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一次聊书籍还是去年九月份的第一期播客,这次我们又来啦!
本期我们读《苏北人在上海》,由美国学者韩起澜所著,2024年再版。唐宋和昆卡作为在上海的苏北人,读完这本书,我们就像作者说的那样,表达着“我们的骄傲、愤怒与羞耻”;但同时,一代一代苏北沪漂早已将他们的文化和生活融入这座巨大的现代城市,那些骄傲、愤怒与羞耻是我们奋斗的证明,也是将继续高歌前进的号角。
当然,《时间的秩序》中提到,视角的存在会让我们的观点有失偏颇,希望我们已经尽量客观地表达了我们的看法与感受,播客中可能存在一些调侃的表述也仅仅止于玩笑,我们希望歧视和偏见最终能被消除。
如果你是一位苏北人,或者某些曾经饱受歧视的群体,我想跟你分享一段林达在《历史深处的忧虑》中写的一段话:
“其它的大多数白人,尤其是自由派的白人,他们不知不觉地为一个遥远的,似乎成了他们理所当然的共同祖先的“白人奴隶主”,在那里背负一个历史负担。他们绝对不敢在公开的场合谈到美国黑人所存在的问题,唯恐自己被叫做“种族主义者”。而美国的少数民族,包括黑人在内,也绝对不愿意在所有的种族都可以看到听到的公众论坛上,谈到自己的问题。生怕因此而更被别人“歧视”。这在美国,几乎已经成了一个“循环”。越是不正视和纠正这些的弱点,问题越多,问题越多,也就更不敢去碰。不管怎么说,这只能说明在这个问题上,美国还没有能够“轻松”起来。但是,一个不敢反思反省,不敢正视自己弱点的种族,是不会真正健康强健起来,也不会真正受到尊重的。”
或许美国的种族问题与上海的族群问题并不能相提并论,但他们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实在是有诸多相似和可以互相参考之处。在本期播客中,我们也对苏北文化的被边缘化进行了讨论,希望这是我们反思的第一步,也是真正健康强健起来的第一步。
当然,这更是一次不成功的反思。我们错把《茉莉花》当作江苏南部的民歌,在事后的资料检索后我发现,这首江苏省歌可能源于扬州或者南京,总之并不是吴语区文化的表征。但这也恰恰说明,苏北文化的自强仍然任重道远。
本期你将听到:
01:51 为什么要聊《苏北人在上海》?
05:38 《苏北人在上海》内容简介
06:41 作者介绍
08:20 “苏北人”的身份由谁建构?建构的条件是什么?
16:56 苏北这一族群是如何被构建的?
20:46 苏北文化的被边缘化
24:52 上海劳工市场中的苏北人
35:59 偏见政治-全书最让我们气愤的部分
37:30 “苏北”身份对于苏北人的影响
40:58 新时代下,苏北人应该如何自处?如何面对旧梗娱乐化?
【内容简介】
近代以来,苏北人成为上海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在这座城市中努力生存,却备受争议。一个人的原籍为何会引来众多讨论,“苏北人”的称谓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基于丰富的史料,美国历史学者韩起澜以上海苏北人为研究对象,从其生活、工作、习惯,以及他者对苏北人的印象与记忆切入,试图揭示其身份、偏见和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阐述作为族群的苏北人是如何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历史情境中被反复建构和延续的。苏北既是现实存在的社会类别,又是社会建构的类别,从原籍的角度寻迹其历史,才能理解族群本身。尽管苏北人所受的偏见已逐渐消失在时代浪潮中,但其产生的根源,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介绍】
韩起澜/艾米莉·洪尼格(Emily Honig):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近代中国史中的性别,比较劳工史,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主义、社会性别和性权利以及口述史。长期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与社会的研究,尤其是在女性主义历史学、文化研究以及性别与政治领域。Emily Honig的研究方法注重跨学科的视角,采用历史文献、口述历史、田野调查等多种方式。她曾在中国大陆、台湾省等地进行过长期的田野调查,力图揭示宏观历史进程与微观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她在上海史研究方面也是颇有建树,除了这本《苏北人在上海》,还写过《姐妹与陌生人:上海纱厂女工,1919—1949》(Sisters and Strangers: Women in the Shanghai Cotton Mills, 1919-1949),该书立足中国进行观察,注重追求近代上海女工群体的独特性。其研究围绕中国议题,进入中国语境,详细考察妇女的籍贯出身、扎根的历史土壤、女工生存条件等,由此建构了一部具有中国特殊性的妇女劳工史。
最后,致苏北人:我们是什么样,苏北人就是什么样。
bgm:片头-茉莉花(纯音乐);片尾-太湖美(纯音乐)
主播:唐宋 昆卡
听友群请加vx:INFJ_123并备注辞不达意。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