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
2024广州车展系列节目的第二期,我们聊了车模、雷军探馆以及“谁会挺不过2025年”的话题。
回顾上期节目,我们主要聊了本届广州车展的产品和技术,发现中国品牌高度同质化,而合资品牌通过引进中国智驾供应链,开始集体反攻,同时也聊了尊界S800在营销和设计方面的亮点及创新。
这一期因为没有了“不可控”的读者加入,节目的话题切入点很轻松,但是结尾却很沉重,听完之后,关于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相信你也会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们一起讨论。
再打一波小广告~
我们的同名节目也会在微博、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平台同步发布,欢迎关注和评论。
也欢迎关注驾仕派两位联合创始人@赵小查 @杰克驾势说 的全网平台个人号。
|时间戳和文字总结|
03:12关于2024广州车展车模的变化。
你可以看到2024年广州车展的车模的好看程度,还有这些短视频平台的网红的参与数量,包括各家车企准备的这些用心程度,其实都是极其之高的,可以说前所未见。说明车企在于整个展台、发布活动,还有跟用户的交互的这种方式上面,其实都是花了更大的精力,让展台整个形象能够更好的体现。而不是说单纯的就是去卖个车,然后去让销售蜂拥而上,这种还是有非常大的区别。
10:33车企预算紧张为什么还要花大价钱请车模?
它其实最终是进行一个品牌调性的展示。 车模这个环节其实是一个营销的触点。还有就是吸引人流量,把人留在展台,你才有能力进行下一步动作。如果你在网上看到车展有非常低俗的展示,要么就是这个人故意的,比如说一个野生网红想要出位,跑到这种车展上去搞一些比较出位的内容,要么就是非常低线的车展,比如说四线以下针对乡镇的车展可能就会采取比较简单粗暴的打法来进行这种展示。所以说现在其实车模和车展的关系已经非常健康,甚至是一种内容产出的方式。现在车展在国内更像嘉年华的一种形式,你的展台内容必须要有足够的丰富性,而不是说就是一个卖车的车展,全是销售站在这个地方,那这样其实就是一个展销会。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现在车模非常漂亮,甚至都是网红。所以他们在短视频平台,在直播平台上的影响力,甚至远远超过现场来看的人,除了走秀,车企还发布任务做直播,所以像车模的这种形式,其实更重要是和线上的消费者,线上的用户来进行沟通和交互。
19:01 广州车展的意义的变化。
广州车展因为在年底,所以像是年末总结,其次为明年打打气,定个调。所以说很多厂家会进行一些技术的发布,就是一些相对比较虚的东西,现实的东西不见得很多,原因是已经到年底了,该完成的销量也都看得着了,该降的价也都看得见了,而且跟着又是元旦又是过年,销售也会有相对人员上的紧缺,所以说不太会去发很大的真正要卖的产品,但是不阻碍去为明年定调和年末总结。不过上汽通用反其道而行之,广州车展上带四百多家媒体过来,大跌眼镜,因为它最近就是紧锣密鼓把全系车型的价格给做了一口价的调整,在销量上就有很明确的提升,在销量提升了以后,就要大宴宾朋来做一下阶段性的总结。媒体也应该去思考一个问题,你究竟产出了什么样的内容?这个时候就像是一张考卷,还躺在舒适圈的话,我觉得明年是没活路的,既然给你出了成本和费用,你的产出是否能够足够匹配这个成本和费用,这个才是最需要去思考的地方。
23:31 国内车展的时间周期,跟之前中国市场消费的习惯有关系。
中国汽车市场有两场最大的展会,一个就是四月份的北京或上海车展,另外一个就是年底的广州车展。北京和上海车展一般展示的是品牌、今年的一些新品,以及战略的思考,所以有所谓的品牌之夜,提前半年左右新车发布。而广州车则是展示来年上半年的产品规划,做好准备上半年就开始卖,并且中国在春节前有一波购车的高峰期。后来成都车展开始成为中间的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质的车展。原因就是成都车展恰好是在九月初的时间点,面向的是Q3Q4,也就是金九银时的消费周期。但现在除了北京和上海车展,以后不管成都车展也好,还是广州车展也好,其实影响力是在下降,原因是跟新能源车企还有新势力的打法改变有所关系,这些车企更希望有一个独属自己的发布时刻,不会在车展进行发布,只卖车就可以。另外还有一点就是现在车企非常注重传播节奏,赶在广车展把价格发了会发现经过了一周的春节假期,整个声量就渐渐弱下去,到了三月份的时候,这个车的热度就过了,更卖不动。
30:36 如何看待雷军探馆?
没有太觉得雷军在今年广州车展特别火的感觉,可能北京车展确实吸引了很大一波流量,但是在广州车展上没有觉得带来了特别大的关注度,在社交媒体上没有太多他的内容,甚至他去说了什么金句,做了什么爆款的内容,这次是没有看到的。因为小米SU7已经上了这么久,Ultra也已经发布,并且80多万,这个产品没有那么高的热度。真正流量比较大的,我个人感知产品层面还是尊界。创始人一直都有存在感,连带着品牌也不会被受众遗忘,但对品牌作用真的那么大吗?我觉得也就是一个比车模在火100倍的一个大网红,让展台迅速聚集人群,和媒体在做报道的时候有一些素材可以用。除此之外,流量变现是更有限的,所以这一点上我觉得如果下一次雷军再出来,就变成一个常规项目了,也不见得有很大的价值。我今年一直在强调一个理念叫“下水道流量”,下水道流量那也是嗷嗷的,发洪水的时候那也是进都进不去的,但问题是这些流量最终能带来什么东西?这些流量是否是有价值的。
41:25明年哪些品牌会比较危险?
英菲尼迪、哪吒虽然来参展了,但感觉展台挺冷清,我最早在看展位图的时候发现居然这些品牌要来参展,内心还是会觉得挺进取的,愿意去投入这个成本。但是非常令人遗憾的是,我的观察是他并没有去好好的利用这个场所,你既然来,我觉得就要搞点动静,你哪怕请个长得漂亮的车模,既不去做一些像样的发布,也没有进行一些像样的引流的手段,那你来干啥呢?反倒这些让我觉得这个钱花的可能就真挺不值的,真的只是向大家显示我还活着。但至于说明年还能不能坐在这张牌桌上,那就真的是要打一个问号了。
44:43 每一个合资都可能比较危险,最危险的就是比如马自达这样的20万辆年销量规模都没有,还有北京现代也比较头疼。
但其实他们可以通过出口来解决目前国内产能问题。起亚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钱,在中国的市场投入这么多?就是因为它现在每个月的出口好像可以做到2万辆左右,这个量其实还是蛮大的一年可以出口二十多万辆,赚的钱也不少,因为出口的价格比较高。另外东风日产说到2026年还是2027年出口可能占到30%左右的一个量,已经规划了出口的目标,所以这些品牌也都还行。而且去谈哪些品牌可能比较危险也不太准确。因为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目前中国市场对于单款车型的爆款机会是很大的,你一款车型做到月销2万辆,月销3万辆都是有机会的,只要你做到2、3万辆,你的年规模量就可以做到25到30万辆的规模,这样你基本上在中国车市活下去就没有什么问题了。所以在中国只要你有一个爆款车型,你有可能就能够活得下去。
47:26 明年的话,可能三四线的品牌都会比较危险。
不管是造车新势力,或者传统的自主品牌,或者是合资的主流品牌以及豪华品牌。因为现在价格战,大家的价格都很低,那相对的利润就也会比较低,企业处于一个盈利很少,甚至是不赚钱的状态,跟以前不一样。以前可能三四线的品牌,一年能卖出个几万或者10万量左右的规模,依然能够活得很滋润。但是现在如果你的规模量上不去,加上企业在亏损,又没有融资,就会迅速倒下。这里边可能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哪吒,之前销量能在新势力排到头部,但今年销量下滑很快,就突然一下给人的感觉它非常的危险。能留在牌桌上就是一些一、二线的头部品牌,以及一些背靠大集团的自主子品牌,自主子品牌能留在牌桌上更多是因为背靠这种大集团,不差钱,以及体系力会比较强,但是这种可能是公司和团队会存在,但有可能这个品牌会消失,它会以重新再推出一个新品牌,就像长安现在主推他的阿维塔,但是它本身这个长安品牌现在的声量在慢慢的减小。
49:19 合资品牌是否会退出中国?
合资品牌有自己的考虑,一个问题就在于,当你一旦退出中国市场,你的这些进口品牌能挣钱吗?而且在北美和欧洲遇到问题的时候,一下就会被冲击到。比如雷诺,退出中国市场后20、21年还过得不错,22年还赚钱了,但是23、24年电动化转型没有特别成功,现在又遇到问题,动力总成还要依靠和吉利的合资公司。对于这些欧州车企来说,如果欧洲市场一旦受到了重挫,整个的资金链或者利润遇到了问题,是毫无抵抗性的,没有中国分摊成本其实遇到的问题很大。另外像哪吒这样的品牌,可能看着销量大,但是它的投入也大,要靠融资来生存,整个的淹没成本也好,研发基础的成本也好,这个是它没办法消化的。但是大众老车型继续卖,基本上就只有制造成本,扣除掉其他都是盈利,现在这类品牌在中国市场面临的问题就是一年下来没有赚到钱,但守住了亏损的红线。在这个节点,大众、日产、丰田要决定的是我是不是还要在中国市场继续存在下去。如果我要存在下去,我后续的战略应该怎么样,应该投入什么样的一个情况,如果我能熬到新势力都死了,那我可能还是能够有一波可以挣钱的机会。当然我赌下去这个风险也可能是完全你起不来,那我也完全挣不到钱,那亏损就更亏损了。
52:17离开中国市场哪有那么简单的事情,说白了现在就是一个变化的时代,我们要去观察变化和记录变化,甚至是说要去拥抱这些变化。
你就会看到通用也好还是大众也好,这价格一调整燃油不香吗?那还不是因为价格没到位。降价本身的话是一种体系力的表现。体系力包括什么?体系力包括就像刚才小哥所说的当它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它的成本是比你想象中要低很多的。它就是降了价以后,无非就是股东双方放弃幻想准备战斗。以前很有可能股东双方说不行,我就要挣这个钱,然后不能去降这个价,是因为他还要保证自己的那一大头利益的。那现在大家看清现实,准备战斗以后,说我不要这个利益了,可以接受再亏点钱,但是我要依然在这个牌桌上,而且我要坐在主桌位置,这不就是大众干的事儿吗?大众是2024年合资企业里头份额萎缩最小的,最后告别都是体系力最弱的,同时在中国份额相对少的那些品牌。2025年真的就是拼子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