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11分钟
播放:
676
发布:
4个月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不是我没有想法,是我习惯不表达了。

不是我没能力选择,而是太久没人问过我想怎样。”

当我们越来越怕说“不”、怕冲突、怕出错,

也许,不是我们太敏感,而是——我们已经不太像自己了。

【我们正在经历的“主体性塌陷”】


▶ 主体性,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是谁、想什么、能决定什么的觉察与掌控感。


但现在的你,也许正在经历:



  • ✅ 做决定时总在猜“别人会不会不高兴”

  • ✅ 明明累到不行,却还是说“好啊”

  • ✅ 一边听话配合,一边压抑愤怒

  • ✅ 久而久之,觉得“活着”只是完成任务,而不是在“成为自己”


你以为你不够果断、不够勇敢、不够能干


但真相可能是——你被训练得太久不去**成为“你”**了


【主体性消失的三个诱因】


1⃣ 从小的控制型养育:


习惯了“听话”“乖一点”“别惹事”,不被鼓励表达真实想法,久而久之丧失“自我选择”的肌肉。


2⃣ 集体主义文化+服从性教育:


“别出头”“先顾大局”“讲配合”被当作道德标准,导致你为顺应环境,牺牲了主见和情绪边界。


3⃣ 情感关系中的讨好模式:


不敢拒绝、不敢表达需求,总觉得“我不能添麻烦”,其实已经丢了自己


【误区澄清】


以下是专门针对【主体性的三大误区】部分输出的 shownotes 精华版段落,可独立发布在节目简介、图文社交平台、小红书九宫格某一页、或公众号中段落拆分:


🎯我们对“主体性”,常常有这三个误解:


❌ 误解一:“有主体性 = 自我中心、难相处”


很多人不敢表达自己,是怕被贴上“太固执”“不好带”的标签。


但真正的主体性,是:


我知道我是谁,也允许你是你。

它不是对抗,而是有边界的温柔。


❌ 误解二:“成年了自然就有主体性”


No。


很多成年人看起来很“独立”——有工作、有社交、有节奏,


但其实只是“在流程中运作”,


从来没问过:“我到底愿意吗?”


他们不是成熟,只是习惯了没有决定权


❌ 误解三:“我没得选,所以没法有主体性”


这是一种“被动归因”。


你不是要掌控一切,而是要意识到:


即使在限制里,也总有一小块空间,是我可以决定的。

哪怕只是“我要先吃饭再回消息”,

哪怕只是“今天我不想说话”——

那一小块,就是你心理上的自由地带

💬 主体性不是一种“任性”,而是一种“觉察感”:


不是大喊“我就是这样”,


而是温和坚定地说:“这是我现在的选择。”


【找回主体性的自救练习】


1. 觉察记录:“我是真的想这么做吗?”


每天反思一个决定,练习觉察动机是出于自愿,还是怕让别人失望。


2. 主见表达练习法


练习说出“我希望……”或“我这次不太想……”,从一个小场合开始,把“我想怎样”说出口。


3. 主观日记写作法


每天一句话,以“我决定……”开头:


“我决定今晚早点睡”、


“我决定不解释我的沉默”、


“我决定先照顾好自己”


哪怕只是小事,也能慢慢重启“我做主”的感觉。


主体性不是“争出一个输赢”,

而是让你在这个世界上,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立场——

哪怕它小、它微弱、它会被误解,

但那是你给自己留下的,“还像你”的一块位置。

🎧 本期关键词


主体性 / 高敏感人格 / 集体主义文化 / 表达障碍


讨好型人格 / 王阳明“心即理” / 主观选择感


📮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你在哪些时刻最像“自己”?你想找回哪个决定权?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有缺是好事
2个月前 四川
0
我们被太多外界声音影响,忘了自己是谁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