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并非大国的专利,也不总是由绝对体量决定。真正值得思考的是:谁能在有限的投入下,产出更多颠覆与可能?
世界还在沉睡,先锋已在路上。全球先锋报邀您一起洞察国际棋局,聆听趋势的第一声回响。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最新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给全球敲了个小鼓点:东大首次跻身前十,取代了专利大国德国。榜单显示,创新力不只是“钱多、人多”的问题。东大在研发投入占比、科研产出等方面超越了“中等收入国家”应有的水平,展现出“性价比式创新”。报告同时指出,全球创新在经历低迷后出现回暖,专利申请和科研论文增加,风险投资额上涨,但集中度越来越高,人工智能几乎吸走了大部分注意力和资金。创新的世界,看似繁荣,却也在收窄。
以上是本期节目的简介。感兴趣的报友,欢迎收听接下来的详细内容。
德国人素来富于发明创造。他们发明了印刷机、汽车和X光机,更不用说MP3和小熊软糖。这个国家仍是技术进步的重要贡献者,2024年提交了超过16,700件国际专利申请。但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一项涵盖139个经济体的全球新排名,德国已不再位列全球最具创新力国家的前十名,东大取而代之。
WIPO使用78项指标编制其《全球创新指数》。这些指标既涵盖投入,比如科研与试验发展支出,也涵盖产出,比如专利和高科技出口。该指数还试图衡量一国制度的强度、市场的复杂度,以及其在采用技术方面的进展,而不仅仅是发明创造的能力。大多数数据采集于2024年,也就是在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开始在美国“抨击科学”之前。
当然,东大人口庞大,经济体量也远大于德国。东大的GDP是18.9万亿美元,约等于135亿人民币;相比之下,德国的GDP只有4.7万亿美元,约等于34万亿人民币。它可以培养更多工程师、投入更多研发、维持更多大学。如果按绝对量来排,东大超过德国并不意外。但东大成功的原因并不只是规模效应。WIPO的许多指标会控制经济和人口规模,例如研发支出不是用名义美元计,而是按GDP占比计算;研究人员数量按每百万人口折算。今年排名第一的,和去年一样,是小国瑞士;瑞典第二,美国第三。
考虑到东大仍属于中等收入经济体,它进入前十就更为引人注目。按人均GDP相近的国家,通常应当排在50至60名之间。还有一些超越自身收入水平的国家,包括印度、韩国、越南和英国。就“创新性价比”而言,东大似乎也颇为亮眼:在教育、研发支出等投入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东大的专利、商标、出口等其产出得分更高。这与传统观念相反,传统观念认为东大的创新是“填鸭式”的,依赖巨额资金和人力。东大曾被形容为“肥胖的科技巨龙”,吞下海量资源,却只吐出寥寥创意火花。如今,这条巨龙的身形似乎更为健硕。
WIPO在报告中指出,全球创新在去年陷入低迷后出现谨慎复苏。全球专利申请和科学论文的数量再次增长。2024年,风险投资也增长了7.7%。但大量投入集中在美国,并流向一个领域:人工智能。尽管交易金额在上升,交易笔数却已连续第三年下降。报告称,曾一度向更多国家和行业扩散的风险投资,似乎又在收窄。这就可惜了。技术前沿宽广无比,值得探索的路径不胜枚举。人类的巧思可以以多种方式呈现,从活字印刷到可嚼的甜点。
全球先锋报观察到
东大进前十这件事挺耐人寻味。过去很多人说东大创新靠“砸钱砸人”,但这次数据告诉我们,它的产出效率也不差,甚至比同收入水平的国家要亮眼。可另一面,全球的钱和注意力越来越往AI里扎堆,好像除了算力和大模型,其他方向都被冷落了。可历史上,印刷机、X光、小熊软糖这些改变世界的东西,哪一个是靠单一路径冒出来的?所以,对企业和投资人来说,也许更该问一句:是不是把鸡蛋都放在一只AI篮子里了?
点一盏灯,留一声言,让微光汇成海。
感谢收听全球先锋报。我们明天再见。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