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71分钟
播放:
115
发布:
1周前
简介...
结尾附详细的实操版专注模式进入指南,时令研究室亲测有效❗️
请耐心听到最后哦~ 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新栏目|时令研究室
把人生当成一个实验室,尝试不一样的选择,观察身体和心理的变化,更了解自己,更享受生活中的每个瞬间。
本周的“我发现…”
2:20 陈小爱和Olaf的morning routine(7-10点)
陈小爱:7点起床→ 刷手机10min → 发布视频10min → 喝水+吃早饭至9点 → 9点进入专注写日记时间,大约30min
Olaf:7点半起床 → 刷手机20min → 专注工作20min(7点50-8点10) → 分心工作至8点半 → 早餐 → 9点20重启工作
总结下来,陈小爱早起的专注时间在写日记的半小时;Olaf早起的专注时间在20min
时令研究时本周Olaf的观察报告:
9:19 陈小爱:允许自己剩饭(咖啡喝不完就倒掉),破除「浪费焦虑」
11:49 Olaf:专注力三定律
1. 时间感知定律:超级专注时忘记看表(如7点50-8点10无意识沉浸)
2. 能量阈值:超级专注极限2小时,无意识分心式专注(分心+工作)可达4小时
3. 频率进化:通过刻意练习,每周深度专注频次从2次开始提升
15:06 POP quiz:百分之多少的时间里,人们在走神?—— 答案是47%
18:55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惧怕没有完整的专注时间,而选择不开始或是拖延
20:44 没有人能够一直完完全全的专注,我们要刻意练习让我们的专注时间可控
25:38 对于常常能顺利进入专注模式的J人陈小爱来说,开始是一大难题?
29:08 而对于P人Olaf来说,常常在多任务堆积时,会难以进入专注模式?
29:57 固定时间法则:寻找每日固定时间,进入专注状态,不限时长,但要反复可以练习,行程惯性,其他事情尽量避开“专注时间”
32:20 避免时间“碎片化”,才是进入专注的关键。需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合适的时间block(新生儿宝妈特殊案例分享,有的时候确实没法改变一些行程,需要寻找平衡点)
37:51 有意识的研习《自我专注力使用指南》
41:05 擅用专注力后的好处是,不会在畏惧浪费时间,可以随时切换专注模式
42:46晨型人 vs 夜猫子,Olaf意识到原来也是晨型人??
45:37 常见误区:我们要在意的是专注的时长,而不是单纯时间的长短! 时间再长,专注力不够也是不能高效的。
47:28 Multitasking到底work不work?
* 多任务切换非常损害你的效率和智力
* 多任务切换会造成40%的效率流失
49:59 专注的价值❤
陈小爱:专注 = 自由 + 自我认同
Olaf:专注 = 抵抗多变社会的秘密武器 + 时间复利杠杆
59:32 进入专注模式的小tips(体验总结+科学依据):
Olaf版:
✅ 安静环境
✅ 气味锚定(咖啡香触发专注模式)
✅ 目标具象化(以终为始画终点线)
陈小爱版:
✅ 环境“欺骗术”(咖啡馆白噪音/people watching,制造伪分心时刻,trick大脑,刺激专注)
✅ 【科学版】番茄时钟法(25min专注+5min休息)
✅ 【科学版】手边管理法(整理桌面,高危区、中危区、低危区)
总结:
专注力本质其实是可训练的技能,而非天赋。我们都可以通过练习而获得。
专注复利:专注时长 × 有效时间 = 人生质变指数📈
代偿机制:允许分心,允许专注时长有限,反而保护专注力。要细心观察自己,慢慢练习专注这项技能
请耐心听到最后哦~ 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新栏目|时令研究室
把人生当成一个实验室,尝试不一样的选择,观察身体和心理的变化,更了解自己,更享受生活中的每个瞬间。
本周的“我发现…”
2:20 陈小爱和Olaf的morning routine(7-10点)
陈小爱:7点起床→ 刷手机10min → 发布视频10min → 喝水+吃早饭至9点 → 9点进入专注写日记时间,大约30min
Olaf:7点半起床 → 刷手机20min → 专注工作20min(7点50-8点10) → 分心工作至8点半 → 早餐 → 9点20重启工作
总结下来,陈小爱早起的专注时间在写日记的半小时;Olaf早起的专注时间在20min
时令研究时本周Olaf的观察报告:
9:19 陈小爱:允许自己剩饭(咖啡喝不完就倒掉),破除「浪费焦虑」
11:49 Olaf:专注力三定律
1. 时间感知定律:超级专注时忘记看表(如7点50-8点10无意识沉浸)
2. 能量阈值:超级专注极限2小时,无意识分心式专注(分心+工作)可达4小时
3. 频率进化:通过刻意练习,每周深度专注频次从2次开始提升
15:06 POP quiz:百分之多少的时间里,人们在走神?—— 答案是47%
18:55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惧怕没有完整的专注时间,而选择不开始或是拖延
20:44 没有人能够一直完完全全的专注,我们要刻意练习让我们的专注时间可控
25:38 对于常常能顺利进入专注模式的J人陈小爱来说,开始是一大难题?
29:08 而对于P人Olaf来说,常常在多任务堆积时,会难以进入专注模式?
29:57 固定时间法则:寻找每日固定时间,进入专注状态,不限时长,但要反复可以练习,行程惯性,其他事情尽量避开“专注时间”
32:20 避免时间“碎片化”,才是进入专注的关键。需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合适的时间block(新生儿宝妈特殊案例分享,有的时候确实没法改变一些行程,需要寻找平衡点)
37:51 有意识的研习《自我专注力使用指南》
41:05 擅用专注力后的好处是,不会在畏惧浪费时间,可以随时切换专注模式
42:46晨型人 vs 夜猫子,Olaf意识到原来也是晨型人??
45:37 常见误区:我们要在意的是专注的时长,而不是单纯时间的长短! 时间再长,专注力不够也是不能高效的。
47:28 Multitasking到底work不work?
* 多任务切换非常损害你的效率和智力
* 多任务切换会造成40%的效率流失
49:59 专注的价值❤
陈小爱:专注 = 自由 + 自我认同
Olaf:专注 = 抵抗多变社会的秘密武器 + 时间复利杠杆
59:32 进入专注模式的小tips(体验总结+科学依据):
Olaf版:
✅ 安静环境
✅ 气味锚定(咖啡香触发专注模式)
✅ 目标具象化(以终为始画终点线)
陈小爱版:
✅ 环境“欺骗术”(咖啡馆白噪音/people watching,制造伪分心时刻,trick大脑,刺激专注)
✅ 【科学版】番茄时钟法(25min专注+5min休息)
✅ 【科学版】手边管理法(整理桌面,高危区、中危区、低危区)
总结:
专注力本质其实是可训练的技能,而非天赋。我们都可以通过练习而获得。
专注复利:专注时长 × 有效时间 = 人生质变指数📈
代偿机制:允许分心,允许专注时长有限,反而保护专注力。要细心观察自己,慢慢练习专注这项技能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liu_hEFM
6个月前
黑龙江
1
这期真不错,受益了!
Rufee
6个月前
上海
1
36:29 宝妈来了hh,三年前我还大放厥词说谁下了班晚上蹲直播间啊,谁曾想如今正中眉心。Olaf之前提到的一个说法我不同意,你说如果有人给你安排好一天的日程计划你能按部就班。Really? 我们还是要保持思考,自己做出调整来适应,这个过程听起来就很搓搓手跃跃欲试。害!我不能再蹲童装直播间了,真的是买的够够的了
megacc
5个月前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0
48:46 别骂了别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