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21分钟
播放:
99
发布:
3周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大唐盛世造反的根源何在; 安禄山兵马实力如何;让安禄山几乎得逞的三个助攻手。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到,公元755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今天的北京举起了反旗,旗子上写的是打倒小人杨国忠,实际上,他的目标自然也包括了大唐皇帝的宝座,由于安大胖子是和他同乡史思明一起造的反,并且后来这个史思明的戏份还比较重,历史上就把这次叛乱称为安史之乱。



98-1 日本画家狩野山雪笔下的安史之乱



我们前面已经总结了安禄山反叛的原因,但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安大胖子可不是自己一个人抡着片刀,抖着一身肥肉冲向长安的,他的身后跟着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的15万将士们,当时既不是唐王朝刚刚建立,人心不服的时候,也不是王朝老迈不堪,民不聊生的时候,当时是被后世称为开天盛世的大好时光,人人以大唐自豪,老百姓的小日子贼舒坦,这些大头兵们为啥放着好日子不过,跟着安禄山造反?


这事儿呢,也不复杂,甚至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那就是这些士兵们已经把自己当做是安禄山的兵,而不是大唐王朝的兵了。这一点从安史之乱平定之后,一些安禄山的老部下还给他立庙,称其为圣人,就知道了,但如果你需要进一步的解释,为啥他们不把自己当做大唐王朝的兵了,那我们就需要了解一点儿唐朝的兵役制度。


我们前面讲北魏、北周、隋等朝代的时候,都曾经反复提过一个名词,叫府兵制,当时我没有详细说,就是为了留在这里介绍。大唐王朝建立之初,也继承了这个府兵制。所谓府兵制,其实就是人民子弟兵平时种地,有仗打的时候才操家伙上马杀敌的制度。这些人的户籍、管理和训练都由一种叫做兵府的组织负责,兵府又叫折冲府,它来自于《战国策》里的一句话,“拔城於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意思呢,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正喝着酒呢,你就跪下了。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当政的时候,天下已经有了600多个折冲府,控制着60多万大唐子弟兵,每个府大概管理1000多个士兵,如果国家需要打仗了,就从全国各地的折冲府调集士兵,再派一位将军带着这些府兵去和别人玩命。这些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大兵们打完仗之后,再回到各自的折冲府,也就是家乡,府兵们在自己家乡不仅仅有青梅竹马的小芳,还有政府的各种优待政策,比如只要当了府兵,都可以分配一块不错的田地,还可以免除一定赋税等等。这些有了财产牵挂的士兵,不仅不会造反,而且对外战争还相当勇猛,因为后面就是他的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说到这里,你脑袋里是不是闪现出“打土豪,分田地”六个字,从本质上来说,这两者的理念是一样的,最根本的核心都是土地,府兵们有了土地有了家,就有了恒产,有了恒产,也就有了恒心,如此一来,国家和个人就捆绑在了一起,可以说是双赢。


可是到了唐玄宗时代,这个府兵制度瓦解了,很神奇的是,它的瓦解恰恰是因为国家发展了,或者说大唐帝国的强盛,为啥?这里面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土地兼并已经十分严重,这一点吧,其实所有社会,甚至于今天都是一样,在和平发展时期,只要政府不去有针对性地打土豪,那财富必然像水一样往社会精英手里流淌,因为这些人有背景有资源还有能力,比如说美国,国家越是富裕,最顶层的一群人占有的社会财富就越多,上个世纪中期,美国最顶层的1%富豪占有社会财富还不足20%,2021年的今天已经占比42.5%,翻了一倍还多。


反映到大唐王朝的开元盛世,就是府兵手里国家分配给他的土地,渐渐地都被大地主们合理合法地,通过合法买卖的手段兼并去了,而国家手里的土地也不是无限的,最后等国家无地可分的时候,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变成了给人打工的,也就是恒产没有了。


虽然这时候社会看起来还是很富裕,但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国家税收少了,这个很自然,唐代的租庸调制度按照人头收钱,地主们兼并了土地,却不用额外交税,没有了土地的农民又交不起税,自然而然地,税收就少了;另一个后果就是农民们变成了流动的打工仔,哪儿能赚到更多的钱,就去哪儿干活。


如果仅仅有土地兼并这一个原因,还不足以让府兵制迅速瓦解,另一个原因也是致命的,那就是随着国家的强盛和扩张,边境越来越远,急需一些职业军人去镇守边关。可是由于上面所说的大唐王朝中央税收减少,它渐渐地给不了各个节度使充足的钱财去扩军。不能给钱,那就只能给权,财政权和行政权随即下放给了节度使们。这些家伙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一个个马上阔了起来,拼了命地开始招聘工作,征兵征将,招揽人才。


一边是因为兼并失去了土地的农民,一边是急需士兵的大唐边关将领们,很自然地,一种新的兵役制度诞生了,那就是募兵制,招募的募,这个制度贼拉地简单,有奶就是娘,谁给钱就跟着谁干,给的越多就越给你卖命。


后果很明显,从公元749年开始,大唐帝国边境上的各大军分区,也就是节度使的兵力就急速扩张,而且这些军队基本上都属于节度使的私人武装,中央根本管不了他们,所以,当安禄山起兵的时候,他下面15万左右的三镇兵团几乎没什么犹豫,跟着就反了。



那么,安大胖子这15万兵力的实力到底如何?是不是十分强悍,大唐帝国很难平定呢?有些人说是的,否则安史之乱咋打了那么多年。我对于这一点是持反对态度的,我们先不说民心并不在安禄山这一边,就是只看军事实力,安禄山当时也没有强大到可以和整个唐王朝叫板的程度。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他的名著《隋唐五代史》里曾经说过,“当时天下兵力,实以西北二边为重,唐所视为大敌者,实为突厥和吐蕃”,他又说,“东北去中枢较远,契丹虽桀骜尚非突厥和吐蕃可比”,这两段话比较符合历史事实,也就是当时大唐的军事中心实际上在西北和西南两个方向上,因为这两个方向有突厥和吐蕃,这两个民族我们前面都介绍过,他们是唐朝的时候对中国威胁最大的两个少数民族集团。


位于东北的安禄山主要防范的是另外两个新兴的少数民族,室韦和契丹。室韦是柔然的后裔,至于说契丹,那也是一群东北银,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契丹族的记录,是在东北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时期,但是和突厥一样,谁也搞不清楚这些家伙的真正来历,你只需要知道,他们也来自大东北,和鲜卑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行了。


契丹族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他们的发型,现在年纪大的男人很多都担心自己的头发变成地中海发型,就是头顶上一根毛也没有,绕着脑袋倒是有一圈像裙子一样的头发,人家契丹族的爷们儿当年都是刻意把头发修理成这样,叫做髡髪,走起路来,一圈头发忽闪忽闪的,相当地拉风。


相对于西北的突厥和西南的吐蕃,东北的契丹和北面的室韦当时对唐王朝的威胁并不大,契丹族要等到100多年后建立了大辽帝国,才逐渐强大起来,而室韦就更晚了,要等到南宋末期,它的子孙里出现了一个叫成吉思汗的家伙才开始横行天下。


至于说现在,他们和安禄山之间,那只能算是小打小闹,从公元713年到安禄山起兵的755年,一共也就打了十几次,基本上是互有胜负,剩下的时间里,安禄山军队的最大任务其实类似于剿匪,也就是和零星的少数民族部落交战,这样的军队,自然是没办法和几乎每个月都打仗的大唐西北军团相比。



既然安禄山的军队并不是特别强悍,为啥大唐王朝还用了七年多时间来平叛,并且首都还让人家占领了?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把安史之乱发生之后的事情慢慢梳理一下。


首先我们要说,唐王朝确实是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属于仓促应战。虽然首相杨国忠天天嚷嚷安禄山要造反,可地球人都知道,这哥们就是那个喊“狼来了”的孩子,换句话说,他依靠的不是形势判断,而是自己心里的希望,他希望安禄山造反,对于这一点,上至唐玄宗,下至文武大臣心里都清楚,而他们全都是不相信安禄山会造反的。


所以,等安禄山真正造反了,唐王朝没有任何准备,挨着叛军最近的,反而是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你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人可能和造反派有关系。《资治通鉴》记载,这个安思顺是安禄山继父的侄儿,不管俩人是不是暗中勾结,唐玄宗也不可能让他去平叛,于是安思顺马上就被召回,由他的下属郭子仪代替他成为新的朔方节度使。


同时,唐玄宗委任了恰好在京城的封常清和高仙芝为正副两个元帅,领着中央军去平叛。高仙芝我们前面介绍过,那是山岭之主,封常清也不比他差,著名的诗人岑参曾经写过“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这样的句子,就是夸赞封常清在西域立下的赫赫战功。


这个封常清也是相当地骄傲,对着唐玄宗说,“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安禄山算个屁,几天之内,他的脑袋就会送到您的面前。


可惜的是,封大将军错的厉害,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唐王朝的中央军当作他在西域的军队了。这些中原地区的驻军都是些混饭吃的混混儿和纨绔子弟,已经几代不闻战鼓之声,加上当官的贪污军饷,士兵的装备只比烧火棍强那么一点点,《新唐书》里说,“及禄山反,皆不能受甲矣”。这一点,造反派也很清楚,安大胖子的手下将领就说,“今四方行垒,皆新募乌合之众,未经行阵,岂能敌我蓟北精锐之兵?!”当然敌不过。夸下海口的封常清带着这群老爷兵,打了三仗,败了三仗,只能退守潼关。他也终于意识到,靠着这批士兵,那就是去送死,和赶过来的高仙芝说,“贼锋甚锐,应急回潼关严守”。


我们说虽然打了败仗,但封常清确实是一代名帅,他对局势判断还是很准确的,那就是中央军虽然失败,但敌人的日子并不见得好过。


前面提到的新任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他的朔方军团是训练有素的兵卒,这时候从北边突破长城天险杀虎口,打了几个胜仗之后,联合了李光弼和仆固怀恩等将领,接着北上包围了云中,也就是今天的大同,同时南下拿下了雁门郡,准备从井陉进入了安禄山的老巢河北,你要是记得我以前讲过的韩信,他当年就是走井陉这条路拿下整个北方的,郭子仪也想复制一下韩大神仙的经典战役,越过太行山,直接端了安大胖子的老窝。


不仅如此,河北常山,也就是那个出了赵云赵子龙的地方,有一对叫颜杲卿和颜真卿的兄弟俩,毅然举起了大旗,在敌后反抗安禄山,和郭子仪在声势上遥相呼应。


在这样的事态下,封常清的判断是,只要他和高仙芝死守潼关,堵住安禄山西进关中的道路,争取到一些时间,等唐王朝调兵遣将完成,西北或者西南的一两个军团调了过来,一两年内平定叛乱是有可能的。


……


言归正传,我们现在可以很肯定的说,如果没有边令诚、李隆基和杨国忠的神助攻,安禄山别说打进长安,他连关中都不一定能打得进去。


历史没有如果,哥舒翰兵败被擒之后,潼关马上失守,不仅是郭子仪李光弼之流失去了大后方,马上四处逃窜,而且长安也随即变成了案板上的肉,任由叛军宰割。这一次,唐玄宗的判断十分准确,行动也非常迅速,7月13日凌晨,在禁军统帅陈玄礼的护卫之下,唐玄宗、杨贵妃、杨国忠等人悄悄地离开长安,向西狂奔,干啥?自然是逃命,准备跑路去四川避避风头。


去四川这件事,是杨国忠的主意,这小子在四川多年,当上宰相之后更是着力经营四川,他觉得到了那里,就是他的地盘,自然可以继续大权在握,掌控皇帝。很可惜的是,这个几乎一无是处的宰相已经到不了四川了,为什么?我们下集再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