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9分钟
播放:
278
发布:
2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各位听众朋友,这里是邦女郎财经列车,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本期我们探讨的话题是:创新药为何大涨?现在还能上车吗?


今年以来,曾经沉寂长达四年的创新药领域,上演了一场华丽的逆袭大戏。


年初至今,创新药如同黑马般脱颖而出,尤其是港股创新药指数年内涨幅超过100%,傲视群雄。在这波超级行情中,资金如潮水般涌入,上半年通过港股通净买入医药生物行业的金额超过1100亿元。那么,创新药为何大涨?现在还能上车吗?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分析这波行情背后的逻辑。


首先,给不熟悉创新药的朋友们简单科普一下。


创新药,是指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在作用机制、靶点和技术路径上都需要有突破性,是一个与仿制药相对的概念。


本次创新药的爆火,其实是多方面好消息累积的结果,其中最直接的催化剂就是BD交易的火热,一下子点燃了创新药市场的热情。


BD,即Business Development(商务拓展)的缩写,创新药BD主要有三种类型:


1. License Out(对外授权):我国创新药企业将自研药物授权给跨国药企,由他们进行研发、生产和商业化,而我们则收取首付款、里程碑款以及销售分成等。


2. License In(授权引进):我国药企从海外企业获取专利技术或产品授权,这是早期创新药企业的发展模式,主要在2015-2021年期间,为转向License Out奠定了基础。


3. Nico(合作建立新公司):药企将技术或产品授权给新公司,投资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的BD交易数量和金额均出现爆发式增长。


半年以来,已有50多项出海授权,金额超过480亿美元,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尤其是5月份以来,国内创新药BD交易迎来爆发期,重磅交易频频出现。例如,5月20日,国内一家创新药企宣布与海外医药巨头签下60.5亿美元的授权协议,首付款高达12.5亿美元,刷新了国产创新药授权引进的最高首付款记录。这几天,又有国内千亿医药巨头企业拿下海外授权大单,首付款5亿美元,总金额最高可达120亿美元。海外市场的真金白银投票,充分说明了国际市场对我国创新药研发能力的广泛认可,进一步点燃了市场情绪。


火爆的BD交易验证了中国创新药企的商业模式。


中国创新药企业不仅可以靠卖药赚钱,还可以通过BD变现,这种模式正逐渐常态化。以往,国内医药公司的销售渠道建设主要依赖自身销售人员的推广宣传,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而创新药研发周期长、成功率低,药物销售面向全球,单纯靠卖药的赚钱模式显然比较单一,利润空间有限。通过卖授权打开海外市场的变现效率更高,且海外市场药品定价普遍更高,市场容量更大。因此,发展海外BD业务,药企不仅可以获得更高利润,还能解决融资问题,加速研发进程,抢占全球创新药市场。出海已成为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共识。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


中国创新药企能够将授权卖给海外医药巨头,离不开实打实的研发实力支撑。近年来,随着研发管线的不断推进,中国创新药逐渐杀出重围,冲击全球第一梯队。在今年5月底召开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超过70项中国研究亮相,其中包括众多FIC(全球首创)和BIC(同类最佳)药物,创下历史新高。要知道,这可是肿瘤学领域规模最大、学术影响力最广泛的国际会议。10年前,能够入选这场会议口头报告的中国研究仅有一项。如今,我们从边缘角色变成了C位,也从跟随者变成了领跑者,成功实现了弯道超车,吸引了全球资本的目光。


作为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和长周期的行业,创新药有“30规律”:研发一款新药平均要花10年时间、20亿美金投入,但成功率不到10%。


正因如此,2024年以前,我国创新药企业长期处于烧钱阶段,很多企业大幅亏损,盈利遥遥无期,这也是我国创新药企业长期被市场低估的原因。但如今,凭借管线兑现和国际化收入,很多创新药企业已开始进入成果兑现期,迎来业绩拐点。2024年开始,多数中国创新药企业实现亏损收窄,部分龙头已扭亏为盈。近期中报业绩预告中,不少药企传来业绩预增喜讯,甚至有头部药企发布亮眼成绩单,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其中业绩增长最快的药企利润涨幅高达1900%。


创新药也是一个与政策周期高度相关的行业。


今年以来,创新药利好政策频频出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发展。6月30日,国家医保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出台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5方面16条具体措施,标志着我国创新药发展进入政策红利密集释放期。7月15日,国家医保局启动第11批药品集采,明确遵循“集采非新药,新药不集采”原则,将创新药排除在集中采购范围之外,保护了创新药的盈利空间。


中国创新药的崛起之路有多方面驱动因素:


1. 审评流程优化:2015年,国家药监局启动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解决了积压申请2万余件,推动创新药研发步入快车道。近年来,医保局和卫健委持续推进审批流程优化,通过优先审批、附条件批准等特殊通道,显著加快了创新药上市速度。目前,时间差已缩短至两年,国产创新药获批上市比例显著提升,从2015年的10%提升至2024年的42%,且2025年还在继续提速。上半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43款创新药上市,接近去年全年48个的水平。


2. 医保政策优化:中国创新药的商业化进程与医保准入政策高度相关。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2018年至今已有149个创新药通过谈判纳入医保目录,医保基金累计支出超过4100亿元,带动药品销售超6000亿元。在国内医保支付相对吃紧的背景下,医保种结构上演腾笼换鸟,通过压缩仿制药提高创新药占比。2018年,创新药在中国核心医院市场的占比是24%,到2024年已提升至29%,仿制药占比从54%降至47%。为解决高价值创新药难以纳入基本医保目录的问题,年内国家医保局还计划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重点纳入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大、患者受益显著且超出基本医保保障范围的创新药,为高净值创新药开辟新支付路径。


3. CXO产业链支持:为我国创新药提供强大支撑力的还有成熟且高效的产业生态系统。我国已建立起全球领先的CXO体系,即医药外包服务体系,包括CRO研发外包商、CMO生产外包商、CDM研发加生产外包商和CSO销售外包商等专业服务机构。在研发、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药企都可以外包给专业公司,通过专业化分工显著降低研发成本,同时让企业能够同时推进多个靶点的快速验证,极大提升了命中概率。


展望未来,这波行情或许只是开始。


高盛最新研报数据显示,中国生物技术公司贡献了全球近33%的创新管线,但整体市值仅是美国同行的14%-15%,中国创新药的价值或许被严重低估。对于看好创新药后续发展的投资者而言,该如何上车创新药投资呢?


对于喜欢单打独斗、研究个股的投资者,不妨多关注创新药行业的关键信号,如BD交易热潮是否持续、国际医学会议的最新动态(特别是ASCO和ESMO这种顶级会议)、政策是否还有新利好。


从细分赛道来看,根据国际知名科研期刊中的潜力靶点,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代谢类疾病等方向或许更值得重点关注。


当然,创新药本身的研究和投资壁垒都很高,风险也较大。


普通投资者也可以通过基金投资来提高效率和胜率。喜欢主动出击的投资者,德邦家新发了一支创新药方向的基金——德邦创新医疗混合,大家感兴趣可以在支付宝了解一下。该产品亮点在于港股比例可以高达50%,把握更纯的创新药标的。从《德邦医疗创新混合发起式》产品合同来看,产品配置港股通比例最高可达50%。我们都知道,港股的创新药公司大部分都有业绩支撑,这支产品策略是争做“创新药增强”,重点关注创新药、医疗器械、AI+医疗细分领域。


在节目的尾声,我们还要温馨提醒您,邦女郎列车将持续为您带来更多关于财经商业的深度剖析与投资机会。请关注我们的节目以及支付宝德邦基金财富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我们下期再见,祝您生活愉快,投资顺利!


注:


本音频仅限于本基金管理人与合作平台开展投教活动之目的使用,禁止第三方机构单独摘引、截取或以其他不恰当方式转播。


本音频为客户服务材料,既不构成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也不构成任何法律文件。本音频所载信息和观点仅供阅读者参考。


德邦基金在本音频中的所有观点仅代表德邦基金在本音频成文时的观点,德邦基金有权对其进行调整;在不同时期,德邦基金可能会发出与本音频所载不一致的观点。


若本音频转载第三方报告或资料,转载内容仅代表该第三方观点,并不代表德邦基金的观点,德邦基金不对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声明或保证。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