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26分钟
播放:
89
发布:
1周前
简介...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一集我们说到元朝建国之后也开始了汉化,这里面大部分的原因我们在讲五胡十六国的时候已经说过了,简单一句话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族人的数量和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你必须使用农耕文明那一套来治理国家。
不过,我们现在以后来人的角度观察大元这个政权,却很容易地就发现,它的汉化程度不仅比不上后来女真族建立的清朝,就连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那些少数民族都比他们汉化得彻底,人家北魏鲜卑拓跋氏甚至连老祖宗拓跋这个姓都不要了,改姓元了,元朝的元,可是这个本身就叫做大元的朝代,却是一直到死,都是像《元史》里批评的那样,“既行汉法,又存国俗”,也就是保留了很多蒙古帝国的习俗。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很长时间没有科举考试,不重视农业,允许当官世袭制,还有对佛教过度依赖,也就是把大和尚摆在了儒家知识分子的前面等等,通俗地说,元朝是一个四不像的政权。
那么,为啥元朝汉化不彻底或者说速度很慢呢?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说这都是因为一个叫做李璮的汉人。
李璮这个人本来是金国人,蒙古人打过来的时候,他一方面和蒙古权贵勾勾搭搭,一方面公开投降了南宋,也就是玩起了无间道那一套,后来忽必烈居然还封他为江淮大都督,可见此人玩得还是相当不错的。到了1262年,忽必烈和他弟弟阿里不哥为了蒙古大汗的位置打了起来,李璮觉得时机到了,就起兵反蒙,准备乘机自立为王,但是权谋玩得好,最后还是要看实力,实力不行的无间道高手李同学被忽必烈两个月的时间就彻底打败,脑袋也被砍了下来。
那为什么说这事和元朝汉化有关系呢?因为李璮众多的老丈人当中,有一个叫做王文统的,当时的职位是忽必烈手下的中书省平章政事,这个官职你一听就知道了,那是实打实的宰相,他和前面说的大和尚刘秉忠两个人,是忽必烈最信任的汉人官员。偏偏就是这个王文统,也卷入了李璮的谋反案,最后查到了证据,脑袋也跟着搬了家,所以,后来就有学者说,忽必烈就是因为这个王文统的反叛,戳到了他的小心脏,伤心了,从此不信任汉人,进而停止了汉化的脚步。
那么,这个说法是不是真的呢?以我来看,当然不是。首先时间就不对,1271年,大元建国的时候,忽必烈他老人家汉化之路还走得风风火火的,怎么能说9年前,1262年的一场反叛让他停止了汉化?其次,汉人反叛的多了去了,无论是他手下的谋士,还是忽必烈自己,都很清楚,减少这种反叛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加深汉化,又怎么会因为反叛而停止汉化?
那这样一来,我们就要追问一下,元朝没有汉化的根本原因到底是啥?实话实说,原因很多,但都不在忽必烈的身上,主要的原因就是两点,第一个,蒙古帝国在干死宋朝,建立元朝之前,实在是忒牛掰,忒辉煌了,说一句世界大帝国丝毫不过分,这导致蒙古贵族自信心爆棚,无论是对自己的能力人品,还是对自身的政治,都形成了一种盲目的自信,对待汉和其他民族有一种天生的傲慢。对于汉化,更是有一种天然的抗拒,觉得按照自己的既定模式走下去,肯定会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
这就好像是今天的美国,你要是和他说,你们的制度有问题,必须改革,否则你们美利坚不久后可能快要完犊子了,大多数的美国人都会说您歇歇吧,俺们的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改啥改?可是,无论是美国人,还是蒙古的大老粗,都应该知道的一点是,制度这玩意只有适应不适应的说法,根本就没有普适的,完美的,永恒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来到了中原,还顽固地保留以前大草原上的制度,那就好象从北极来到了赤道,却死活都要穿着羊皮大衣,戴着狗皮帽子一样不靠谱,后来的女真人就多少吸取了他们的教训,这个到时候我们会说。
第二个元朝汉化速度严重滞后的原因就是无论五胡十六国,还是后来的清朝,那些家伙在崛起的过程中,学习和征服的对象都只有一个,就是汉人的文化和文明,但蒙古人不一样啊,人家是见过世面的,在西征的路上,欧洲基督教文化,中亚伊斯兰文化和吐蕃的喇嘛教文化都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我看来,这种影响要比儒家文化对他们的影响还要大得多,甚至在元朝丢掉了中原,灭亡的前夕,北元的元昭宗仍旧说出这样的话来,说“李先生教我儒书多年,我不省书中何义,西番僧教我佛经,我一夕便晓”。这说明对于中原文化,一直到了最后,他们依然是一知半解,用东北小品演员宋小宝的经典台词来说,那就是“我这书啊,都看杂了”,硬是把《水浒》看成了刘关张桃园结义,然后一起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了,这样的大杂烩,就是蒙古大元的文化特点。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了,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我们前面都简单介绍过了,那这个吐蕃喇嘛教文化是啥玩意呢?吐蕃就是西藏,这个我们介绍唐朝的时候也说过了。
这个喇嘛教其实就是佛教在西藏的变种,喇嘛就是藏语高僧或者师傅的意思。佛教在印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后期产生了一个叫做密宗的流派,这个流派被密宗莲花生大师带入西藏之后,和当地的苯教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既不是印度密宗,又不是汉传佛教的东西,一般来说,我们把它称为藏传佛教,叫喇嘛教其实有歧视的成分在里面,等于指着人家的鼻子说,你这玩意不是佛教,所以,我们最好还是叫它藏传佛教。
中国的领袖曾经有一句话,说“党内无派,千奇百怪”,说的就是无论啥组织,最后里面都要分化出很多派别,藏传佛教也是一样,它后来也分出了无数派别,这里面有四个是最重要的,称为藏传佛教四大派。按照出场时间的先后,分别是喜欢戴红帽子的红教宁玛派,总穿着白色条纹衣服的白教噶举派,喜欢红白黑三种颜色的花教萨迦派,还有最后一个,戴黄色帽子的黄教,格鲁派。
公元1240年,当蒙古大军攻入吐蕃,对着西藏人民进行了一顿砍瓜切菜般的屠杀之后,准备找一个能管事的人,向蒙古投降,可是找来找去,发现吐蕃那时候既没有中央政府,也没有一个皇帝,那咋整?只能找来势力最大的藏传佛教领袖——萨迦班智达到凉州讨论投降这件事。你一听名字就知道了,这个班智达大和尚是花教萨迦派的,而且是一个很好说话的大和尚,回去之后就帮着蒙古人在西藏驻军、普查人口、设立驿站,不仅如此,这个班智达还派自己的衣钵传人,萨迦派的第五代掌门人八思巴去朝见忽必烈。
……
这里有两个概念,可能我们要解释一下,那就是汉人和南人,汉族的汉,南北的南。当时的所谓汉人,就是淮河以北的汉族人,因为宋朝这个弱鸡没有统一中国,所以淮河以北相当于一直都是外族在统治。宋末元初的时候,为了区分,就把淮河以南,原来南宋统治区里的人,叫做南人,淮河以北的叫做汉人。这种叫法一直持续到元朝灭亡,朱元璋建立明朝才渐渐停止。
言归正传,这场损兵折将,征讨日本的军事行动,对元朝也不是一点收获都没有,它那些打了败仗的残余部队,顺着海洋飘到了台湾西海岸和澎湖列岛附近,就顺便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澎湖寨巡检司的机构,准备下次打日本从这里出发。这个澎湖寨巡检司,就是中国第一次在台湾范围内设立行政管理机构,但是你要注意,一直到后来的清朝,台湾才算是正式并入了中华帝国的版图,在那之前,甚至明朝,都不承认台湾是我们领土的。
不过呢,元朝后来也没有再对日本发动过任何军事行动,而那边的日本人一打听,也知道了蒙古人过去都干了啥,是啥样的一个存在。结结实实地吓了一跳,自己居然打败了这么一个玩意,惊惧欣喜之余,自然是焚香念佛,感激老天爷,当然,最重要的是感谢那一阵台风,称之为“神风”。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神风一词在日本就有了无数粉丝,碰到天大的难事,都要把神风他老人家请出来,拜上一拜,灵验了就大肆宣扬,不灵验就默不作声。不过也有全天下都知道神风老爷子不好使的时候,那就是二战后期,日本组织的自杀式攻击飞行大队,就叫做神风特攻队,那一次,神风他老人家没显灵,美国人最后还是完成了元朝没干完的活儿,占领了日本。
如果我们说进攻日本被一阵风吹了回来,那么元朝进攻越南,就是被一堆虫子给咬了回来。从1282年开始,元朝三次大规模进攻占城和安南,这两个地区一个在南,一个在北,都在今天的越南境内,当时是两个国家。南宋灭亡之前,陆秀夫和张世杰都有投奔占城的想法,只是没实现而已。
忽必烈本来想,灭掉这两个小屁国还不像碾死两只虫子一样,可惜的是,他的部队真的就遇到了虫子,不是两只,而是铺天盖地。你要知道,在越南这种热带地方,森林遍野,密不见天日,里面到处都是北方士兵见都没见过的毒蛇猛兽,蚊虫蚂蝗,一句话,满眼都是大虫子。这样的地形,这样的大虫子,就是后来的美国大兵都心惊胆战,最后不得不灰溜溜地撤退,那元朝人自然也没啥好果子吃,结果就是,最后只能无功而返,等于是败给了虫子。
……
元帝国最后一次远征,是爪哇王国,也就是今天的印尼爪哇岛,比日本还小,而且还远。你要是问,忽必烈咋突然对这么一个小岛感兴趣?这事儿吧,也简单,前面我们说过,忽必烈打败了自己弟弟阿里不哥,等于是篡夺了蒙古大汗的位置,蒙古的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都反对他当老大,只有远在欧洲的他的亲弟弟旭烈兀的伊尔汗国支持他。
可是从陆地上去伊尔汗国的道路被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给阻断了,那就只能走海路,就这样,处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爪哇岛就进入了忽必烈的视野,本来人家在岛上吃鱼摸虾撸串烤肉,一点也不影响忽必烈去欧洲探亲串门子,可是忽必烈认为既然我看见了,我就要征服。于是,派了人去招降,但这些家伙比日本人还牛掰,日本仅仅是不搭理蒙古使者,但爪哇国王在元朝使者脸上刺字,然后把他们赶了回来。碰到这种情况,那还说啥,只剩下一个字,干!
1292年元朝从福建泉州出发,横跨南海,第二年登陆爪哇岛。当时岛上的信诃(he)沙里国国王正好被手下的叛将贾亚卡特望杀害,国王的女婿克塔拉亚萨逃跑之后,建立了满者伯夷王国。这个女婿是一个极其有心计的人,当他看到元朝人登陆之后,觉得可以利用一下,于是主动和元朝军队联系,说你们的使者吧,都是那个叫做贾亚卡特望的人干掉的,我和你们一伙儿的,大家自己人,我可以带着你们去复仇。
……
我们说元朝建立之后,对外扩张大概就这么多,号称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陆地强国,蒙古帝国,从1206年铁木真开始,连续88年对外征伐,最后止步于一个小小的爪哇岛。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就是为啥能打下欧洲和宋朝的蒙古军团,面对这些小得不能再小的国家却束手无策呢?
第一个原因当然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那六个字,天时地利人和,尤其是日本,两次都遇到了台风,陆地上所向无敌的蒙古军团,在茫茫大海上,和老天爷作对,和找死也差不多。想当年打南宋打了40年,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善于水战,一条长江都差点让蒙古止步,更何况是茫茫大洋。另外,越南和爪哇战场的地形,完全不利于大规模兵团作战,基本都是特种兵的天下,骑兵更是占不到地利的任何优势,最后都只能放弃。
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忽必烈这小子的动机不纯,他攻打这些小国,往往都是以南宋刚刚投降的军队和高丽人为主,蒙古军其实不多,他这样的安排可以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想让这些降兵和对手两败俱伤。这老小子的如意算盘打得劈里啪啦乱响,一方面能开疆拓土,另一方面还能消耗南宋数量庞大的异族军队。问题是,这些军队本来就兵无斗志,将无战心,对于元朝扩张根本不感冒,战绩不佳那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如果1294年不是忽必烈突然死了,那元朝可能还会继续折腾下去。我们说虽然忽必烈死的时候已经是80岁了,但实际上,这哥们应该多活两年的。为啥?因为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一边大量酗酒,一边羊肉牛肉拼命吃,结果弄得自己过度肥胖,还患上了痛风,高血压心脏病估计也是有的,只是那时候检查不出来,但就是这样,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停止喝酒吃肉,用俺们东北话说,他是自己把自己给作死了。
可是忽必烈突然之间暴饮暴食,是有原因的,以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在郁闷无解的时候,容易狂吃东西,用来发泄,忽必烈极有可能就是这种情况。那么,忽必烈为啥抑郁了呢?我们下集再聊。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一集我们说到元朝建国之后也开始了汉化,这里面大部分的原因我们在讲五胡十六国的时候已经说过了,简单一句话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族人的数量和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你必须使用农耕文明那一套来治理国家。
不过,我们现在以后来人的角度观察大元这个政权,却很容易地就发现,它的汉化程度不仅比不上后来女真族建立的清朝,就连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那些少数民族都比他们汉化得彻底,人家北魏鲜卑拓跋氏甚至连老祖宗拓跋这个姓都不要了,改姓元了,元朝的元,可是这个本身就叫做大元的朝代,却是一直到死,都是像《元史》里批评的那样,“既行汉法,又存国俗”,也就是保留了很多蒙古帝国的习俗。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很长时间没有科举考试,不重视农业,允许当官世袭制,还有对佛教过度依赖,也就是把大和尚摆在了儒家知识分子的前面等等,通俗地说,元朝是一个四不像的政权。
那么,为啥元朝汉化不彻底或者说速度很慢呢?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说这都是因为一个叫做李璮的汉人。
李璮这个人本来是金国人,蒙古人打过来的时候,他一方面和蒙古权贵勾勾搭搭,一方面公开投降了南宋,也就是玩起了无间道那一套,后来忽必烈居然还封他为江淮大都督,可见此人玩得还是相当不错的。到了1262年,忽必烈和他弟弟阿里不哥为了蒙古大汗的位置打了起来,李璮觉得时机到了,就起兵反蒙,准备乘机自立为王,但是权谋玩得好,最后还是要看实力,实力不行的无间道高手李同学被忽必烈两个月的时间就彻底打败,脑袋也被砍了下来。
那为什么说这事和元朝汉化有关系呢?因为李璮众多的老丈人当中,有一个叫做王文统的,当时的职位是忽必烈手下的中书省平章政事,这个官职你一听就知道了,那是实打实的宰相,他和前面说的大和尚刘秉忠两个人,是忽必烈最信任的汉人官员。偏偏就是这个王文统,也卷入了李璮的谋反案,最后查到了证据,脑袋也跟着搬了家,所以,后来就有学者说,忽必烈就是因为这个王文统的反叛,戳到了他的小心脏,伤心了,从此不信任汉人,进而停止了汉化的脚步。
那么,这个说法是不是真的呢?以我来看,当然不是。首先时间就不对,1271年,大元建国的时候,忽必烈他老人家汉化之路还走得风风火火的,怎么能说9年前,1262年的一场反叛让他停止了汉化?其次,汉人反叛的多了去了,无论是他手下的谋士,还是忽必烈自己,都很清楚,减少这种反叛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加深汉化,又怎么会因为反叛而停止汉化?
那这样一来,我们就要追问一下,元朝没有汉化的根本原因到底是啥?实话实说,原因很多,但都不在忽必烈的身上,主要的原因就是两点,第一个,蒙古帝国在干死宋朝,建立元朝之前,实在是忒牛掰,忒辉煌了,说一句世界大帝国丝毫不过分,这导致蒙古贵族自信心爆棚,无论是对自己的能力人品,还是对自身的政治,都形成了一种盲目的自信,对待汉和其他民族有一种天生的傲慢。对于汉化,更是有一种天然的抗拒,觉得按照自己的既定模式走下去,肯定会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
这就好像是今天的美国,你要是和他说,你们的制度有问题,必须改革,否则你们美利坚不久后可能快要完犊子了,大多数的美国人都会说您歇歇吧,俺们的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改啥改?可是,无论是美国人,还是蒙古的大老粗,都应该知道的一点是,制度这玩意只有适应不适应的说法,根本就没有普适的,完美的,永恒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来到了中原,还顽固地保留以前大草原上的制度,那就好象从北极来到了赤道,却死活都要穿着羊皮大衣,戴着狗皮帽子一样不靠谱,后来的女真人就多少吸取了他们的教训,这个到时候我们会说。
第二个元朝汉化速度严重滞后的原因就是无论五胡十六国,还是后来的清朝,那些家伙在崛起的过程中,学习和征服的对象都只有一个,就是汉人的文化和文明,但蒙古人不一样啊,人家是见过世面的,在西征的路上,欧洲基督教文化,中亚伊斯兰文化和吐蕃的喇嘛教文化都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我看来,这种影响要比儒家文化对他们的影响还要大得多,甚至在元朝丢掉了中原,灭亡的前夕,北元的元昭宗仍旧说出这样的话来,说“李先生教我儒书多年,我不省书中何义,西番僧教我佛经,我一夕便晓”。这说明对于中原文化,一直到了最后,他们依然是一知半解,用东北小品演员宋小宝的经典台词来说,那就是“我这书啊,都看杂了”,硬是把《水浒》看成了刘关张桃园结义,然后一起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了,这样的大杂烩,就是蒙古大元的文化特点。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了,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我们前面都简单介绍过了,那这个吐蕃喇嘛教文化是啥玩意呢?吐蕃就是西藏,这个我们介绍唐朝的时候也说过了。
这个喇嘛教其实就是佛教在西藏的变种,喇嘛就是藏语高僧或者师傅的意思。佛教在印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后期产生了一个叫做密宗的流派,这个流派被密宗莲花生大师带入西藏之后,和当地的苯教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既不是印度密宗,又不是汉传佛教的东西,一般来说,我们把它称为藏传佛教,叫喇嘛教其实有歧视的成分在里面,等于指着人家的鼻子说,你这玩意不是佛教,所以,我们最好还是叫它藏传佛教。
中国的领袖曾经有一句话,说“党内无派,千奇百怪”,说的就是无论啥组织,最后里面都要分化出很多派别,藏传佛教也是一样,它后来也分出了无数派别,这里面有四个是最重要的,称为藏传佛教四大派。按照出场时间的先后,分别是喜欢戴红帽子的红教宁玛派,总穿着白色条纹衣服的白教噶举派,喜欢红白黑三种颜色的花教萨迦派,还有最后一个,戴黄色帽子的黄教,格鲁派。
公元1240年,当蒙古大军攻入吐蕃,对着西藏人民进行了一顿砍瓜切菜般的屠杀之后,准备找一个能管事的人,向蒙古投降,可是找来找去,发现吐蕃那时候既没有中央政府,也没有一个皇帝,那咋整?只能找来势力最大的藏传佛教领袖——萨迦班智达到凉州讨论投降这件事。你一听名字就知道了,这个班智达大和尚是花教萨迦派的,而且是一个很好说话的大和尚,回去之后就帮着蒙古人在西藏驻军、普查人口、设立驿站,不仅如此,这个班智达还派自己的衣钵传人,萨迦派的第五代掌门人八思巴去朝见忽必烈。
……
这里有两个概念,可能我们要解释一下,那就是汉人和南人,汉族的汉,南北的南。当时的所谓汉人,就是淮河以北的汉族人,因为宋朝这个弱鸡没有统一中国,所以淮河以北相当于一直都是外族在统治。宋末元初的时候,为了区分,就把淮河以南,原来南宋统治区里的人,叫做南人,淮河以北的叫做汉人。这种叫法一直持续到元朝灭亡,朱元璋建立明朝才渐渐停止。
言归正传,这场损兵折将,征讨日本的军事行动,对元朝也不是一点收获都没有,它那些打了败仗的残余部队,顺着海洋飘到了台湾西海岸和澎湖列岛附近,就顺便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澎湖寨巡检司的机构,准备下次打日本从这里出发。这个澎湖寨巡检司,就是中国第一次在台湾范围内设立行政管理机构,但是你要注意,一直到后来的清朝,台湾才算是正式并入了中华帝国的版图,在那之前,甚至明朝,都不承认台湾是我们领土的。
不过呢,元朝后来也没有再对日本发动过任何军事行动,而那边的日本人一打听,也知道了蒙古人过去都干了啥,是啥样的一个存在。结结实实地吓了一跳,自己居然打败了这么一个玩意,惊惧欣喜之余,自然是焚香念佛,感激老天爷,当然,最重要的是感谢那一阵台风,称之为“神风”。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神风一词在日本就有了无数粉丝,碰到天大的难事,都要把神风他老人家请出来,拜上一拜,灵验了就大肆宣扬,不灵验就默不作声。不过也有全天下都知道神风老爷子不好使的时候,那就是二战后期,日本组织的自杀式攻击飞行大队,就叫做神风特攻队,那一次,神风他老人家没显灵,美国人最后还是完成了元朝没干完的活儿,占领了日本。
如果我们说进攻日本被一阵风吹了回来,那么元朝进攻越南,就是被一堆虫子给咬了回来。从1282年开始,元朝三次大规模进攻占城和安南,这两个地区一个在南,一个在北,都在今天的越南境内,当时是两个国家。南宋灭亡之前,陆秀夫和张世杰都有投奔占城的想法,只是没实现而已。
忽必烈本来想,灭掉这两个小屁国还不像碾死两只虫子一样,可惜的是,他的部队真的就遇到了虫子,不是两只,而是铺天盖地。你要知道,在越南这种热带地方,森林遍野,密不见天日,里面到处都是北方士兵见都没见过的毒蛇猛兽,蚊虫蚂蝗,一句话,满眼都是大虫子。这样的地形,这样的大虫子,就是后来的美国大兵都心惊胆战,最后不得不灰溜溜地撤退,那元朝人自然也没啥好果子吃,结果就是,最后只能无功而返,等于是败给了虫子。
……
元帝国最后一次远征,是爪哇王国,也就是今天的印尼爪哇岛,比日本还小,而且还远。你要是问,忽必烈咋突然对这么一个小岛感兴趣?这事儿吧,也简单,前面我们说过,忽必烈打败了自己弟弟阿里不哥,等于是篡夺了蒙古大汗的位置,蒙古的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都反对他当老大,只有远在欧洲的他的亲弟弟旭烈兀的伊尔汗国支持他。
可是从陆地上去伊尔汗国的道路被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给阻断了,那就只能走海路,就这样,处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爪哇岛就进入了忽必烈的视野,本来人家在岛上吃鱼摸虾撸串烤肉,一点也不影响忽必烈去欧洲探亲串门子,可是忽必烈认为既然我看见了,我就要征服。于是,派了人去招降,但这些家伙比日本人还牛掰,日本仅仅是不搭理蒙古使者,但爪哇国王在元朝使者脸上刺字,然后把他们赶了回来。碰到这种情况,那还说啥,只剩下一个字,干!
1292年元朝从福建泉州出发,横跨南海,第二年登陆爪哇岛。当时岛上的信诃(he)沙里国国王正好被手下的叛将贾亚卡特望杀害,国王的女婿克塔拉亚萨逃跑之后,建立了满者伯夷王国。这个女婿是一个极其有心计的人,当他看到元朝人登陆之后,觉得可以利用一下,于是主动和元朝军队联系,说你们的使者吧,都是那个叫做贾亚卡特望的人干掉的,我和你们一伙儿的,大家自己人,我可以带着你们去复仇。
……
我们说元朝建立之后,对外扩张大概就这么多,号称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陆地强国,蒙古帝国,从1206年铁木真开始,连续88年对外征伐,最后止步于一个小小的爪哇岛。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就是为啥能打下欧洲和宋朝的蒙古军团,面对这些小得不能再小的国家却束手无策呢?
第一个原因当然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那六个字,天时地利人和,尤其是日本,两次都遇到了台风,陆地上所向无敌的蒙古军团,在茫茫大海上,和老天爷作对,和找死也差不多。想当年打南宋打了40年,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善于水战,一条长江都差点让蒙古止步,更何况是茫茫大洋。另外,越南和爪哇战场的地形,完全不利于大规模兵团作战,基本都是特种兵的天下,骑兵更是占不到地利的任何优势,最后都只能放弃。
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忽必烈这小子的动机不纯,他攻打这些小国,往往都是以南宋刚刚投降的军队和高丽人为主,蒙古军其实不多,他这样的安排可以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想让这些降兵和对手两败俱伤。这老小子的如意算盘打得劈里啪啦乱响,一方面能开疆拓土,另一方面还能消耗南宋数量庞大的异族军队。问题是,这些军队本来就兵无斗志,将无战心,对于元朝扩张根本不感冒,战绩不佳那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如果1294年不是忽必烈突然死了,那元朝可能还会继续折腾下去。我们说虽然忽必烈死的时候已经是80岁了,但实际上,这哥们应该多活两年的。为啥?因为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一边大量酗酒,一边羊肉牛肉拼命吃,结果弄得自己过度肥胖,还患上了痛风,高血压心脏病估计也是有的,只是那时候检查不出来,但就是这样,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停止喝酒吃肉,用俺们东北话说,他是自己把自己给作死了。
可是忽必烈突然之间暴饮暴食,是有原因的,以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在郁闷无解的时候,容易狂吃东西,用来发泄,忽必烈极有可能就是这种情况。那么,忽必烈为啥抑郁了呢?我们下集再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