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几年来,我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年轻的一代已经被屏幕“毁掉”了,很多孩子每天会把大量时间花在手机,或者设法拿到手机上;许多孩子一旦拿到手机,就会陷入其中无法自拔,自动屏蔽外界的一切;越来越多年轻的大脑已经被屏幕训练得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装进任何东西、无法深度思考。
其实不光是孩子,对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何尝不是一样。美国有研究数据显示,青少年平均每天打开手机150次,撇掉睡觉的8个小时,算下来差不多每6分钟打开一次。在国内,这样的数据我没有找到,但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自己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应该与这差不了多少。
曾经,我们戏言“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个器官”,现代技术的发展,把手机的功能延伸到了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更多大大小小的屏幕上,让这些屏幕成为了我们更难以逃离的“新器官”。科技的确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和美好,但也把我们卷入了一场24小时不停歇的娱乐海啸。
当这场海啸蔓延进家庭,就变成了让家长们苦恼、头疼的各种养育难题:
- 孩子但凡有时间,就关起房门躲在房间里打游戏、刷视频、聊微信;
- 一家人好不容易出去吃个饭,一坐下来,各玩各的手机;
- 孩子沉迷电子游戏、社交媒体,以致于打乱了生活作息,荒废了学业,还影响了身体;
- 想要跟孩子好好谈谈手机使用的问题,但一旦开口,就会变成一次家庭冲突;
- 想要让孩子远离电子设备,但孩子的学习、生活又不可避免地需要用到它们;
- 甚至于在某些家庭里,关于孩子玩手机、打游戏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火药桶,一碰就炸:一旦触及,就是无休止的争吵、干架或者冷战。
面对这些难题,我们本能地会想:怎样才能让孩子不玩手机,专心学业?我们本能地把问题的成因归咎于屏幕时代的这些电子产品,似乎只要把孩子和这些东西隔离开,就万事大吉了。
可事实是,这根本不可能做到。
我们已经身处屏幕时代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只会是有越来越多的屏幕环绕着我们,影响着我们,根本无法隔离。
就算你能在孩子上学前做到让他完全不碰这些东西,孩子上学后也总会接触到,毕竟在许多一二线城市里,用pad上课、用各种APP完成作业、让孩子通过网络搜索寻找信息完成功课、组织孩子上网课……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极端地说,就算在孩子考上大学前,你能用强大的约束力管束孩子不用这些东西,孩子上大学之后呢?成年了进入社会之后呢?进大学前从不玩电脑、不玩手机,一进大学接触到这些设备之后,立马沉迷其中甚至成瘾的案例,这十几年来也并不少见。
使用屏幕设备既是让我们、让孩子难以自拔的“小恶魔”,却又是我们在社会中工作、生活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所以,我想,与其想方设法地把它和孩子隔离开,不如让孩子从小培养起正确、合理使用这些屏幕设备的能力、自控力。
想要把这些能力培养起来,就不能等到孩子出现行为问题了再出手,不能等到孩子已经习惯天天抱着手机刷了才去阻止,而得在孩子开始接触它们的时候就开始介入。否则,我们的许多行动就只会是引发“家庭战争”的导火索,起不到任何正向作用。
而有效的介入,需要我们清晰地知道该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境下,以怎样的方式做出怎样的行动。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拿着一本专家撰写的“操作手册”依葫芦画瓢照着做就行。孩子沉迷于屏幕设备,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些设备、产品吸引力太大,更是一个由家庭、父母、老师、同学、孩子自身以及社会环境等各个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问题。我们得理解这些因素是怎么影响孩子的,理解孩子沉迷屏幕背后的原因,才能回观自己的家庭和实际状况,找到适合自家孩子的解决方案。
这本书名叫做《屏幕时代,重塑孩子的自控力》的书用心理学及认知神经科学的知识,解释了电子产品是如何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和行为养成的;从而为家长提供了解决具体问题的有效方法,来帮助孩子对抗和处理屏幕成瘾、焦虑、孤独以及网络欺诈等各种问题。
| 相关资料
《屏幕时代,重塑孩子的自控力》. 【加】希米·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3.
| 关于我们
三成空间是一个关注青少年自我成长的线上教育平台。我们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内在动力,提供相应的课程及内容服务。了解更多关于我们的信息,欢迎关注公众号:三成空间。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