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9分钟
播放:
79
发布:
1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当就业从“铁饭碗”走向“随叫随到”,中国2亿零时工把一个硬问题摆在台面上:我们如何在效率与保障、灵活与归属之间重写社会契约?


世界还在沉睡,先锋已在路上。全球先锋报邀您一起洞察国际棋局,聆听趋势的第一声回响。


中国零时工经济正从外卖、网约车,迅速延伸到制造业产线:约8400万人依赖平台找活,约4000万产业工人已被临时工“按需补位”。灵活用工提升了企业抗波动与地缘风险的“弹性”,也让部分劳动者通过频繁“跳单/跳槽”获得更高收入。但代价同样清晰:技能沉淀变难、城市落脚更难、公共服务与社保承接不足,叠加低生育与老龄化。这些问题正在形成“低保障与高流动”的结构性风险。


以上是本期节目的简介。感兴趣的报友,欢迎收听接下来的详细内容。


全球规模最大的劳动力群体正在经历一场非凡的转型。中国的农场劳工与产业无产者,如今又被一支零时工大军所加入。数以千万计的人通过科技平台寻找转瞬即逝的工作;整整2亿人——占城市劳动力的40%——依赖某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为生。这些处境不稳的劳动者的命运,将在未来多年塑造中国的经济与社会。他们中的许多人难以购房、难以获得公共服务与福利。随着技术重塑劳动力市场,中国的零时工群体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部分得益于对整合生活方方面面的“超级应用”的早期拥抱,中国拥有全球最发达的零时工经济。如今有8400万人依赖平台型就业形式,包括网约车司机和外卖骑手。随着消费类应用的扩散,这类工作也在亚洲新兴经济体中普及。在印度,约有1000万人从事线上线下的零时工经济;在马来西亚则有120万人,约占劳动力的7%。


近来,零时工形式在中国已蔓延至其引以为傲的制造业。那支纪律严明的产业工人队伍,正逐步被数以百万计的临时工取代。他们在大型招聘平台的指挥下“按需”补位,在一条条生产线上穿梭。许多岗位除识读拉丁字母外几乎不需要其他技能,工人停留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周,甚至几天。研究者估算,这样的工人或许有4000万,约占中国制造业劳动力的三分之一,超过美国同类群体的三倍。


这支零时工大军崛起的一个原因,是企业对灵活性的渴望。雇主看重可随季节需求、市场波动和地缘政治风向随时扩张或收缩业务的自由。技术同样助了一臂之力:智能手机应用帮助把客户订单与可用司机快速匹配;在制造业中,技术把许多曾经需要经验的棘手工序自动化。即便这为高技能工程师创造了岗位,也在装配、包装与检验环节留下了任何“活人”都能填补的缺口。


各种灵活用工也确实适合不少劳动者。擅长在平台经济中穿梭的人,靠频繁“跳单与跳槽”往往比为单一雇主工作赚得更多。2022年的一项调查发现,中国专职外卖骑手的月收入比农民工高出近五分之一。另一些年轻人则不再像父母那样能忍受苦差事,不愿一周又一周地重复同一套枯燥工序。


尽管如此,零时工也面临诸多难处。缺乏与雇主更稳固的关系,年轻工人就难以获得让他们终身受益的技能。从农村家乡出来后,他们也可能难以在频繁流动的城市扎根。没有稳定就业的证明,他们可能在户籍制度下难以便捷地获得城市公共服务。若无法定居,他们可能不婚不育,从而加剧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无论如何,这一代劳动者最终既要养活自己,也要供养大量老年人。


其中一些困境,比如户籍制度,是中国特有的。但在其他方面,中国的经验仍值得研究。许多国家,尤其是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希望复制中国在制造业上的成功,却都输不起对青年潜力的浪费。优质岗位的短缺,正是数个亚洲国家青年人抗议其政治领导人自肥的原因之一。今年8月,印尼示威演变为暴力事件,一辆装甲车碾过了一名靠摩托车载客的零时工。


来自中国的一个教训是:不要对制造业寄予过高期望。无论是已丧失还是从未获得工业实力的国家,都梦想工厂工作能带来稳定就业、不断上涨的工资与社会稳定。这或许对少数工程师与技术员成立,但中国表明,其他许多岗位会被自动化所替代或“去技能化”。


这又引出另一个教训:试图取缔零时工、指望永久岗位自然回归,恐怕是徒劳。零时工的真实替代物,往往是“没有工作”。一项最新调查显示,77%的网约车司机是在失去上一份工作后才进入这一行业的。招聘平台并没有发明“不稳定就业”。尽管它们的算法可能是苛刻的监工,促使司机鲁莽赶时,但与过去撮合工人与雇主的黑中介相比,已是改进。在亚洲许多地方,至今仍有“散工”每天清晨在路边成群等待,被雇主从人群里“点将”。


最后的教训因此是:政府应当重塑社会契约,让零时工尽可能带来更多益处。中国已对算法加以规制,使其更温和一些;也试图通过推动电商平台为零时工提供社会保障来缩小新旧用工之间的鸿沟。印度正在鼓励平台劳动者登记,以便获得诸如意外险,乃至最终的医疗保障等福利。


但各国政府还需要更有雄心。与其硬把零时工纳入既有制度的窄门,不如从制度本身重新设计。中国可以降低用人单位的强制性缴费负担,从而减少企业偏向零时工而非正式岗位的激励。各国也应当让养老金更具可携性,强化个人缴纳与未来待遇之间的对应关系。许多亚洲国家面临“未富先老”的风险。帮助这些处境不稳的劳动者实现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


全球先锋报观察到


零时工妖魔化,也别神话成“自由职业的黄金时代”。真正的风险不在“接不接单”,而在接了单也难积累:技能不进阶、社保不连贯、城市安家没着落。解决思路很朴素:社保绑定人、不是绑定岗位;平台按单缴、不是口头承诺;职业教育模块化、让短期工作带来长期技能成长;缩小转正成本差,让“临时”有通往“长期”的路。零时工会常态化,但不必危险化。政策把“灵活”兜住,个人把“技能”握紧,这场就业转型就不会演成一场社会风险。


点一盏灯,留一声言,让微光汇成海。


感谢收听全球先锋报。我们明天再见。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