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最后一位劳模皇帝之后就是40年“六位帝皇完”时代,为什么宦官逐渐专权; 士大夫清流和宦官的两场较量为什么都以失败告终,党锢之祸的真相;蔡伦和张衡的贡献。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我们上集说到窦宪手下的郭举因为和太后滚了床单,就想干死汉和帝,那么对于这件事,他的情人,汉帝国的窦太后是咋想的呢?
史书说这个女人这时候被情郎哄骗得死心塌地,居然支持郭举这个想法,也许她认为这件事自己的哥哥窦宪也是知情的,那干掉了汉和帝,自己哥哥掌权,不是也挺好吗?反正那个汉和帝也不是自己亲儿子,死了就死了。
但这件事,窦宪可能并不知情,而且坏事就坏在窦宪也许不知道,和帝刘肇却知道了。14岁的汉和帝是一个康熙一样的人物,他借助宦官郑仲和清河王刘庆的帮助,在公元92年突然发难,软禁窦太后,关闭宫门和城门,以霹雳手段铲除了窦宪在京城的所有党羽,然后强迫窦宪交出大将军印绶,把他赶回了老家。
窦宪回到老家之后,气还没喘匀呢,和帝又派了使者去骂他,前面说过,汉朝获罪官员被骂等于死刑判决。窦宪也没啥办法,他只是一个恶霸,不是枭雄,只好自杀。后果是我们的大历史学家班固也被连累,跟着死在了监狱里,这个前面说过了。
铲除了窦宪和所有外戚势力之后的汉和帝开始亲政,史书上说他,每日临朝,“劳谦有终”,又是一个劳模皇帝。和明、章两位皇帝一样,他也对民间老百姓疾苦有着异乎寻常的关注,多次下诏,赈济灾民,减免赋税。
而且此人还特别谦虚,每次官员拍马屁,说老天爷表扬您了,降祥瑞了,他都回一句,“德薄”,然后“抑而不宣”,就是说俺德行不够,你们搞错了,可能老天爷表扬的是别人,大家不要忽悠了。可是一旦有天灾,汉和帝就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说“万方有罪,在予一人”,老天爷想惩罚,就惩罚我一个人好了。我们说这样的领导,员工想不喜欢都不行。
在他的任上,西域都护府重新设立,班超被封侯,可见和帝也很重视外交和商贸。
号称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也是他手下的宦官蔡伦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我们今天说蔡伦造纸,并不是他发明了纸,在他之前,西汉就有了纸张,只是产量极其稀少,别说老百姓,就是王公贵族,很多人在蔡伦之前也没见过纸。那时候写书最流行的还是竹简或者丝绸,前者笨重,后者稀少,共同点也是一个字,贵。老百姓一般都不读书,会写自己名字就算是知识分子了。
大太监蔡伦改变了这种情况,因为他改造了造纸术,用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这些废弃物品来造纸。从此以后,只要勤快一点,穷人家孩子也能抄一部书来读。作为文化的主要传递媒体,纸张一直使用到了今天。
55-1 蔡伦造纸过程(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近年来随着电子书的兴起,也许纸张会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但蔡伦对于人类过去的近2000年文化传播的贡献,是不能磨灭的。上个世纪,美国人评选出来的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百位名人榜上,蔡伦排在第七位,在他前面的只有默罕默德、牛顿、耶稣、释迦牟尼、孔子和保罗六个人,连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也只是第十位,排在他的后面。这就是今天世界人民对蔡伦这位残疾人表达的最高敬意。
公元105年12月,年仅27岁的汉和帝积劳成疾,驾崩在章德殿。如果我们评价历史上的好皇帝,和帝绝对应该算一位,但也是最被老百姓忽视的一位,他执政的这段时间被历史学家称为“永元之隆”,是东汉国立最盛的时候,人口达到了惊人的5325万。
本来吧,他死了也是有庙号的,称为穆宗,但80年后,董卓当权的时候,有大臣上书说,和帝没有功德,应该去除庙号,傀儡皇帝汉献帝下诏说,行。就这样,一位如此好的皇帝,死后庙号被夺,他即便是真变成了鬼,估计也没地方说理去。
迄今为止,东汉的四位皇帝,刘秀是光武中兴,明、章两位皇帝是明章盛世,和帝是永元之隆,你可能会说,这东汉了不得啊,都是好皇帝,很可惜,到此为止了。对于东汉,老天爷安排的极其不平均,八十年盛世,前四位爷放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是英明得不得了的君主,可是后面的就根本没法看了。
汉和帝其实生了很多儿子,不过大多数生下来就夭折了,最后只剩下两个儿子,大儿子刘胜从小就有病,生活不能自理。结果是和帝驾崩的时候,他老婆邓皇后只能立唯一的小儿子刘隆为帝,小家伙这时才100天,但也没办法,这是老天爷的安排,谁敢不听?还在吃奶的刘隆被抱到龙椅上,变成了汉殇帝,但就如同受到诅咒一样,八个月后,殇帝驾崩,这位中国历史上即位年龄最小,寿命最短的皇帝,活着的时候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是大汉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邓太后只好找了和帝的一个侄子刘祜即位,即是汉安帝。这个安帝人虽然还算聪明,但是不务正业,沉迷酒色,荒唐了19年之后撒手归西。随后汉帝国又经历了在位7个月的少帝刘懿,在位20年的顺帝刘保,在位四个月的冲帝刘炳,和在位一年的质帝刘纘。
从汉殇帝算起,40年内一共六位皇帝,名副其实的“六位帝皇完”时代,“完犊子”的“完”。一句话总结就是,大权旁落,太后和外戚把持朝政,任人唯亲,整个汉帝国政坛是乌烟瘴气,老百姓的日子更是越来越艰难,即便凭着前几位英明君主积攒下的家底可以勉强度日,但帝国的衰落是显而易见的。
这段历史里,值得一提的只有张衡,说起这个人,我们往往想到的就是地动仪,就是那个小时候学过的,某个地方地震之后,能确定大概方向的仪器。其实那个只是他的一个小发明,他本人脑袋上是有一大串头衔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科学家、发明家及文学家。
这家伙绘制了一个包括2500多个星星的星云图,准确地指出了月食这玩意不是天狗吃月亮,只不过是大地遮住了光线。他还制造出了水力推动的浑天仪、指南车,用数学推导出了圆周率等等。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他是一个理科天才。
可是你别忙,优秀的人基本都是文理通吃。除了科学贡献,他居然还是“汉赋四大家”之一,就是我们前面介绍过的,生僻字读到你怀疑人生的那种汉赋,那对文学功底的要求,不是一般的厚。他最著名的作品,《归田赋》和《二京赋》都被列为千古名作,而且这家伙还被公认为是七言诗的开山鼻祖。
所以,我们今天只能感慨地说一句,东汉曾经有一位全才,名字叫张衡。
当时间来到公元146年的时候,汉帝国迎来了一位14岁的小皇帝,汉桓帝刘志。他上台的时候,是外戚梁冀在掌权,《后汉书》里说,“百僚侧目,莫敢违命”,飞扬跋扈到大臣们根本不敢用正眼看他,他说啥是啥,大家完全照办。汉桓帝的前任,9岁的汉质帝刘纘只是在朝堂上说了他一句:“此跋扈将军也!”梁冀马上觉得这孩子不能要了,一转身就毒死了他,然后扶持汉桓帝即位。
可是梁冀不知道的是,他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掘墓人。这个汉桓帝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上台之后,一门心思想的就是如何干掉梁冀。在当了13年的傀儡皇帝之后,他终于等到了机会。
公元159年,他的皇后,也就是梁冀的妹妹去世了,身边没了监视的人,他马上开始联合五名对梁冀不满的宦官,在他们的帮助下,取得了1000名御林军的支持,然后突然发难,包围了大将军府。不可一世的梁冀看见大势已去,只好和老婆上吊自杀。他死之后,汉桓帝大肆报复,除了梁家被灭门之外,朝堂之上凡是和他关系好的,全都被诛杀。
干掉了敌人,自然就要封赏功臣,五名功劳极大的宦官唐衡、单超、左倌、徐璜和具瑗,一日之间全都被封侯,史称五侯专政。单超一个太监,居然被封为车骑将军,你要知道,这是仅次于大将军的,位列三公的二品将军位置,从此之后,大汉帝国的权力又进入了宦官的口袋。
我们说宦官和外戚掌权一样,靠的都是裙带关系,只不过外戚依靠的是皇后或者太后,宦官依靠的是皇帝本人。从这个角度看,宦官的权力来源比外戚要合法,正义的多, 但事实是,儒家那些维护封建皇权的士大夫最痛恨却是宦官掌权,为啥?
这里面至少有三点原因,第一个,宦官是奴才,儒家最讲究社会秩序,对于阳虎这种家臣上位的人,孔老夫子当年都气得不行,大骂“陪臣执国命”,是乱命也。现在宦官这种身体有缺陷的奴才居然可以执掌国政,在儒家看来,真的就是是可忍熟不可忍了。
第二个,宦官差不多都是穷人家孩子出身,没读过什么书,大多数学问不高,在知识分子看来,没读过书,怎么能当官治理国家?
第三点原因就是宦官因为和皇帝朝夕相处,更容易导致政策不透明和多变,你刚刚在朝堂上讨论好的事情,睡一觉第二天起来,因为宦官晚上伺候皇帝时说了两句话,皇帝变卦了,你说你郁闷不郁闷?
……
公元169年,一个叫朱瑀的宦官,当时的职位是长乐宫保安队长,趁着窦武休假的时候,偷偷翻看他的奏章。这一看,差点没把朱保安气死,窦大将军的奏章三番五次催促太后早下决定,诛杀所有掌权宦官,自然也包括他朱大队长。
朱瑀当时痛骂道,“我曹何罪,而当尽见族灭”,你们干掉那些有罪的宦官我没意见,但是像我这样,没干过啥坏事,凭啥也要杀我全家?保安队长一生气,就不仅仅是骂两句了,当即回去叫了一批弟兄,说,窦武那家伙要废掉皇帝,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就算俺们是残疾人,那也不能忍啊。然后号召大家保卫皇帝,实际上,就是准备以皇帝的名义诛杀窦武。
王甫和曹节这些大宦官一听朱瑀干出了这件事,那自然是喜出望外,也不用朱瑀到他们面前号召,马上就配合行动,封锁宫门,挟持了窦太后和小皇帝,然后以他们的名义发布命令,缉拿窦武和陈蕃。
窦武听到这个消息,赶紧跑到步兵营,准备起兵给宦官来一次反杀。可是他本人的军事指挥能力很一般,而且宦官们这时候手里拿的都是如假包换的皇帝虎符和节仗,调动了虎贲和羽林两军。最重要的是,刚刚领兵回到京城的野战军司令官张奂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接受了太监的调遣,率兵攻打窦武窦大将军。这种情况下,窦武完全没有机会取胜,兵败之后自杀身亡。
太傅陈蕃当年已经70多岁了,虽然自知必死,但还是带着自己的手下仆人和太学生80多人,拔刀冲向皇宫,最后英勇被杀。
这里多说几句,这位陈蕃老爷子小时候经常不收拾房间,屋里乱糟糟,人家批评他,他的反驳是:“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乎?”言下之意,打扫房间这种粗活是我这种人干的吗?俺注定是治理天下的人才。后来清朝文学家刘蓉在散文《习惯说》里,反驳了陈蕃的观点,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你连一个屋子都弄不干净,给你天下,可能你也整不明白。我们不能说陈蕃一定错了,但是他曾经拥有治理整个天下的权力,却没把天下治理明白,也是事实。
言归正传,经过这场宫廷政变之后,宦官们又重新掌握了权力,窦太后被软禁。那些连上场博斗资格都没有的李膺等清流士大夫自然也没有好果子吃,再一次垂头丧气地被赶回了家。但这一次,他们连种地都不用学了,因为有一些宦官觉得不能就此便宜了这些士大夫。
宦官曹节、侯览在大局已定之后,欺骗汉灵帝,说清流党人图谋不轨,应该都杀了。这其实就是前面窦武劝窦太后“悉杀宦官”的翻版,只不过汉灵帝不像窦太后那么犹豫,14岁的小皇帝只是简单地问了一句:“图谋不轨”是啥意思啊?曹节的的回答简明扼要,“欲图社稷”,他们呐,是要抢您的江山。
汉灵帝当即下诏,全灭。就这样,李膺、范滂等清流士大夫又被抓进了监狱,接着全都被处死。门生、朋友等被牵连的人士达六七百人,这些人和他们的家属即便没有被处死,也都禁锢终生,不许当官。后来这个禁锢的范围又扩展到几千人和他们的家属,历史学家称汉灵帝的这次行动为第二次党锢之祸。
后世的人评论这两场党锢之祸,一般来说,都是抨击皇帝昏聩,宦官邪恶,士大夫多么高尚等等。这事呢,你要理解,俺们中国,历史的话语权一直都握在儒家士人的手里,即便是写历史的某个人非常客观,但一代代儒家知识分子的解读文章,总是会向着对自己这个阶级有利的方向去诠释历史。
实事求是地讲,党锢之祸本质上就是一场复杂的权力斗争,只不过是新兴的,试图染指更多权力的地主士大夫阶级暂时失败了而已,很快大家就会看到,到了三国的时候,曹操、孙权这些所谓的“乱臣贼子”纷纷获得了他们强有力的支持。
前面我们说刘秀夺取天下的时候“人心思汉”,大家都很怀念汉朝,但三国时期,人心好像就不那么思汉了,刘备也是刘老幺的后代,却只能三分天下,这两场党锢之祸,把汉朝知识分子的心给伤到了,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原因。
这些呢,都是后话。我们现在要来看看这些读书人士大夫在政治斗争里的两个明显特点,坦率地讲,一直到今天,知识分子们参与政治斗争还能看到这两个特点,那是什么?我们下集再聊。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