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23分钟
播放:
2,072
发布:
4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讲述张仪与公孙衍的缠斗;秦吞巴蜀对秦的意义;张仪骗楚,秦齐之盟瓦解;苏秦真的是张仪同龄人和主要对手吗?如何评价张仪?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到张仪成功忽悠了魏惠王,让后者相信和秦国联手攻打韩国最有利。就在这条连横计策快要成功的时候,一个从秦国跑出来的家伙直接来到了魏国,对魏惠王说,您不是就想要南阳这块地方吗,不用和秦国联手,我给您拿过来。


然后这家伙又来到韩国,对韩王说如果秦国和魏国联手攻打你们韩国,你们招架得住不?韩王一听,说谁这么王八蛋啊,想出这么损的招数,俺们韩国咋能打得过秦魏这两个强国联手?来人就说了,如果招架不住,到时候您就丢掉了三川和南阳两块地方,莫不如您现在就和魏国讲和,把南阳给他们,然后两家一起对付秦国,这样,您能保住三川,还能长治久安。


韩王一听,你这小子说得对啊,就这么办。于是,张仪的计策彻底破产,韩魏两国变成了同盟,换句话说,连横一下子就成了合纵,那么,这个这么会聊天会忽悠的家伙是谁?


此人叫公孙衍,战国时期合纵的另一位倡导者。滑稽的是,他本来是在秦国任将军,带兵打仗,张仪张大忽悠到了秦国,得到了秦惠文王的信任之后,发现公孙衍深受秦王的敬仰和喜爱,就使出了各种阴谋诡计,陷害公孙衍,最后硬是把这位公孙将军给排挤走了。


公孙衍憋了一肚子的火,从此就盯着张仪,一看他去魏国忽悠连横,紧跟着就也来到了魏国,破坏了张大忽悠的好事。眼瞅着没费一兵一卒就拿到了南阳地区,魏惠王也是相当滴高兴,就重金奖赏公孙衍,疏远了张仪。


到了公元前319年,魏惠王死了,魏襄王即位,此人极其讨厌张仪这个大忽悠,就把他赶回了秦国,接着又召回了惠子,让他和公孙衍合作,一起领导合纵抗秦的工作。随后就发生了“五国相王”的事件,啥意思呢?就是惠子和公孙衍联合了韩、魏、赵、燕和中山五个国家,大家约定取消原来的称呼,都改称王,而且互相承认对方的王号。大家集体升官,热闹一番之后,撸胳膊挽袖子准备和秦国开战。


我们说“五国相王”标志着一件事,那就是诸侯们已经不满足于偷偷摸摸地在自己家里当“王”过瘾了,而是集体蔑视了周天子的权威,相当于村子里出现了很多位公开的村长,老村长毫无办法,只能躲在家里炕头上偷偷抹眼泪。


公元前318年,在公孙衍和惠子的主持下,韩、赵、魏、燕、楚五国大军实行合纵策略,开始伐秦,开始很顺利,一路横扫过去,结果到了函谷关吃了一个大败仗,一看要吃亏了,谁也不想先吃亏,大伙儿很一致地集体向后转跑路,合纵又一次完蛋了。


就这样,从公元前329年左右张仪入秦开始,基本上合纵和连横一直都是处于平衡状态,秦国稍微强一点,其他六个国家就组成合纵对付秦国,那秦国就只能采用连横,勾引其中一家或者几家,合纵就被瓦解了,然后又是秦国开始强势,然后大家再合纵,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六国彼此勾心斗角,干不掉秦国,而张仪也没什么好办法替秦国真的破除了六国的合纵。


……


只不过这哥们继吴起之后要在楚国搞第二次改革,但由于个人能力实在太差,得罪了一批楚国权贵和楚怀王的宠妃郑袖,碰巧楚怀王是一个听老婆话的人,就这样,屈原渐渐地被边缘化了。张仪到来的时候,屈原正好是靠边站的时候,所以,两人没什么交集。


张仪到了楚国,一见楚怀王就说,我给大王贺喜来了,为啥?因为我们大王说了,把商於一带的六百里土地给楚国,而且再给您很多美女,条件呢,只有小小的一个,您得和齐国分手,我们两个白头到老,永远好下去。


楚怀王一听,这事儿也不错,至于说和齐国的联盟,正在经历七年之痒,也就那么一回儿事,前几个月两国还狠狠地吵了一架呢,于是,这哥们很高兴地答应了张仪的要求。


故事讲到这里,我就要说一句题外话了,有一些讲历史的人,讲到这里就说楚怀王是背信弃义的糊涂蛋。要我说呢,楚怀王是糊涂蛋不假,可那是后面发生的事情证明他是糊涂蛋,迄今为止,楚怀王做的事情没有任何问题。为啥?因为那时候是战国,最大的特征就是朝秦暮楚,早上还为秦国做事,晚上就变卦了,和楚国睡到一个被窝里了。


六百里商於的土地,当时任何一个国家的大王都会毫不犹豫地接受这个条件,转身就把盟友卖了,还要直呼太划算了。也正是这个原因,当时楚怀王手下的大臣都给他祝贺。那么,有没有人反对呢?有,不过不是屈原,这个反对的人叫陈轸,而且他不是反对和齐国断交这件事,他是反对张仪这个人。


如果你还记得田氏代齐里面的老田家本来姓陈,这个陈轸就是他们的远亲,都来自陈国王族陈氏,他也是一个纵横家。当我们说某个人是战国纵横家,你千万要会心地一笑,因为你我都要明白,纵横家是没有国籍的,我不好意思说他们有奶就是娘,不过也差不多。


他和前面说的公孙衍一样,本来是在秦国混饭吃的,后来张仪去了,几个人在秦惠文王面前争风吃醋,打得不亦乐乎,《史记》上就几个字:“俱事秦惠文王,皆贵重,争宠。”陈轸和公孙衍溜须拍马,见风使舵的功夫不行,败下阵来,公孙衍去了魏国,陈轸来到了楚国。


这个陈轸自然知道张仪是什么德性,所以他就对楚怀王说,大王您可千万别信张仪这小子,他一肚子坏水,这事儿里面肯定有猫腻。当时的楚怀王,虽然也知道尔虞我诈,但是他也不相信一位堂堂的秦国相国,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欺骗他。所以不听陈轸的劝告,最后听烦了,就呵斥他,闭嘴,看寡人拿地!


陈轸吓得是立马闭嘴,不敢再说话。顺便说一句,中国有两个成语,“画蛇添足”和“卞庄刺虎”都和这位陈轸先生有关,感兴趣可以去查一查。


那楚怀王这六百里地拿到没有呢?自然是没有。他乐呵呵地写好了断交信,让人送去齐国,然后就派人跟着张仪回秦国拿地。可是张仪回到秦国就病了,整整三个月,就像大姑娘一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楚怀王这时候开始犯傻了,变成了糊涂蛋,他以为秦国在怀疑他,担心他不能真和齐国断交,就做了一件很二百五的事情。派了一群嗓门奇大的壮汉,借道宋国,跑到齐国边境骂齐宣王。啥难听骂啥,祖奶奶文姜的那点儿事也被翻出来炒作一番,是可忍孰不可忍,齐宣王立马就昭告天下,和楚国断交。


到这时候,大忽悠张仪同学的病终于好了,他一出门就看见楚国使者可怜巴巴地等在外面。他立刻做出很惊奇的样子,哎,你咋又回来了?楚国使者是一脸无奈,大哥啊,我就没走,你不把商於六百里土地给我,我回不去啊。张仪这时候把脸一变,啥六百里,我当时说的是六里,要就要,不要拉倒,而且顺便告诉你一句,我们秦国刚刚和齐国建交。


楚国使者终于领教了无赖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回去和楚怀王一说,后者差点儿气疯了,马上调集军队,进攻秦国。可是在秦、齐两国的夹攻之下,毫无悬念地大败而归。最后楚国损兵折将,丢了一些土地不说,还要割让两座城池给秦国。说实话,我觉得楚怀王没被活活气死说明他真的心很大。我们可以说这个回合,张仪的连横策略大获成功。


两年以后,秦惠文王突然又觉得黔中这地方不错,就又给楚怀王写信说,我用武关换你的黔中如何?楚怀王的回信很快,只有一句话,我不要武关,你把张仪给我就行。由此可见,这哥们虽然心大,但两年过去了,对张仪的恨却丝毫也没减少。


秦惠文王就有点儿犹豫,估计是良心上有点过不去,张仪这时候就说了,咱秦国比楚国强大,我做秦国的使者,楚国怎么敢杀我?就算他把我杀了,能给您换回黔中这块地,那我情愿去死。


很自然地,张仪一到楚国就被抓起来了,扔进监狱,等着下油锅。我们不得不说,张仪虽然是一个大骗子,大忽悠,靠耍嘴皮子活着,但这次的表现确实很爷们。不过呢,他的勇气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楚国的内线,这个人就是靳尚,当时楚国的相国。


这个靳尚就跑去对楚怀王的宠妃郑袖说,你就要失宠了你知不知道,张仪被我们大王抓起来了,听说秦国要用很多土地和很多很多美女来换回张仪,我估计大王一定会换的,到时候大王怎么会还喜欢你?趁着现在大王还不知道秦国的计划,你自己想想办法吧。


这个郑袖一听,就跑去哭哭啼啼地对楚怀王说,张仪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有什么错?现在你还没把黔中的土地给秦国,张仪就过来了,对您实在是太尊重了,你却要杀掉张仪,那样的话,秦国一怒之下攻打我们,我们还怎么活?说完之后就开始一哭二闹三上吊。


结果呢,张仪分毫无损地从楚国监狱里走了出来,不仅如此,在他一顿忽悠之后,居然重新成为楚怀王的座上宾,又把楚怀王忽悠到秦国的盟友里。


屈原同学这时候已经回到了楚国中央,就对楚怀王说,大哥您醒醒吧,咋能又相信张仪和秦国呢?以前的教训还不深吗?后果就是,我们的大诗人屈原直接被流放了。


总结来说,从公元前313年,一直到张仪去世这段时间,连横占了上风,张仪像打了鸡血一样,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溜达,所到之处,合纵基本就瓦解,韩、齐、魏燕相继都背叛合纵同盟,转身和秦国交好。



早期的苏秦,和张仪差不多,也是混了一段时间江湖之后,钱都花完了,也没找到一个老板,很凄惨地回到了家乡,就是洛邑旁边的一个村子。村里人都笑话他,说你就一个农民,不种地却想着一夜暴富,做梦吧?


此人也没有张仪那样的幽默感,也不解释,结果就是他媳妇儿也特别烦他,招呼都不打,和没看见一样,这事搁到现在,那也是一个男人最大的羞辱了。当然,更过分的就是他大嫂,不仅不给他饭吃,而且还用各种话语羞辱他。


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苏秦和张仪一样,也坚定地认为做“大忽悠”是一项很有前途的事业,痛定思痛,这家伙找来一本手抄本,开始阅读。这个手抄本是一本叫做《阴符》的书,据说是姜子牙老头儿所著,上面都是如何玩阴谋诡计的,现在已经失传了。


他读书刻苦到什么程度呢?当他读书累了困了,打瞌睡的时候,“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拿着锥子自己扎自己大腿,血一直留到脚面上。有句话叫“头悬梁锥刺股”,头悬梁说的是汉朝的孙敬,锥刺股就是苏秦这哥们。


苏秦起家的地方倒是没有异议,公认是燕国。那为啥苏秦能在燕国得到重视?因为这时候燕国刚刚经历一场大乱,一个年轻有为的君主刚刚登上历史舞台,向天下发出了求贤令,就是招聘启事。


前面我们说过,燕国这地方一直没啥存在感,可是公元前321年上位的燕王哙让他在诸侯间大大滴出了一把名,这事儿是这样的:


燕王哙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主儿,高到什么程度呢?他把自己看作是尧舜。你要是说这事有啥稀奇,历史有任何一位君王不把自己看作尧舜吗?韦小宝不是也天天夸康熙是“尧舜禹汤”,而康熙也龙颜大悦吗?


问题是,人家别的君王吹牛的时候就是吹牛,办事的时候就是办事,可是这个燕王哙把吹牛和办事混在了一起,他想学尧舜想得发了疯,燕国国王这个位置他觉得不能留给他儿子,而是要传给他手下的大臣子之,因为这种事儿在古书上叫禅让,是一种特别高大上的行为,尧舜都干过,他燕王哙也要干。


权力不世袭了,不搞老子英雄儿好汉那一套,选贤任能,美好不?当然很美好!可惜,下面发生的事情一点都不美好,公元前314年,痛失国王宝座的太子平和大将市被反叛,燕国大乱。邻居齐宣王一看燕国内部打成一团,马上打着解救燕国的旗号冲了过去,实际上,就是去抢地抢人抢牲口,一句话,占便宜去了。


燕国的百姓倒了大霉,就因为他们老国王的一个美好愿望,无数燕国男儿像牲口一样死去,无数燕国女孩子像牲口一样继续活着,当然,始作俑者燕王哙,刚当上燕王没几天的子之,太子平还有市被也全都被杀,子之更是被齐军直接剁成了肉泥。也是从这时候起,齐国在燕国人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我们下一节会说到。


本来齐宣王想借此机会就占了燕国,可是剩下那五个国家怎么可能让这样的好事发生?一齐讨伐齐国,齐宣王最后也没办法,灰溜溜地撤军了。后来在赵国赵武灵王的主持下,燕国的公子姬职即位,这就是上面说的年轻有为的燕国君主,后世赫赫有名的燕昭襄王,也叫燕昭王。


那么,燕昭王和苏秦是如何发生关系的?我们下集再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