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115分钟
播放:
278
发布:
13小时前
主播...
简介...
一家人去游乐场,孩子非闹着要买那个昂贵的气球,不给买就哭就闹,在地上打滚;
带着孩子去和参加朋友的聚会,孩子一会要吃冰淇淋,一会又嫌餐厅的菜不好吃,要么不断的嚷嚷要你陪他玩,要么在餐厅里奔来跑去闹个不停,不仅你和朋友们根本聊不上几句,还搞得餐厅里的其他客人也不得安宁;
周末让孩子收拾一下自己的房间,孩子讨价还价谈了半天的条件,之后还拖拖拉拉半天不动工,从上午磨蹭到下午才敷衍地扫了个地,收拾了一下自己的书包;
过节家庭大聚餐,孩子人来疯似的,在沙发上跳来跳去,跟表弟表妹抢玩具大打出手,上了饭桌不管不顾把好吃的菜全扒拉到自己碗里,怎么说都当耳边风;
孩子放学回家就直奔平板电脑或电视机,三番五次让他去做作业,就当没听到,知道你忍无可忍开骂,他才嘀嘀咕咕地走进房间打开作业本。
……
这些情形,对许多家长来说应该不会陌生。面对这些情形,我们总会叹口气说“现在的孩子也太不听话,太难教了……”。在所有关于孩子教养的行动中,孩子不听话导致家长的不满、无奈和愤怒,以及伴随而来的亲子冲突,应该是最让人头疼的了。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们能怎么办呢?
很多家长习惯的方式是“说”——说教、批评甚至责骂,都属于这一类。“XXX,你该去做作业了”“XXX,我说了,关掉电视,你该去做作业了”“XXX,我最后一次提醒你,你该去做作业了”“XXX,你非得我生气才行是吧,立刻、马上,给我滚去做作业”……从单次事件来看,“说”到最后基本还是能奏效的,但每次都要经历一番这样的过程,对家长来说也太费心费力费嗓子了;而且,这一招的效果还会越来越弱,开始说个一两次孩子就会乖乖去做,后面说上个十次八次孩子都当听不见。
说不听,有的家长就会行动升级——打。但社会发展到今天,早就不提倡打孩子了。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很容易让孩子学会用暴力处理事情,严重的还会给孩子带来身心损害。得不偿失,更别说它还违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打不得,说不动,还能怎么办?威逼不成,有些家长就想到了“利诱”,用奖励来推动孩子的行动:9点前做完作业,奖励你看一集动画片;把房间打扫干净,奖励你10块钱;今天一天都不惹妈妈生气,就能玩一个小时游戏机……刚开始,奖励可以说有奇效,可就跟“说”一样,时间长了,效果就弱了,小打小闹的奖励孩子看不上了,每次想让他干点什么都要先讨价还价半天。更可怕的是,没有奖励,孩子就完全不动弹了。
打不得,说不动。威逼不成,利诱也的效果也逐渐疲弱,还能怎么办?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告诉我们,我们采用的这些策略之所以效果不佳,是因为我们不理解孩子“不听话”背后的原因。他说啊,孩子之所以做出不当行为——也就是我们说的“不听话”,背后有四个“不当目标”:
第一个不当目标是他想要得到过度关注,希望家长们的关注都放在他身上,如果得不到,他们就会做出各种行为吸引家长的注意。如果他们的这些行为没法成功吸引来想要的关注,他们就会转向第二个不当目标——寻求权力,比如他们会拒绝家长提出的要求,跟家长硬刚。当权力斗争失败,他们就会转向第三个不当目标:寻求报复,他们会故意做出家长不满意的行为,惹怒家长,或者挑拨家长之间的关系,引发家庭战争。当这些目标都落空了,他们就会放弃自己,躺平摆烂,破罐子破摔,希望脱离当前的环境,这就是第四个不当目标。
所以,想要让孩子“听话”,就得识别出孩子行动背后的这些目标,理解孩子行为和目标背后的底层诉求,通过“鼓励”而不是说教、惩罚或奖励,来对孩子做出相应的引导,让孩子学会对自身的行为负责。
具体该怎么做呢?鲁道夫·德雷克斯把答案写在了《孩子:挑战》这本书里。这次我们要读的就是这本书。这是一本1960年代就已经面市的书,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至今仍然畅销,仍然被许多机构、家庭视为儿童教育的经典。
前面提到过,书的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是一位心理学家,他是从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把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引进了儿童教育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儿童教养的原则和方法。他的这套教养体系,后来被发展成了广为人知的“正面管教”。
这本《孩子:挑战》是一本很好读的书,并没有艰涩难懂的心理学理论,全都是一个个的真实案例,通过一个个案例的处理,让家长看到各种问题行为背后孩子的心理动因,并给出了具体的引导孩子改变行为的操作方法。
虽然时隔60余年,也还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但也许正是因为时隔了60余年,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好读好用但我并不完全认同的书。毕竟相差了那么多年,不少符合当时社会价值观的理念在现在看来并不完全合适。最起码地,在我看来,当孩子的不听话被打上“不当行为”的标签之前,我们应该停下来想想,孩子是不是非得听这个话,而所谓“不当”又是如何定义的。
今天,我想和你一起来读这本书,一起来聊聊它富有魅力的经典之处,以及那些需要带着批判性眼光去看待的地方。
| 相关资料
* 本期书籍:《孩子:挑战》. 【美】鲁道夫·德雷克斯, 维琪·索尔兹.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23
带着孩子去和参加朋友的聚会,孩子一会要吃冰淇淋,一会又嫌餐厅的菜不好吃,要么不断的嚷嚷要你陪他玩,要么在餐厅里奔来跑去闹个不停,不仅你和朋友们根本聊不上几句,还搞得餐厅里的其他客人也不得安宁;
周末让孩子收拾一下自己的房间,孩子讨价还价谈了半天的条件,之后还拖拖拉拉半天不动工,从上午磨蹭到下午才敷衍地扫了个地,收拾了一下自己的书包;
过节家庭大聚餐,孩子人来疯似的,在沙发上跳来跳去,跟表弟表妹抢玩具大打出手,上了饭桌不管不顾把好吃的菜全扒拉到自己碗里,怎么说都当耳边风;
孩子放学回家就直奔平板电脑或电视机,三番五次让他去做作业,就当没听到,知道你忍无可忍开骂,他才嘀嘀咕咕地走进房间打开作业本。
……
这些情形,对许多家长来说应该不会陌生。面对这些情形,我们总会叹口气说“现在的孩子也太不听话,太难教了……”。在所有关于孩子教养的行动中,孩子不听话导致家长的不满、无奈和愤怒,以及伴随而来的亲子冲突,应该是最让人头疼的了。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们能怎么办呢?
很多家长习惯的方式是“说”——说教、批评甚至责骂,都属于这一类。“XXX,你该去做作业了”“XXX,我说了,关掉电视,你该去做作业了”“XXX,我最后一次提醒你,你该去做作业了”“XXX,你非得我生气才行是吧,立刻、马上,给我滚去做作业”……从单次事件来看,“说”到最后基本还是能奏效的,但每次都要经历一番这样的过程,对家长来说也太费心费力费嗓子了;而且,这一招的效果还会越来越弱,开始说个一两次孩子就会乖乖去做,后面说上个十次八次孩子都当听不见。
说不听,有的家长就会行动升级——打。但社会发展到今天,早就不提倡打孩子了。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很容易让孩子学会用暴力处理事情,严重的还会给孩子带来身心损害。得不偿失,更别说它还违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打不得,说不动,还能怎么办?威逼不成,有些家长就想到了“利诱”,用奖励来推动孩子的行动:9点前做完作业,奖励你看一集动画片;把房间打扫干净,奖励你10块钱;今天一天都不惹妈妈生气,就能玩一个小时游戏机……刚开始,奖励可以说有奇效,可就跟“说”一样,时间长了,效果就弱了,小打小闹的奖励孩子看不上了,每次想让他干点什么都要先讨价还价半天。更可怕的是,没有奖励,孩子就完全不动弹了。
打不得,说不动。威逼不成,利诱也的效果也逐渐疲弱,还能怎么办?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告诉我们,我们采用的这些策略之所以效果不佳,是因为我们不理解孩子“不听话”背后的原因。他说啊,孩子之所以做出不当行为——也就是我们说的“不听话”,背后有四个“不当目标”:
第一个不当目标是他想要得到过度关注,希望家长们的关注都放在他身上,如果得不到,他们就会做出各种行为吸引家长的注意。如果他们的这些行为没法成功吸引来想要的关注,他们就会转向第二个不当目标——寻求权力,比如他们会拒绝家长提出的要求,跟家长硬刚。当权力斗争失败,他们就会转向第三个不当目标:寻求报复,他们会故意做出家长不满意的行为,惹怒家长,或者挑拨家长之间的关系,引发家庭战争。当这些目标都落空了,他们就会放弃自己,躺平摆烂,破罐子破摔,希望脱离当前的环境,这就是第四个不当目标。
所以,想要让孩子“听话”,就得识别出孩子行动背后的这些目标,理解孩子行为和目标背后的底层诉求,通过“鼓励”而不是说教、惩罚或奖励,来对孩子做出相应的引导,让孩子学会对自身的行为负责。
具体该怎么做呢?鲁道夫·德雷克斯把答案写在了《孩子:挑战》这本书里。这次我们要读的就是这本书。这是一本1960年代就已经面市的书,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至今仍然畅销,仍然被许多机构、家庭视为儿童教育的经典。
前面提到过,书的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是一位心理学家,他是从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把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引进了儿童教育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儿童教养的原则和方法。他的这套教养体系,后来被发展成了广为人知的“正面管教”。
这本《孩子:挑战》是一本很好读的书,并没有艰涩难懂的心理学理论,全都是一个个的真实案例,通过一个个案例的处理,让家长看到各种问题行为背后孩子的心理动因,并给出了具体的引导孩子改变行为的操作方法。
虽然时隔60余年,也还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但也许正是因为时隔了60余年,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好读好用但我并不完全认同的书。毕竟相差了那么多年,不少符合当时社会价值观的理念在现在看来并不完全合适。最起码地,在我看来,当孩子的不听话被打上“不当行为”的标签之前,我们应该停下来想想,孩子是不是非得听这个话,而所谓“不当”又是如何定义的。
今天,我想和你一起来读这本书,一起来聊聊它富有魅力的经典之处,以及那些需要带着批判性眼光去看待的地方。
| 相关资料
* 本期书籍:《孩子:挑战》. 【美】鲁道夫·德雷克斯, 维琪·索尔兹.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23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AlanZheng
1个月前
上海
0
这个好像我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