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5分钟
播放:
98
发布:
1年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在前面几篇文章里我分享了对AI+区块链这个赛道的一些基本观点以及对一些项目的看法。


所谈及的那- Bittensor:bittensor.org


这个项目的介绍通俗易懂。


简单地说它创造了一种评价人工智能性能的机制。在一个点对点式的人工智能网络中,任何一个人工智能的性能都由它的“邻居”们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由神经网络训练而得。每个人工智能经由它们的“邻居”评价后所得的分数会记录到区块链上。得分高的人工智能会得到奖励并增加权重。


这个项目的创新比较有意思,可行性和方案的论证在其白皮书中都有详细的介绍。


我对这个项目的疑问是:这样的应用场景或者说需求什么时候会爆发?会不会项目本身的想法有点超前?


总体来说,这个项目试图用区块链解决AI中性能评估的问题,用去中心化的方式评价AI的性能,使其不被中心化机构所垄断。


- Modulus Labs:www.modulus.xyz


这个项目的思路也非常清晰,它提出了一套方案利用零知识证明技术保障AI得出的结果不被篡改。


它和前面Space and Time做的事情非常类似,是利用零知识证明保障数据的安全性、防篡改。


- Ora: ora.ai


这个项目让任何人都可以便捷地创建个性化的AI工具(比如AI聊天机器人)。这些个性化的AI工具可以用于生活、商业等各个场景。


我没有在项目官网上找到详细的技术介绍和白皮书,因此对这个项目到底和区块链有什么关系,目前看不出来。也看不出项目有发代币的需要。


- Ritual: ritual.net


这个项目的远景是成为AI的执行层,让区块链应用能够便利地使用各种AI应用。


它设计的方案是构建一个分布式网络,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网络上部署自己的AI应用(包括大语言模型、机器学习模型等)。用户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接口就可以调用这个网络上部署的AI应用。


它的第一个产品是Infernet。它让区块链智能合约通过接口就能调用AI应用,或者说让智能合约通过调用AI应用将计算任务放到链下。


实际上如果我们扩展一下思维,这个分布式网络不仅可以提供各种应用,还可以提供各种资源;此外,需要这个服务的不只是智能合约,任何应用都有这个需求。所以这个项目具备一定的想象空间。


我对这个项目的疑问是:智能合约广泛、大量使用AI应用的场景什么时候会爆发?


总体来说,这个项目利用分布式网络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AI应用的模式。


- Olas: olas.network


这个项目试图构造一个网络,这个网络能够吸引用户开发自己的自动化程序。这些自动化程序能够自主地和智能合约进行交互。


项目会发行代币,代币的作用就是激励用户开发自动化程序,丰富这个网络的功能。


这个项目所处的赛道是有需求的,实际上现在大量出现的交易机器人就是这类服务。


但我有些疑问:


单纯把代币作为激励筹码的效用能有多大?持续性能有多久?代币本身的价值能否得到支撑?


历史上试图利用区块链技术作为激励机制提高效能的项目很多,但其中真正被实践证明有效并且存活下来的,几乎没有几个。


我觉得这其中的根本问题是代币本身的价值没有支撑,激励机制没有形成闭环。


这个项目在这方面的介绍目前尚不多。


此外,这个项目并没有和当下流行的AI技术非常密切的关系,更像是一种通过开发自动化程序高效利用智能合约的方案。


Myshell: myshell.ai


这个项目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发现、创建、聚集AI应用的平台。


它的逻辑和思路都非常清晰。


但看到这个项目,我想起另外一类应用:社交平台。


每当谈及当下流行的各种社交平台(比如facebook、twitter、微信、抖音等),我们都会如数家珍地指出它们存在的各种让人诟病的中心化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早就有类似的去中心化应用出现了。可这些年过去了,这些去中心化应用始终没有办法打破这些中心化巨头的垄断。


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是人们的社交圈已经在那些传统的平台形成。这种社交圈的吸引力可能远远超过那些平台带来的问题。所以尽管有这么多不满,但人们还是不愿意离开那些巨头。


所以对于平台来说,快速形成用户习惯和社交圈可能才是关键。


那么对这个项目而言:它能否快速在用户中建立使用习惯就是关键了。


这个项目利用了区块链技术激励用户使用、发现AI应用,它也不涉及对AI本身的改造。


参考链接:


《11大主流加密AI项目速览》: www.jinse.cn


些项目大部分都离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去中心化AI有不小的差距;甚至离我期望的将AI利用到区块链或者将区块链利用到AI这两个方向都有一定的差距。


有些项目虽然我比较喜欢它们的创意,并且也认可它们的方向,但它们最终能否落地还需要时间的检验。这些项目中有些已经发行了代币。但如果从性价比来看,其价格现在也不算低了。对一个尚在探索中,但价格优势却不那么明显的项目来说,这到底是好还是坏,那只能留待市场去检验了。


除了AI之外,在接下来的牛市中,另一个同样会被热炒的赛道就是DePIN。


这个赛道其实和AI+区块链有着颇多类似之处:它们都期望广泛利用现实世界中的物理设备,而且都强调利用“闲散”资源。


所以不少现有的所谓AI+区块链项目也可以看作是DePIN类项目。


但相比起AI+区块链,我认为DePIN类项目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它已经有了一定的雏形,并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了。


嘀嘀打车在我看来就是一个非常接近DePIN的项目。


然而它不是去中心化的,只是一个分布式系统。因为不去中心化,所以我们在中心化系统中看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在它身上看到。因此,我们自然而然的逻辑顺延就是用区块链改造这个行业(比如加入激励机制),去掉它身上的种种弊病。


这不仅是现在很多DePIN项目的思路,同样也是早在2017年1CO大热时很多项目的思路。


然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绝大多数这些项目似乎并没有显示出超过它们“中心化”竞争对手的碾压式优势。


我反而看到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这些项目发展到后来基本上都不是利用“闲置资源”,而是利用全新资源。我们有几个人是真正拿自己闲置不用的二手硬盘、二手XX、......去参与项目的挖矿,恐怕更多地是在购置性能更强、优势更高的新设备参与吧?


这不仅没有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反而在制造更多未来的“闲置资源”。


在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上,它们还不如嘀嘀打车。嘀嘀利用闲置资源(闲置汽车)的效率超过了绝大部分加密生态中的DePIN项目。


如果说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一点在绝大多数项目的实践中目前表现得并不突出,那DePIN项目的真正意义和比较优势到底在哪里?


到底是这个商业思路行不通还是目前的这个技术方案有问题?


对这些问题,2017年出现的那些DePIN项目回答得不好,现在大量涌现的新项目我觉得也没有给出很清晰的答案,或者说至少看上去思路和过往那些项目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当然,在众多DePIN项目中,有些作出了大胆的探索,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案,这些创新很值得注意,但具体在实施过程中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还有待检验。


我经常强调这样一种观点:


当一个新赛道、一个新项目刚诞生时,如果大众都认为这个赛道、这个项目很值得期待,那我反而会加倍谨慎,因为这种期待大概率会落空或者会实现但很可能最终是以一种我们完全想象不到的方式实现的。


就以Arweave和Filecoin这两个项目来说。Arweave上线时冷冷清清、关注极少,但Filecoin还未上线就光环满满、关注极高。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看到了。


同样,对现在再次“爆棚”的DePIN赛道,我当然期待它能够真正地爆发。但到目前为止,我总感觉大多数项目还是没有太多本质上的创新,在它们身上我看到的更多是资本加持的光环和概念运用的创新,而不是实质上的突破。


当然,上面这些疑问大概率不会影响这些项目代币持有者在接下来的牛市中挣钱。但挣快钱和发现真正的长期项目还是有极大区别的。挣快钱是游戏,而发现真正的长期项目是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和辨识能力。


我总期待自己和我们的读者能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保持一分冷静和独立。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NapBit
1年前 湖北
0
谢谢分享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