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习惯仰望,追逐成功、闪耀、与众不同。可大多数人的人生,并没有主角光环,也没有高光时刻。在这个强调效率与“人设”的时代,“普通”似乎成了一种失败。
但我们想问:“普通”真的意味着不够好吗?当我们说“和解”,是无奈之下的妥协,还是在找到自己的节奏?
为什么我们总是「惧怕普通」?
- 也许是因为,我们早已不经意间陷入了成功学的陷阱,把“普通”误读为“失败”
- 或许是因为,社交媒体用精修滤镜营造出“值得被看见的生活”,“普通”生活的含金量被隐形贬低,“不普通”成为默认剧本
在单一评价体系和舆论焦灼下,我们逐渐被推向“自我内耗”的深渊,难以自救。扭曲的价值框架下,似乎只有“第一名”和“其他人”的区别,而自己刚好掉进了那个“永远不够好”的区间。
我们总是严格要求自己,迅速、准确地动态调整「自我标准」,期望“成为例外”。但随之而来的是,成功的喜悦短暂易逝,快乐的阈值早已被不断升级的焦虑,拉得越来越高。
“接受普通”≠“放弃努力”,普通不是低配版的人生,维持一种稳定、诚实、持续投入的生活状态,本身就值得尊敬。
如果说「人生是一个接受父母普通、接受自己普通、接受孩子普通的过程」
你是否能够接受父母的普通?—— 那意味着你终于明白:未来的路,要靠你自己走
你是否能够接受自己的普通?—— 那是知道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付出也许抵不过天赋异禀,但依然选择为自己而活
你是否能够接受孩子的普通?—— 那是学会放下控制与期待,明白孩子不是你的延伸,也未必非要“出类拔萃”,才值得被爱
「真正的强大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莫言老师在《晚熟的人》里提到:“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允许发生。允许遗憾,愚蠢,丑恶,虚伪,允许付出没有回报。”
接受普通,是承认自己不是超人,会累、会怕、会迷茫。在普通中创造价值,是在认清生活的“普通”后,依然选择认真对待每一顿饭、每一份工作、每一个陪伴的人 ——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接受普通,并不是放弃人生,而是对人生有了更加清醒的认知。与其说是接受普通,不如说是学会调频、调速,将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生活快速勾稽,达到一种确定的、稳定的、舒适的生活状态,并将这种状态延续下去。
也许我们这一生,绝大多数时刻,都是“普通人”在过“普通日子”。但“普通”从来都不是一个贬义词。我们总以为,接受普通是一种妥协,是放弃发光的机会。可慢慢地我们会明白:即便普通,也愿意认真生活,也是一种强大。
不必纠结“为什么自己无法与‘普通’和解”,这可能是一个人生课题,需要用一生去完成,而每个人的节奏都是不同的。
愿大家最终与自己的节奏相遇,活成一个普通又独特、清醒又滚烫的人。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2:26 “普通”是怎么变成贬义词的?
05:09 社会成功学推高“普通”的标准,内卷下 “及格” 只能等同于 “失败”
06:29 社交媒体滤镜下的「普通人的一生」,“简单”的让人觉得不p图不剪辑的真实人生无法上传朋友圈
13:19 人或许应该和处于原点的自己比,而不是和旁人相比
15:26 消费主义的推波助澜下,普通 = 廉价 = 失败
19:20 是谁捆绑了「女性成长」和「消费主义」,钱包空空的我真是有点长不动了
22:21 活在「自己永远不够好」的价值框架中,成功带来的喜悦竟然只能坚持5分钟,而微小失败带来的创伤将会贯彻一生
29:30 “接受普通”是一个人生课题,被动的接受或许才能称之为妥协,主动迎接是心力强大的体现
31:06 接受父母的普通,感谢父母给予我们所有能够奔赴罗马的起点
33:46 接受自己的普通?尚且未能放过自己,但或许也是幸运的,还没有真的撞南墙撞得心灰意冷
40:18 接受孩子的普通?孩子你不需要非得考清华,但烤地瓜妈妈好像还真有点接受不了
45:00 人生就是一个与普通和解的过程,但如何才能和解?又何时才会和解?
47:45 多记录普通又幸福的时刻,更专注当下,为每一件事付出100%的努力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