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介绍:
这次聊天的朋友是灰迹,一路经历了抑郁症,休学,换专业,再到未来的读博规划。考学,好像是所有人躲不过的命题,从他的经历里可以看到每个人的迷茫或是期待。
随着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休学,大家在大学期间努力的方向也不一而同,这期通过灰迹的故事,我们也来回溯一下自己的学生生涯,并且大声发问一句,这一路以来的颠沛流离,都是为了什么呀
本店录音棚与酒吧咖啡店 ,位于上海市长宁路890号玫瑰坊商场1楼-07B
(中山公园地铁站6号出口即可到达)
本期对话成员:
本店DJ: 水母(脆弱馒头冷藏室-领队,小mou书@脆弱馒头冷藏室)
嘉宾:灰迹
部分节目内容相关重点信息:
..........
"什么是博士?"
博士(doctor)是一个学位称呼,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或学历的学位,是最高级别的学位。博士源于古法语的“church father”及古拉丁语的“teacher”。牛津英语词典里博士指:讲授某门学科或专业知识的教师;或其成就使其具备资格表达权威观点的人。
博士学位或其同等学力标志着从学习阶段迈向学术阶段的跨越。其核心内涵在于具备产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这也是博士拥有者的本质特征。 博士学位授予条件为:在本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造性成果。
13世纪上半叶,巴黎大学首创博士学位作为教师行会资格证明。17世纪德国创立"哲学博士"新型教育模式,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被柏林大学等高校采纳,后逐渐从德国推广至全球。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学位授予法》,首次确立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体系制度。 1981年,教育部下发通知启动博士生招生,同年11月,国务院批准中科院等8个单位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机构。1983年中国从2万余名研究生中遴选出18位首批博士。
教育部2010年规定,博士招考方式包括普通招考、硕博连读和直接攻博三种形式。 博士专业学位的定位是培养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
要使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摆脱对教育学博士培养模式的依赖,必须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逐步建立独立的导师队伍;制定兼顾实践与学术成果的可量化导师的遴选条件。
..........
"博士的发展!"
1983年5月27日,我国首批18位博士诞生。
同年10月19日,我国首次培养出了第一批文科博士。至此,我国的学位制度全面趋于完善、成熟。
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建立硕士、博士学位制之后,各院校相继大量招录研究生。中国高校的研究生学位制,课程,答辩,录取系统基本建立成熟。仅仅数十年的时间,中国高校以及科研单位已经为中国,也为世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从中国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许多已经担任重要学术领导。其中相当一部分甚至在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室从事学术研究并担任学术管理。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的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从体制上已经具有一定的规范和系统,但是从学术理念,教育本质,学位定义等方面还仍然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截至1990年底,我国共授予博士学位约0.7万人。
截至1999年8月30日,我国共授予博士学位5万余人。
博士生招生数从1982年的302人发展到2007年的58002人,年均增幅23.41%,大于硕士生招生数的增幅。
从1996年到2006年,11年间我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在总体规模上发展迅速,全国授予博士学位人数从5578人增加到35628人,为原来的6.39倍,年均增长率为20.4%。
2006年,美国培养出了5.1万名博士,中国大陆是4.9万名。到2007年,我们的博士人数超过5万人,截至2007年,我国累计被授予博士学位者达24万人,2008年培养博士人数将继续上升,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
2008年4月,中国大陆获准授予学士学历的大学有700多所,美国有1000多所,但我们拥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超过310所,美国只有253所。
截至2009年8月31日,我国累计授予博士学位33万余人。
2012年,根据日本科学技术学术政策研究所的报告,世界各主要国家每100万人中博士比例的差距较大。其中英国最高为348人,日本为125人,中国最少仅为38人。另外,各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博士数量相对较大。总体而言,中国的博士比例仍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2021年,中国博士培养单位再度扩容,在增加了34所高校后,高校培养单位达到398所,2021年在学博士生达到50.95万人。
2022年,博士招生人数达13.9万人,在校生人数则达到55.61万人,较2018年增长16.66万人。
2023年7月,从2018年新增28个博士点授权单位后,2018年招收博士生9.55万人,国内在学博士生达到了38.95万人
-----------------------
[加入我们]: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一只风筝,自由的风筝挣脱了线,努力飞向它所期望的地方,妥协的风筝一生栓在线上,在原地跟随扯住自己的绳子摇晃,越飞越高。
不管是哪一种风筝,都始终被无法控制的风裹挟着,到死,都逃不开那阵控制我们左右的风。
但我们还是会想向这世界说出自己的“疯言风语”,哪怕只有我们自己知晓。
一定会有人不认同我们的想法,也一定有人听不懂我们的观点。
但是当若干年后,再回忆,原来我给这个世界留下了我的声音,告诉了这世界,我来过!
如果您有兴趣来和我们进行一次聊天,欢迎评论区留言或私信联系,本店长期招募嘉宾,欢迎自荐或推荐!
*图片与文字信息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