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69分钟
播放:
1.56万
发布:
8个月前
主播...
简介...
本期节目录制时,ChatGPT-3.5 刚刚横空出世,一夜之间点燃了很多人对于 AI 的热情。
节目中,周轶君、张弓和薛珏就以 ChatGPT 为切入点,展开了一场有关人工智能的漫谈。AI 的能力飞跃解锁了哪些可能性?技术繁荣之下有哪些隐忧?倘若 AI 越发无所不能,是否意味着大部分人都会沦为 “无用阶层”?
如今,随着 DeepSeek-R1 的发布,AI 的进程再度被推向新的高潮。节目中有关 AI 的诸多讨论,正在慢慢成为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问题。
本期视频版可前往优酷人文频道观看:v.youku.com?
/本期内容/
* 02:13 薛珏:为什么 AI 突然这么猛?
* 05:16 张弓:ChatGPT 第一次让我感觉到 AI “开窍了”
* 06:11 周轶君:为什么 ChatGPT 时而靠谱,时而胡说八道?
* 08:58 周轶君: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并不看好 AI
* 11:03 通俗地聊聊 ChatGPT 的技术原理
* 15:48 张弓:AI 可能已经悄无声息地超越人类了
* 16:53 AI 具备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吗?
* 19:54 薛珏:OpenAI 做对了什么?
* 24:45 技术飞跃之下的两个隐忧
24:47 张弓:AI 会不会抹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28:02 周轶君:AI 的进步是不是终将导向人类的退步?
* 31:37 周轶君:我被 ChatGPT 吓到了
* 32:36 周轶君:人类和 AI 之间的最后壁垒是什么?
* 38:24 张弓:我希望人类和 AI 能尽快结合,以至于产生新物种
* 43:32 张弓:AI 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 45:50 周轶君:很多人工智能其实是「假智能、真人工」
* 48:22 AI 解锁的未来图景
48:50 薛珏:人人都有机会成为通用型人才
50:20 张弓:人类或许能实现永生
* 53:24 如何缓解「被 AI 替代」的焦虑?
* 01:01:54 AI 时代的教育会发生什么变化?
/本期嘉宾/
张弓:博士就读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攻读生态学。毕业后曾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数据科学家,在大数据、卫星遥感,和生态系统领域均有专业洞察。2015 年回国创业。
薛珏:牛津⼤学数学专业毕业,曾就职于麦肯锡。人工智能领域创业者。
周轶君:媒体人,曾是全球唯一驻加沙战地女记者,出版过《中东死生门》《走出中东》,《他乡的童年》导演,优酷人文谈话节目《第一人称复数》发起人
出品制作:优酷人文
文案:@陈皮屁屁
节目中,周轶君、张弓和薛珏就以 ChatGPT 为切入点,展开了一场有关人工智能的漫谈。AI 的能力飞跃解锁了哪些可能性?技术繁荣之下有哪些隐忧?倘若 AI 越发无所不能,是否意味着大部分人都会沦为 “无用阶层”?
如今,随着 DeepSeek-R1 的发布,AI 的进程再度被推向新的高潮。节目中有关 AI 的诸多讨论,正在慢慢成为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问题。
本期视频版可前往优酷人文频道观看:v.youku.com?
/本期内容/
* 02:13 薛珏:为什么 AI 突然这么猛?
* 05:16 张弓:ChatGPT 第一次让我感觉到 AI “开窍了”
* 06:11 周轶君:为什么 ChatGPT 时而靠谱,时而胡说八道?
* 08:58 周轶君: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并不看好 AI
* 11:03 通俗地聊聊 ChatGPT 的技术原理
* 15:48 张弓:AI 可能已经悄无声息地超越人类了
* 16:53 AI 具备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吗?
* 19:54 薛珏:OpenAI 做对了什么?
* 24:45 技术飞跃之下的两个隐忧
24:47 张弓:AI 会不会抹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28:02 周轶君:AI 的进步是不是终将导向人类的退步?
* 31:37 周轶君:我被 ChatGPT 吓到了
* 32:36 周轶君:人类和 AI 之间的最后壁垒是什么?
* 38:24 张弓:我希望人类和 AI 能尽快结合,以至于产生新物种
* 43:32 张弓:AI 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 45:50 周轶君:很多人工智能其实是「假智能、真人工」
* 48:22 AI 解锁的未来图景
48:50 薛珏:人人都有机会成为通用型人才
50:20 张弓:人类或许能实现永生
* 53:24 如何缓解「被 AI 替代」的焦虑?
* 01:01:54 AI 时代的教育会发生什么变化?
/本期嘉宾/
张弓:博士就读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攻读生态学。毕业后曾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数据科学家,在大数据、卫星遥感,和生态系统领域均有专业洞察。2015 年回国创业。
薛珏:牛津⼤学数学专业毕业,曾就职于麦肯锡。人工智能领域创业者。
周轶君:媒体人,曾是全球唯一驻加沙战地女记者,出版过《中东死生门》《走出中东》,《他乡的童年》导演,优酷人文谈话节目《第一人称复数》发起人
出品制作:优酷人文
文案:@陈皮屁屁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貅Rick
8个月前
上海
11
嘉宾的很多观点真的乏善可陈。
Labstract
8个月前
河北
8
19:59 Deep seek的中文回答已经非常中国化了、显然相比ChatGPT, Deep seek已使用了所有中文数据(包括文学类的历史类的)
Yvonne听着呢
8个月前
上海
7
是突触吧...高中生物知识觉醒了
MTTBK
8个月前
北京
6
这两个专家描绘的人类未来可真是一点吸引力也没有,也许未来普通大众真就和黑客帝国里一样,永远活在幻觉世界里,只有掌握AI资本的大佬才能获得碳基生命的普通的真实的体验
局部降雪
7个月前
辽宁
3
57:11 可怕 都是炼别人的图 而且ai出的图连手指头都是六根的
安吉拉_aqof
8个月前
湖北
1
未来已来!
flow_3Kgl
8个月前
陕西
1
这是把22年的视频又做成博客吗
王三岁_a9al
8个月前
北京
1
这是国家及各个单位推deepseep的主要原因了吧
丁丁糖2014
8个月前
江苏
1
这期是我所喜欢的关于人工智能的节目哎,很精彩
xyao
8个月前
福建
1
有意思!聊得很high氛围很好
HD159242v
8个月前
山东
1
三、结论:AI作为新启蒙运动的“双刃剑”
AI具备开启思想启蒙的潜力,但其实现需满足以下条件:
人类主导的批判性框架:避免技术依赖,强化AI工具的透明性与可解释性28。
跨学科协作与伦理共识:如启蒙时期的“沙龙文化”,需建立全球性AI治理机制110。
教育体系的重塑:培养既能驾驭AI又保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新启蒙公民”12。
AI既可能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解放者,也可能成为新权威的塑造者。唯有在人类理性与技术的动态平衡中,方能实现真正的“万物黎明”。
七、终极挑战:启蒙运动未竟之业的AI重演
「康德困境」的再现:康德呼吁“敢于求知!”(Sapere aude!),但AI可能让人类陷入“认知舒适区”——依赖算法判断而逃避理性冒险。
「边沁悖论」的技术化:AI的“最大幸福原则”算法化,可能导致功利主义监控社会(如通过情感计算优化社会控制),与启蒙的人本主义背道而驰。
「歌德的警告」:歌德在《浮士德》中警示知识追求可能沦为魔鬼交易,AI若异化为资本与权力的工具,或将重现浮士德式的灵魂迷失。
结语:AI启蒙的「奥德赛之旅」
AI既非救世主亦非终结者,而是人类认知长征中的新旅伴。真正的启蒙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人类能否以AI为镜,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效率崇拜”与“诗意栖居”之间找到动态平衡。如《萬物的黎明》所言:“黎明并非光的胜利,而是黑暗与光的永恒对话。” AI时代的启蒙,或许正是这场对话的崭新章节。
内容由 AI 生成,请仔细甄别
-梁爽
8个月前
广东
1
离不开手机的人类究竟是半人半神,还是半人半奴?
阿迩忒弥斯美伢
8个月前
四川
0
是的
萨拉丁
8个月前
上海
0
过于乐观
JazzSeree
8个月前
北京
0
才多久呀~~~DP就用了更少的GPU顯示了強大的算力~~~
HD159242v
8个月前
山东
0
手機腦器
廿一世紀📱
温暖安妮
7个月前
北京
0
氛围太好了 很开心
云端的海豚
6个月前
陕西
0
37:02 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
Marsa-H
2个月前
浙江
0
这期节目之前刚刚出来的时候看过视频
这会自己在生成式AI中泡了两年,又听,好有感触
因为很多事情已经实现
分享前阵子写的一篇应用感受
在AI变革浪潮中追寻永恒价值
---两年生成式AI应用感悟 Marsa 20250723
在数字化浪潮汹涌而至的当下,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每一个行业的面貌,而作为一名原本专注于类平面设计的非互联网行业从业者,我亲身经历了一场职业的转变。
根据自己这两年多的真实使用并参与生成式AI,整理出自己的感悟,分享之。
一、AI 绘图工具的冲击:危机与机遇
两年多前,当 Stable Diffusion 等 AI 绘图工具功能愈发完善时,我察觉到,我所从事的平面设计工作似乎正站在被颠覆的边缘。这些工具能够高效地生成各种风格的设计作品,其速度与多样性甚至超越了人类设计师。比如,一个简单的海报设计,AI 可以在几分钟内生成几十种风格各异的方案,而人类设计师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
这一发现让我感到既震惊又不安,但同时也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探索欲望。我开始积极探寻新的方向,试图在变革中为公司乃至自身寻找新的立足点。经过一番努力,我们成功推动公司搭建了基于Stable Diffusion 的智能开发平台。这一过程充满了挑战,但也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
二、智能体的开发与应用:从提示词优化到跨部门协作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与尝试,惊喜不断涌现。我们发现可以借助 AI 自行训练出不同设计风格,结合关键词创造出极具创意的新设计。
今年,与软件开发商的深度合作更是让我沉浸于基于Chatgpt的智能体的开发与优化之中。
最初,智能体的开发是为了优化 AI 绘图时的提示词,因为提示词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生成图像的品质。我回溯自己过往撰写的关于设计与创意发散的文章,提取其中的设计要点,结合流行趋势,设计出能够自动生成创意提示词的智能体,从而提升创意的品质与多样性。
随着设计智能体过程中的兴奋,我开始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工作的更多模块。例如,针对国外设计师的专业设计修改意见,以往这需要具备出色英语能力与专业设计思维的人来完成,而公司人员大多难以达到这一要求。于是,我设计智能体对相关邮件以调取设计专业英语进行翻译、拆解逐步设计流程,并猜测背后客户设计师意图,让设计师非常清晰知道客户意见,大大提升了工作质量与效率。
又例如将工艺类知识输入其中,当涉及到一些工艺内容的跨部门沟通中,避免工艺师把自己的已知当成其他部门的已知,这样就能够提供条理清晰、专业且富有合作性的工艺内容沟通,极大地提升了沟通质量。
三、人类智慧的核心:审美、思考与热情
在这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 AI 深层式地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模式。然而,在这变革的浪潮中,我也愈发清晰地认识到,那些真正能够长期维持、不被轻易替代的,是人类独特的智慧与价值。
在设计领域,AI 能够高效地生成各种风格的设计作品,但背后对于设计美感的把握、创意方向的引领,依然离不开人类的审美与创造思维。
比如,AI 可以生成很多漂亮的图案,但这些图案是否符合市场调性,还需要人类设计师来判断和调整。
设计智能体时,我需要深入思考其背后的需求与逻辑。
而我对于AI设计开发的热爱与热情,让我在工作中充满动力,即使在面对技术难题与复杂流程时,也能够坚持不懈地探索与创新。这种热情和坚持,是 AI 无法替代的。
四、以智慧与热情拥抱未来
面对未来,我们或许无法预知所有变化,但我们可以选择积极应对。技术的浪潮已经到来,我们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而应该主动去思考,如何把技术带来的改变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比如,我们可以尝试用新的软件工具来提高工作效率,或者和不同领域的人交流,看看他们是怎么利用新技术的。就像“Just Do It”说的那样,行动起来,总会有收获。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要珍惜那些真正属于人类的“智慧”——对工作的热爱、对问题的思考、对梦想的追求,以及和他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这些看似平凡的东西,其实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PS: 最近被推荐了一个Google新的AI读书笔记-NotebookLM,可以集中选择指定电子版书籍,可以联通几本书进行提问题,去碰撞观点,再输出,并标注出出处。以这种方式完全可以实现我们做追求的“多学科融合”。我打算融合不同学科的几本书,然后整理出属于自己领域适用于自己的产品开发构架。
我不知道结果会如何,但是我相信自己在“玩”得过程会很兴奋。
草堂种花人
8个月前
上海
0
06:39 那是你没联网,用法不对。ai本来就不是当搜索引擎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