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18分钟
播放:
199
发布:
10个月前
主播...
简介...
前瞻钱瞻:黄仁勋在 CES 2025 主题演讲中,为外界呈现了英伟达在 GPU、AI 超算、机器人、自动驾驶、物理世界数字孪生 等多条战线的战略图景。一方面,新一代 RTX 5090 显卡展现了消费级图形和 AI 计算的融合走向;另一方面,从 Cosmos 到 AI Agents、再到 Thor 等技术,预示着机器人、自动驾驶、工业数字化的跨越式演进。

1. 全新 GeForce RTX 50 系列 “Blackwell” 架构
- 关键信息:面向消费级和创作者市场的 RTX 5090、5080、5070 系列 GPU,采用全新架构并搭载 G7 内存,提供更高 AI 加速与光线追踪性能。

2. Blackwell 数据中心 GPU + Grace CPU 的全面量产
- 关键信息:针对大模型训练和高性能计算(HPC),英伟达推出 Grace CPU 与 Blackwell GPU 的深度耦合平台,支持 NVLink 72 互联,单机可达 1.4 ExaFLOPS AI 算力。

3. Llama Nemotron:英伟达开放模型家族
- 关键信息:基于 Meta 的 Llama 3.1,英伟达推出专门针对企业级、微服务化部署的开放模型家族 Llama Nemotron,涵盖大小不同的模型版本。
4. Omniverse + Cosmos:物理世界的数字孪生与“世界基础模型”
- 关键信息:Omniverse:英伟达自研基于物理算法的 3D/工业仿真平台,可整合多方 CAD、激光雷达、视频等数据;
Cosmos:首个专注物理动态理解的“世界基础模型”(World Model),能够学习几何、因果、运动等物理规律,用于自动驾驶、机器人合成数据训练等。

5. 三机架构:DGX(训练) + OVX/Cosmos(仿真) + AGX(部署)
- 关键信息:针对机器人与自动驾驶,英伟达提出的标准化方案:
1)用 DGX 训练;
2)用 Omniverse + Cosmos 进行仿真与合成数据;
3)用 AGX/Thor 在边缘设备(机器人、车辆)上推理执行。
6. Thor 车载计算平台 & 丰田、比亚迪等车企合作
- 关键信息:新一代 Thor 车载超级计算机性能提升至 Orin 的 20 倍,支持更高级别自动驾驶(L3~L5)。

7. Isaac Groot:通用机器人运动学习系统
- 关键信息:结合人形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使用场景,采用“少量真实演示 + 海量合成数据”策略,让机器人能够快速模仿并掌握复杂技能。
8. Project Digits:个人/小型“开箱即用” DGX 超算
- 关键信息:基于 GB110 小型 SoC,提供完整 AI 软件栈,具备 GPU Direct 等功能,体积相对紧凑,可放置在工作站或服务器机柜中。

9. Windows WSL 2 + NVIDIA AI:迈向 “AI PC” 生态
- 关键信息:英伟达宣布全面支持 Windows WSL 2 上的 CUDA 和 AI 工具链,让本地 PC 也能运行完整的大模型、NIM 微服务等 AI 工作负载。
10. 规模法则:训练、后训练(RLHF)与测试时扩展
- 关键信息:英伟达强调 AI 模型会经历“预训练—后训练—推理时思考”三阶段的指数级扩容,需要更强的算力支持。
结合英伟达在 CES 2025 主题演讲所披露的内容,以及整个 AI、消费电子与数字化行业的大势,所观察到的 25 个主要趋势。这些趋势横跨 GPU、AI、大模型、自动驾驶、机器人、工业元宇宙等领域,能够帮助我们洞察未来几年内科技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关键走向。
1. 神经渲染(Neural Rendering)成为实时图形主流
2. GPU 由图形加速器向 “AI 通用处理器” 演进
4. 大模型 “规模法则” 驱动算力飞跃
5. 企业 IT 部门向 “AI 代理 HR” 角色转变
6. 代理式 AI(Agent)渗透千行百业
7. Omniverse 数字孪生化成为工业新标准
8. Cosmos “世界基础模型” 赋能物理 AI
9. 合成数据助力 AI 模型快速迭代
10. 自动驾驶从 L2+/L3 向 L4/L5 加速
11.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升级为 “超级计算机”
12. 人形机器人进入“通用化”发展阶
13. “三机架构” DGX(训练)+ Omniverse/Cosmos(仿真)+ AGX/Thor(部署)
14. AI 超级计算中心化与边缘计算多元并存
15. 多模态生成式 AI 成为新常态
除了文本、图像和视频,越来越多的 AI 模型开始整合物理学、基因、工业数据等更复杂的模态,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
16. 游戏与内容创作迈向 “AI 协同时代”
GPU 强大的神经网络推理能力结合 DLSS、神经纹理压缩、智能修图/剪辑等,让游戏与创意软件不再依赖繁琐的人工过程,产出更高质量作品。
17. “数据工厂” 模式兴起
企业开始将数据采集、清洗、标注、合成及模型训练打通成流水线,用于快速迭代大模型和代理式 AI,形成类似制造业的“AI 工厂”模式。
18. 工业元宇宙(Industrial Metaverse)迅速壮大
在工业制造、医疗、物流等高价值场景,数字孪生系统对真实世界进行镜像模拟,人工智能则帮助进行预测性维护、工艺优化、实时调度等,经济价值突出。
19. 节能降耗与绿色算力成为新焦点
随着数据中心规模扩张和 GPU 功耗提升,各方更注重芯片架构能效、液冷技术、分布式部署等绿色算力方案,以降低碳足迹与运营成本。
20. PC 厂商深度拥抱 AI,加速硬件与系统优化
面对英伟达主推的 “AI PC” 概念,传统 PC OEM 加大对硬件设计和系统层级的适配(如更强供电、更优散热、更高带宽内存等),形成新一轮 PC 变革。
21. AI 软件堆栈愈发 “微服务化”
英伟达 NIM 微服务、NEMO、LLM 开源框架等陆续出现,开发者无需从零开始,即可快速调用视觉、语音、搜索、对话等 AI 功能,实现灵活拼装。
22. 基础模型“开源 + 商业生态”两极繁荣
一方面,英伟达基于 Llama 推出的 Nemotron 等开放模型鼓励社区创新;另一方面,大厂与云服务商在封闭式专有模型上寻求盈利,市场呈多元化态势。
23. “AI 安全” 与功能安全认证需求激增
如同 Thor 车规芯片做到 ASIL-D 功能安全,AI 驱动的自动驾驶、机器人也需通过更严格安全评估和合规,催生新的检测与认证产业。
24. 新一代算力网络加速器件协同
NVLink、DPUs(数据处理单元)、SmartNIC 等底层互联技术快速演进,为超大规模 AI 推理、训练和海量数据传输提供更高带宽和更低时延。
25. 产业生态进一步开放与跨界融合
英伟达与丰田、比亚迪、联发科、各大机器人公司等密切合作,不同产业玩家通过硬件、软件和数据的交叉协作形成新价值链;中小型企业也可嵌入生态中获取共赢。
这 25 大趋势 涉及从消费级电脑、云数据中心,到工业制造、机器人与自动驾驶等多个层面,映射出 AI 对全行业的系统性冲击。随着芯片算力、算法与数字孪生技术的日益成熟,不仅仅是游戏体验与视觉品质会被颠覆,汽车出行、工业生产、服务机器人乃至企业管理模式都在悄然发生巨变。
英伟达在 CES 2025 所展示的路径,正是预示了 未来 3~5 年 内 AI 与计算产业或将迎来的全新形态。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