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纸的使用间接地让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刘裕灭了多个少数民族,占领长安后为什么撤兵;南朝是怎样开始的,北方五胡混战,后秦怎么灭了前秦?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到只存在了几个月的桓楚政权曾经发出了一份诏书,改变了中国,其实诏书上只有四个字,那就是“改简为纸”。啥意思呢?我们知道,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的各级政府颁布命令的时候,一般用的都是竹简,也称为简牍。虽然东汉的蔡伦已经改进了造纸术,能造出便宜的纸张了,不过因为习惯使然,其后的晋帝国政府也是用竹简。桓玄登基之后,就发布诏书说:“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从这以后,纸张才完全代替了竹简,成为朝廷公文的书写载体。
这件事在当时的中国,可能只是顺应社会的需要,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但当时的中国人不会意识到,他们比欧洲人使用纸张早了几百年,并且间接地让延续了几百年的门阀政治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
为什么在刘裕这个门阀政治的异类,和桓玄“改简为纸”这道命令之后,门阀政治没有卷土重来,死灰复燃呢?
如果我们想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来看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世家大族子弟把持官场的门阀政治是怎样产生的?你要想知道它怎么没的,就要知道它怎么来的。这里面的原因呢,有不少,但有一条最关键的原因,很多时候都被人忽略,那就是在当时,由官二代和富二代来当官,无论对于皇族,还是普通老百姓,那都是既合情又合理。你也不用惊奇,我一解释你就明白了。
我们说当官首先要有文化,也就是至少您要识字,最好读过几本书,在那个纸张没有普及,社会上普遍使用竹简的年代,“读过几本书”这五个字,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大山,农民老百姓,几个村子里可能都找不出一个认字的人。换句话说,除了官二代和富二代,当时社会上基本都是文盲,文盲自然是不能做官的,那就没办法,只能由名门望族子弟来担任官员,至少人家看过几本书,这是门阀政治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就可以解释,为啥后来,尤其是唐朝之后,门阀政治在中国消失了,原因是随着便宜纸张的普及,大家都可以互相抄书了,相当于各种课本文具大降价,很多小地主、小富农家里的孩子都可以读书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上的文化人增多。这对于皇帝来说,自然是好事,因为这意味着可用之人增加了,然后就是考试上岗的科举制在隋唐时期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老子再牛掰,儿子想当官也要考试了,而且你完全阻止不了别人家的孩子参加考试,最后的结果就是门阀政治转向了皇权政治。欧洲之所以贵族时代和天主教一统天下的时代那么晚才结束,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他们普遍使用纸张的时间实在是太晚了。
由此可见,人家西方把蔡伦这个改良了纸张的大太监,排在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前十名,是很有道理的。
无论如何,东晋的世家大族们在刘裕之后,从历史的舞台上渐渐开始谢幕,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可以算作是为这些贵族们写的一首送别诗,全文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野草漫桥,夕阳斜照,不知道现在在寻常百姓家飞来飞去筑窝的燕子,还记不记得当年乌衣巷里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家族的辉煌与显赫。
72-1 乌衣巷
二
言归正传,回到刘裕,这哥们在执掌了东晋朝堂的权力之后,野心也随之增大,不过这哥们本身不属于任何豪门,他想玩平衡也没人跟他玩,剩下的唯一出路就是仿效桓温当年的做法,以军事上的胜利和强大,压制各方势力。于是乎,此人在准备了几年之后,找了一个借口,对着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举起了屠刀,这个过程,你可以理解为网络游戏里的刷金币和刷经验,完全是为了日后升级做准备。
公元410年,刘裕率军进攻南燕帝国,南燕随之灭亡。三年之后,他又派大将朱龄石进攻谯蜀帝国,还没等大军进入四川,当时的谯蜀君主谯纵吓得惊慌逃进一片小树林,自己上吊自杀了,谯蜀灭亡。又过了两年,公元416年,刘裕动员了东晋帝国全国的兵力,进攻盘踞在长安的后秦帝国,这个后秦帝国的创立者就是杀死苻坚的姚苌,这事儿我们后面会说到,现在你只需要知道当刘裕进攻后秦时,姚苌的子子孙孙们正在为了皇位彼此打得头破血流,精锐部队几乎全部消耗在内战之中。毫无悬念地,刘裕在第二年的八月,攻陷长安,姚苌的皇子皇孙,全都被送到建康,排着队被砍掉了脑袋。
就这样,十余年时间,刘裕带着东晋军队,一口气干掉了三个少数民族政权,还顺便教训了一下比较远的北魏和胡夏国。这样的军事指挥能力,不是一般的强,后来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怀古》里为他喝彩,是这样写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说的就是刘裕北伐的功绩,“寄奴”是他的小名,气吞万里如虎,可谓是豪气干云,令人遐想,不过细想一下,还真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何况这哥们打的还是少数民族,那更是让南宋这群汉人心驰神往,崇拜不已。
我们打开公元417年的地图,就会发现当时东晋占的地盘极大,史书上说“七分天下,而有其四”,按照毛主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教导,这时候的刘裕同学应该是一鼓作气打过黄河去,解放全中国。
72-2 刘裕北伐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事实上,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里,也有一些人有这这种担心,比如远在西北的北凉国王,匈奴人沮渠蒙逊,就被吓得差点变成神经病。
史书记载,当后秦亡国消息传来的时候,他的一名下属正好来见他,也许是头一天晚上和媳妇儿比较和谐,这家伙见到沮渠蒙逊的时候脸上是一副轻松愉快的表情,沮渠蒙逊一见,立马歇斯底里地喊道,你听见刘裕反攻到关中,心里很高兴,是不是?喊完之后,根本不给对方解释的机会,咔嚓一刀,砍下了这位叫刘祥的下属脑袋。
那么,我们说刘裕继续北上解放全中国了吗?当然没有,否则历史上也就没有南北朝了。恰恰相反,这哥们反而撤兵了,公元417年12月,攻入长安4个月后,刘裕只留下了一万人马驻守长安,自己率领大军东撤,返回了彭城。
不久之后,在胡夏国国王赫连勃勃的进逼之下,刘裕留守长安的将领发生内讧,最后的结果就是,长安被胡夏国抢了过去,东晋只保住了潼关以东,多少算是留下了一些胜利果实。
三
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历来都有一些史学家为此争来吵去,那就是为啥刘裕占领长安之后突然撤军了?你可能会问我,史书上是咋说的,这事儿吧,比较坑人,说他坑人的原因不是我找不到史书,而是找到的史料有点儿多。
中国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因为政权茫茫多,导致史书急剧增加,仅仅是24史里,就有五本描写到刘裕这家伙的,分别是《晋书》《南史》《北史》《宋书》和《魏书》,再加上《资治通鉴》,这六本比较正经的史书,都给出了刘裕撤兵的原因。坑人的是,答案不一样。
《南史》和《宋书》里说这家伙留守大本营建康的亲信——前将军刘穆之突然病逝,刘裕觉得后防不稳,只好先撤兵,这叫“穆之既卒,京邑任虚,乃驰还彭城”。
《晋书》和《资治通鉴》里说他撤兵的主要原因是手下将领思乡心切,吃不惯陕西的肉夹馍,一心惦记建康城里的咸水鸭和老婆孩子热炕头,原话是“诸将佐皆久役思归,多不欲留”。
至于说《魏书》和《北史》是站在北朝立场上写的,自然是怎么恶心刘裕怎么来,它说刘裕撤兵是为了赶紧回去篡位,老头儿岁数有点儿大了,再不篡就来不及了,而且,《魏书》里还明明白白地写道,刘裕北伐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篡位,原话是“裕志倾僣晋,恐人望不许,乃西伐姚泓”。
把这几本史书翻来覆去地比较了一下,我个人最后的观点是倾向于《南史》所说,刘裕当时撤兵的原因就是因为刘穆之在建康突然病逝。
作为一名庶族贫民出身的武将,他当时除了刘穆之,几乎在朝里没有另外的心腹,自然担心有人趁机挟天子以令他这个农民。撤到彭城,在他的计划中,长安建康两边都可以兼顾,可惜的是,刘裕这个农民可没想到,守卫长安的大将王镇恶和沈田子等人居然会自相残杀。
那么,刘裕有没有篡位的打算呢?当然有,我们说他撤兵不是为了篡位,并不代表他就是忠臣孝子了,只不过这个篡位发生在他撤兵的三年之后,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刘裕撤兵回到建康的当年,也就是公元418年,晋安帝司马德宗封他为宋公,并赐予九锡,但不知道刘裕是对这套九锡的产品质量不满意,还是单纯地看傻子皇帝司马德宗不顺眼,反正他在第二年的一月,派王韶之把晋安帝给勒死了,立了他弟弟司马德文为帝,这就是晋恭帝。
当年我看到这段故事,就有一个疑问,如果这个农民刘裕不想篡位,那么一个傻子当皇帝不是一种皆大欢喜的局面吗?为啥他要杀了司马德宗?如果说他想篡位,从一个傻子手里夺权那不是更容易吗?正反两方面怎么看,他都没有理由杀这个司马德宗,另立司马德文。
很快,我就在《资治通鉴》里找到了答案,里面记载了当时社会上流行一个预言,也叫谶语,说“昌明之后尚有二帝”,意思是晋孝武帝司马曜之后,包括司马德宗在内,晋朝还要有两个皇帝。这种预言和谣言一样,传来传去,你也找不到谁说的,最后只能归结为老天爷说的,那既然老天爷都说了东晋不能终结在傻子皇帝司马德宗手里,刘裕就只能杀了他,再立一个皇帝,然后再篡位。他肯定不能等司马德宗正常死亡,那家伙虽然智力上有缺陷,但人家消化系统没毛病,吃嘛嘛香,睡眠质量还特别好,躺下就着,肯定比他刘裕活得长。
这里还要多说一句,其实在我看来,这个预言很可能是刘裕自己整出来的,为啥?“东晋尚有二帝”听起来对他刘裕是一种限制,但逆向思维思考一下,这何尝不是说东晋还有两个皇帝就完犊子了,从侧面证明他刘裕上台是合理合法,还合乎天道的。
司马德文被扶上皇帝宝座之后,刘裕又被封为宋王,获得了一种特殊待遇,叫做十二旒冕。旒冕这玩意就是一种帽子,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冠冕堂皇”,冠就是古代官员带的帽子,冕就是皇帝或者天子戴的帽子。大家现在看电视,里面皇帝戴的帽子,前面都有垂下来的珠串,那个玩意就称为旒,如果你按下暂停键,趴到屏幕上细细地数一下那个珠串的数量,应该是12串,否则就是导演不敬业,因为按照《周礼》的规定,天子旒冕,那一定是12串。所以,刘裕获得了这个十二旒冕,等于是他和皇帝平起平坐了,到了这个地步,只要他不死,那下一步一定是禅让,这件事在当时那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公元420年7月5日,刘裕的心腹傅亮草拟好禅位诏书,入宫逼迫司马德文誊抄。司马德文倒是一点也不扭捏,欣然接受,执笔抄写诏书,并对左右说:“桓玄之时,晋氏已无天下,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俺们晋朝在桓玄篡位时,就已经失去天下了,因为刘裕这个大功臣,才多活了20年,今天让我禅位,俺是心甘情愿。两天后,司马德文退居到琅邪王府,百官依次向他行礼告别,晋朝至此彻底灭亡。
有一件事这里不得不提及一下,我们以前讲过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刘协最后得到了善终,晋武帝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曹奂也一直活到死,这些事例也是司马德文为啥这么痛快地交出皇位的原因。
历史到了刘裕这里,事情有了变化,这个农民上台的第二年,就派人用棉被闷死了司马德文,原因是怕有人打着他的旗号来一次复辟,我估计司马德文临死之前一定大喊:刘裕,你小子不按套路出牌啊。
从此之后,中国历史就算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前一个朝代的皇帝在禅让之后,往往都在短时间内被杀或离奇死去,这里面自然就包括他刘裕自己的子孙。
四
刘裕把自己新建立的这个王朝称为宋,后世的史学家为了把他这个宋和后来赵匡胤的那个宋区别,称之为刘宋。这个刘宋和在它之后的三个江南短命政权,齐、梁、陈,合起来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南朝,一句话,公元420年,乡巴佬出身的刘裕打破了门阀政治,建立了刘宋政权,南朝开始了。
72-2 刘宋王朝的地盘(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长江以南的叫南朝,很自然地,长江以北的是不是应该叫北朝呢?一点也没错,就是如此。不过这时候,北朝还没开始,北方还是五胡混战的状态。那么,北朝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它指的又是哪几个政权?关于这事儿,还要从淝水之战说起。
……
就在前秦、西燕、后秦、后燕互相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谁也没有注意,在遥远的山西北部,今天内蒙古草原深处,一个弱小的少数民族部落悄悄地建立了国家,他们称呼自己的国家为魏,史称北魏,建立者是鲜卑族的拓跋部。
那么,这个拓跋部是哪里来的?他们对中国历史又有什么影响?我们下集再聊。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