情况和意义如何; 大兴城的修建有什么亮点?新的刑罚制度和过去有哪些不同?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到隋文帝杨坚和儿子杨广消灭了南陈,结束了西晋以来的分裂局面,天下重新归于一统。黯然收场的,还有当时陈朝的首都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从三国孙权建立东吴政权开始,这座城市先后担任了东吴、东晋、刘宋、南齐、萧梁和南陈六个朝代的首都,时间长达350年左右,所以它后来有一个响亮的外号,叫六朝古都。想当年诸葛亮就对孙权说过,这地方是“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有帝王之气。可惜的是,孔明老先生算卦只算对了一半,或者是他老人家只说了一半,这地方有帝王之气不假,但这帝王之气贼拉地不稳定,三心二意,经常改换主人,导致这地方的皇帝换来换去,没有一个长久的。从历史上来看,建都在这里的王朝都很短命,而且大多数政权并没有控制整个中国,你也别问我为啥,瞎白话的话我可以说一天,但实实在在的回答就一句,我不知道。



79-1 六朝古都南京



如果我们掐着手指头算一下,从公元190年各路诸侯讨伐董卓开始,整个中华大地上就是乱哄哄的一片,虽然中间有西晋王朝短短36年的统一,但它大概有一半的时间在忙于内乱,从它灭掉东吴到八王之乱,维持大一统的时间只不过是区区19年而已,所以在我看来,中国这段时间的大乱局,大分裂,应该从公元190年算起,期间经历了三国、西晋、五胡十六国和东晋,还有南北朝,一直到隋朝统一中国的公元590年,不多不少,正正好好是400年。


你可能会说了,老天爷咋这么会算?不多不少弄出400年来,这个我还是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是,老天爷并不偏心眼,它没有仅仅让中国产生大分裂和大动荡。


就在公元180年,欧洲罗马帝国的所谓五贤君时代结束,康茂德登基做了罗马帝国的皇帝,西方史学家把这一年作为罗马帝国没落的开始,和我们几乎是脚前脚后,两大帝国开始倒霉的日子只差了10年。


罗马帝国的大混乱最后也导致了分裂,分成东西两个罗马帝国,而且西罗马帝国和中国西晋一样,被北方的少数民族,也就是当时称为日耳曼人的“欧洲五胡”打了一个稀里哗啦,这些欧洲的“胡人”包括哥特人,法兰克人,旺达尔,勃艮第等等,都是没啥学问,从小不学好,专门喜欢打架的主儿,欧洲这场大戏的开头几乎和我们五胡乱华拿到的剧本是一模一样,不一样的是结局。


具体地说,有两点不一样:


一是当时占领欧洲的胡人们对罗马的所有文化,采取了拒绝的态度,全面焚毁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书籍、艺术品、建筑、学校等。一直到了大概1000年之后的文艺复兴后期,这些“欧洲胡人”才恍然大悟,意识到没文化是真可怕,从阿拉伯人那里重新捡回了希腊和罗马文化,然后以罗马帝国继承者的身份洋洋自得。


这中间的一千年时间,连他们自己都很惭愧,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啊,他们不是信仰了天主教吗?这事吧,有点尴尬,天主教或者说基督教并不是罗马文化,就好像佛教一开始并不是中华文化一样,和佛教一样,基督教也发源于亚洲,而且罗马帝国宣布基督教为国教距离它灭亡只有短短的80年时间,所以,说一句“欧洲五胡”全面拒绝了罗马文化并不算错,这个等将来我有机会讲欧洲史的时候再说。


第二个不一样就是俺们虽然分裂了400年,可最后还是归于隋唐大一统,但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被欧洲这些“胡人”彻底灭了国之后,再也没有翻身。从那之后,欧洲其实就是“胡人”的天下,这些家伙建立的国家包括今天的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等等,当年的罗马人反而成了少数民族。


关于“为啥俺们中华能够再次统一,罗马却不能”这个问题,网上有无数种答案,地理上的,生产方式上的,老百姓对家国的认知等等。我在前面讲秦始皇的时候,也说过,从文化上讲,先秦诸子百家全都提倡大一统,“定于一”的思想被认为是解决纷争的最好方式,也是战国最后归一的一个重要因素。


除了这些,还有一件事,也对五胡十六国之后的中国能重回大一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秦始皇上台之后的统一文字。不管你天南地北,说什么鸟语,下笔一写,都是一样的方块字,这种统一了的方块字虽然也是来源于大一统的思想,但反过来,又加强了大一统这样的文化凝聚力,可以这样说,我们后来两千年分分合合,最后都归于一统,统一的方块字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说起汉字,南北朝时期,汉字也有了一个很明显的变化。这个变化和佛教有关,前面说过,佛教是这个时期进入中国的,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俺们中国人突然发现,这些印度三哥们的梵文表达出来的很多事物,包括思想和意境,在汉字里居然找不到对应的词。不过这事儿并没有难倒中国人,因为汉字的一个最强大的功能就是造词,一千多个常用字,随便拿两个出来就可以造出一个新词,还可以完全保证意思表达准确,没有歧义。于是乎,在这段时间,大量的,新的汉语词汇被创造了出来,比如说“烦恼、世界、现在、将来、放下、想入非非”等等。这些新的汉字词汇不仅大量在民间使用,很多正式的,官方的文献也开始使用,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我们今天读古文,会发现南北朝之后的史书比较容易读懂。



言归正传,简单对比完中华和罗马的这段历史,我们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南北朝时期,谁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正统?中国史学界历来就有两大学派,一个叫“南朝化论”,另一个叫“北朝主流论”,到了近代,这两个学说也都获得了各自的支持者,钱穆先生支持北朝主流,而陈寅恪先生则认为南朝是正统。


认为北朝是正统的,主要是北魏、北周、隋一脉相承,你若是承认唐朝是正统,那么就必然要承认隋朝,因为唐朝就是从隋朝手里接过来的政权,承认了隋,又必须承认北周,乃至北魏,这种政治上的代代相传听起来很有道理。


可是另一方面,中华文化的确是一直在南朝得到了最好的传承和发展。隋唐文化,基本来自于南朝一脉,比如说唐朝的书法,就来自东晋,尤其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的影响;唐朝的绘画推崇以山水画为代表的文人画,祖师爷就是南齐的谢赫,大名鼎鼎的“谢赫六法”至今仍为中国画中的精髓;至于说玄学、哲学和道学,北方更是啥贡献也没有,听见这些词汇,那些大老粗都要懵圈。


著名的“神灭神不灭”的哲学争论就发生在南朝,而且持续了一百多年,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争论。范缜的《神不灭》俺在上中学时那是要全篇背诵的,更不用说唐诗这样高大上的东西,完全是人家南朝宫体诗生出来的孩子。


那这样一说,北朝好像除了政治正确,对中华文化就没啥贡献了?当然不是!我刚才说的是继承和发展,除了这两方面,文化还需要创新和融合。


今天你如果去云冈石窟游玩,就会惊奇地发现,里面的廊柱、布局和雕像更接近古希腊风格,那就是因为北魏这群东北人是贼拉地谦虚,他们知道自己没文化,就喜欢到处拜师学艺,他们不仅汉化,而且还希腊化,罗马化,波斯化,凡是他们认为不错的,就拿过来。这样一来,在不知不觉之中,他们就为中华文化注入了一股股新鲜的血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说后来的大唐盛世,那不仅仅是中华文化的顶峰,更是世界文化的顶峰。



79-2 云冈石窟


在进行了上面的思考和思辨之后,在谁是正统的问题上,我个人的观点还是支持钱穆先生,偏向于北朝,也就是西晋,东晋,然后是北魏,北周,再到现在统一中国的大隋。


无论如何吧,隋文帝杨坚是不会参与我们这些讨论的,因为这哥们当时很忙,那他忙点儿啥玩意?


三、“五省六部制”和“当官要考试”


这事儿呢,要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一个美国人出的一本书说起,这个人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叫哈特,他写的书叫《影响世界进程的100位历史名人》。出版之后,很多学者专家最终都认可了这个排名,而我们的杨坚同学光荣地被写进了这本书,排名第85位。


你要知道,中国历代领导人,只有3个人进入了这本书,剩下的两位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始皇帝嬴政和毛泽东主席,而毛主席的排名只是89位,比隋文帝还低了4个名次。


杨坚能获得这样的成绩,自然是干出来的,那不忙肯定是不行,我总结了一下,他能够被世界如此看重的原因,主要是两件大事和两件小事,下面我们分别来说一下。


第一件大事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杨坚废掉了北周的六官制,从汉魏以及南北朝一些政权里汲取了营养,确立了一种“三师三公五省六部”制度。听起来很复杂,实际上“三公三师”只是名誉头衔,不管事,“五省”里面“内侍省”和“秘书省”不能插手国家事务,只管皇宫里的吃喝拉撒,真正掌握大权的只有“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内史省”也被称为“中书省”,是立法部门,负责国家政策制定,长官叫“中书令”,副长官叫“中书侍郎”,实际干活的叫“中书舍人”;


“门下省”是司法监督部门,负责审议这些政策,看看是不是违反了国家的基本国策,他的长官叫“侍中”,副长官叫“门下侍郎”,干活的叫“给事中”;


最后一个“尚书省”是行政部门,负责具体的执行,长官叫“尚书令”,但经常空缺,副长官有两个,分别叫“尚书左仆射”和“尚书右仆射”。


三省之间相互独立,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三权分立制度,立法、司法监督和行政各行其职,互相制衡。这里面因为“尚书省”就是专门干活的,所以它下面的人就比较多,设立了六个行政部门,分别是: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调动;民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以及赋税、财政收支;礼部,掌管祭祀、礼仪和对外交往;兵部,掌管军队和打仗;刑部,掌管全国的刑律和司法;工部,掌管各种工程、工匠、水利和交通。


这六个单位开始叫“六曹”,很快就改名为“六部”,每个部门的最高长官都叫“尚书”,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等,副长官就叫“侍郎”,比如说“兵部侍郎”,那就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副部长。“六部”的每一部下面又设有四个司,各司的长官叫“郎中”,副长官就是“员外郎”。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了,这种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权力相互制衡的体制,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三省六部制。它不仅被唐朝和随后的朝代继承,而且还飘扬过海,被我们的很多好学生学了过去,甚至日本今天还用某某省作为他们的部门名称,比如说它那个管外交的部门就叫“外务省”,不叫“外交部”。


至于说为什么在俺们中国,“省”这个字现在反而变成了地方行政机构的名称,比如说吉林省,或者广东省,这里呢,我先卖一个关子,到元朝的时候再说。不过我们现在国务院下属的各个部和司,那都是继承了尚书省下面六部二十四司的体制和名称,只是长官的名字变成了部长,不叫尚书了。


关于这个三省六部的具体名称,隋朝和唐朝略有不同,隋朝的内史省到了唐朝就叫做中书省了。其实吧,你要是考察一下这个机构的来历,你就会发现,它其实就来源于汉武帝时期的中书令,换句话说,他就应该叫中书省,那为啥隋朝管它叫内史省呢?


答案是简单得不要不要的,两个字,避讳。因为杨坚他老爹叫杨忠,叫“中书省”容易让杨坚想起他老爹。同样的情况,隋朝六部里面的“民部”,到了唐朝就被改为“户部”,因为唐朝最伟大的皇帝叫李世民,你叫“民部”那就是大不敬。所以,三省六部的最终名称就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记住这件事很重要,因为随后唐宋元明清的政治制度,无一不是围绕着这三省六部做文章,甚至可以这样说,“三省”是权力的战场,变来变去,“六部”是定海的神针,基本不动。


隋文帝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如何选拔人才。我们前面说过,在杨坚那个时代之前,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种人才选拔制度,一是春秋战国的世袭制,第二个是汉代的察举制,第三个是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这些制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不用考试。世袭制不用说了,老子英雄儿好汉;察举制就是王八看绿豆,只要对上眼,你就上岗;九品中正制那就是看家族,家族牛掰就是上品,虽然职务可能有高有低,但你一个上品家族的子弟,一定可以上岗为人民服务。


……


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杨坚是个非常好的皇帝,但你想不到的是,这个好皇帝同时还有一个外号,叫爱妻狂魔,也就是他和她老婆感情特别好,这事儿对于杨坚和他老婆,也许是生活美满的好事,但是对于整个帝国,那就难说了,那为啥呢?为啥和媳妇儿感情好,还影响到了帝国呢?我们下集再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