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今天是2025年9月7日,124年前的今天,1901年9月7日,北京城里的蝉鸣还带着夏末的燥热,可东交民巷的使馆区却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压抑。这一天,清朝政府的全权代表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在一份用中文和英文写成的条约上,颤抖着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份条约叫《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也把中国彻底推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
要讲清楚这份条约,咱们得先把时间拨回19世纪末的清朝。那时候的中国,就像一艘漏雨的老船,表面上还挂着“大清帝国”的龙旗,可船底早就被列强的炮弹轰得千疮百孔。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英国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1894年的甲午战争,日本把清朝的北洋水师打得全军覆没。每一次战败,都要签一份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中国的主权一点点被蚕食。

可清朝的统治者们呢?慈禧太后还在紫禁城里过着奢靡的生活,大臣们要么贪生怕死,要么只会空谈“祖宗之法不可变”。直到1898年,一场叫做“戊戌变法”的运动爆发了——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人想让清朝学习西方,变法图强。可慈禧太后怕自己的权力被夺走,发动了政变,把光绪皇帝关起来,杀死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后,清朝的统治更加黑暗,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苦。
就在这时候,一股来自民间的力量崛起了,那就是“义和团”。义和团的成员大多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失业的市民,他们穿着红衣服、扎着红头巾,喊着“扶清灭洋”的口号。为什么叫“扶清灭洋”?因为他们痛恨外国侵略者: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强占土地、欺压百姓,外国工厂生产的东西挤垮了中国的小作坊,连外国的轮船都抢了中国商船的生意。“扶清”是想借助清朝的力量赶走洋人,“灭洋”是要消灭一切和外国有关的东西——教堂、铁路、电线杆,甚至连穿西装的人都被他们当成“二毛子”(假洋鬼子)打。
义和团的势力越来越大,很快就蔓延到了北京、天津一带。他们冲击教堂,杀死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教民,甚至拆毁了北京的马家堡火车站。清朝的一些官员,比如直隶总督裕禄,一开始还反对义和团,可看到他们的声势越来越大,就想利用他们来对付外国列强。慈禧太后呢?她本来就恨外国人干涉她的权力,听说义和团能“刀枪不入”(其实是义和团用符咒和迷信来鼓舞士气),就动了心思,想让义和团去“教训”一下洋人。
1900年6月,慈禧太后下了一道诏书,叫“宣抚义和团”,让义和团进京。这一下,北京城里可就乱了套:义和团的人拿着大刀、长矛,在大街上喊打喊杀,外国使馆区成了他们的目标。当时,各国驻北京的使馆都集中在东交民巷,那里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等八个国家的使馆。义和团的人围攻使馆区,放火烧了教堂,还杀死了德国公使克林德。
这下可把列强惹火了。他们早就想找一个借口,彻底控制中国。现在义和团“挑衅”,正好给了他们机会。1900年8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匈帝国组成了“八国联军”,一共两万多人,从天津出发,向北京进军。联军的士兵们坐着火车,扛着洋枪洋炮,很快就打到了北京城下。
清朝的军队呢?那些拿着冷兵器的绿营兵,哪里是洋枪洋炮的对手?八国联军一路上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很快就攻进了北京。慈禧太后吓得赶紧带着光绪皇帝,还有几个亲信大臣,乔装成老百姓,从北京西边的颐和园出发,一路往西逃,最后躲到了西安。临走前,她还下令让清军“助剿”义和团,意思是让清军和八国联军一起打义和团——反正义和团已经没用了,不如借洋人的手把他们消灭掉。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可真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闯进老百姓的家里,抢走金银珠宝、粮食衣服,甚至连妇女的首饰都被抢走。有的士兵把老百姓当成“活靶子”,开枪取乐;有的士兵强奸妇女,杀人灭口。北京城里到处都是尸体,血流成河。美国的记者约翰·斯温顿当时在北京,他在日记里写道:“街道上堆满了尸体,有的被砍了头,有的被开膛破肚,空气中弥漫着腐肉的气味。孩子们躲在角落里哭,大人们吓得不敢出门。”
更过分的是,八国联军还把北京分成几个“占领区”,每个国家负责一块。他们把清朝的王府当成自己的军营,把太和殿的龙椅当成椅子坐,甚至把颐和园里的珍宝洗劫一空,运回自己的国家。比如,英国军官埃尔金勋爵,把颐和园里的青铜器、瓷器、书画装了满满十几船,运到了英国伦敦,现在还放在大英博物馆里展览。
占领北京后,八国联军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们想要更多的好处,于是决定和清朝政府谈判,逼清朝签一份“和约”。1900年10月,各国派代表到北京,组成了“议和代表团”。清朝政府这边呢?慈禧太后躲在西安,不敢回来,只好派李鸿章当全权代表。李鸿章是清朝的“外交能手”,曾经当过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和外国人打过很多交道。可这时候的他,已经78岁了,身体不好,还得拖着病体去和列强谈判。
谈判的过程可真是艰难。列强们个个狮子大开口,提出了很多苛刻的条件。比如,英国要求赔偿2亿两白银,法国要求1.5亿两,俄国要求1.3亿两,日本要求1亿两,美国要求0.5亿两,德国要求0.4亿两,意大利、奥匈帝国各要求0.2亿两,比利时、西班牙、荷兰各要求0.05亿两。加起来一共是4.5亿两白银!
4.5亿两是什么概念?那时候,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大概是8000万两白银,4.5亿两相当于清朝5年多的财政收入。而且,这还不是全部,列强还要求“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也就是说,清朝要给列强赔将近10亿两白银,相当于每个中国人要赔1两白银(当时中国有4.5亿人)。那时候,一个普通农民一年的收入大概是2-3两白银,1两白银够一个农民吃半年饭了。这么重的赔款,怎么拿得出来?清朝政府只好把负担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加税、加捐,搞得民不聊生。
除了赔款,列强还提出了很多侮辱性的条件。比如,要求清朝把北京的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允许各国在那里驻兵,而且中国人不能在使馆区里居住。这样一来,东交民巷就成了“国中之国”,清朝政府失去了对北京核心区域的控制。再比如,要求清朝拆除北京到大沽口的炮台,允许外国军队在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驻兵。这样一来,清朝的国防力量被彻底摧毁,列强可以随时派兵进入中国内地。还有,要求清朝“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如果有谁敢反抗外国,就要被处死。这等于剥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权利,让清朝变成了列强的“傀儡政权”。
谈判的时候,李鸿章尽量争取减少赔款和条款,可列强们根本不给他面子。比如,德国代表瓦德西说:“中国必须为义和团的暴行付出代价,否则我们不会罢休。”美国代表柔克义虽然说“要温和一点”,但其实也是想趁机扩大美国在中国的利益。最后,李鸿章没办法,只好在条约上签了字。签字的那天,李鸿章的手一直在抖,墨水都滴在了纸上,留下了一块块污渍。他叹了口气,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朝政府的威信彻底扫地。以前,地方官员还怕朝廷的命令,现在看到朝廷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就开始各自为政。比如,袁世凯在山东当巡抚,根本不听朝廷的调遣;张之洞在湖广当总督,自己搞起了“洋务运动”,不理会朝廷的命令。清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再过10年(1911年),就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辛丑条约》是一个巨大的耻辱。它让中国的主权丧失殆尽,经济陷入了崩溃,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可是,也正是因为这个耻辱,让中国的知识分子和老百姓觉醒了。他们意识到,清朝政府已经腐朽透顶,不能再依靠它来救中国了。于是,一场新的救国运动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就是要推翻清朝,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
1901年9月7日,这个日子永远刻在了中国人的心里。它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就会被欺负。可是,它也提醒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坚韧的民族,从来不会屈服于外来的压迫。从义和团的反抗,到辛亥革命的胜利,再到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反抗外来侵略的壮歌。

站在2025年的今天,我们回头看1901年的《辛丑条约》,心中充满了感慨。我们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强大的中国,不再受外国的欺负;我们也忘不了那些为了民族独立而牺牲的先烈们,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历史不会忘记,《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国耻;我们也不会忘记,只有国家强大,才能不受欺负。让我们记住这段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感谢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1901年9月7日的北京,那艘载着清朝代表的小轿,驶向了东交民巷的使馆区,也驶向了一个民族的屈辱。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愿我们铭记历史的教训,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了让祖国更加强大,继续前行。我们下期再会。晚安。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