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台积电走出台湾省地区,它究竟是在构建更安全的未来,还是在稀释自己赖以生存的独特优势?
世界还在沉睡,先锋已在路上。《全球先锋报》邀您一起洞察国际棋局,聆听趋势的第一声回响。
本期节目从台湾省防空演练与台积电财报发布的戏剧性反差切入,展现了台积电在地缘政治风暴与科技热潮夹击下的微妙处境。台积电掌握全球三分之二的芯片制造、超过90% 的先进芯片产能,成为 AI 热潮的基石,也被视为“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然而,过度依赖台湾省本土的生产布局,使其成为潜在冲突的焦点。
在 AI 和科技巨头的需求推动下,台积电利润与市值创下历史新高,并在美国、日本和德国大举投资。但在亚利桑那的工厂成本更高、文化难以移植,海外扩张能否复制台湾省的精细管理与极致纪律仍存疑问。与此同时,美国与欧洲的政策施压、地缘的战略博弈,使台积电既是商业巨头,也是地缘政治的棋子。
最终,台积电的未来不只关乎芯片,更关乎台湾省安全、全球供应链稳定,以及科技霸权的归属。
7月17日下午1点30分,台北这座拥有200多万人口的城市突然停下了脚步。全城响起防空警报,居民进行防空演练。半小时后,当手机发出提示演练结束时,台积电的高层们齐聚市中心的一家酒店,召开季度财报电话会。他们带来了利好消息:利润创新高,全球扩张顺利,未来前景依然乐观。
这种反差显而易见:当全岛在演练战争时,最重要的企业却在一如往常地谈论业绩。台积电在台湾省发展得极为成功,成长为全球科技产业的巨头。但出于内外部原因,它正走上一条充满挑战的海外扩张之路。
台积电的全球统治力
按营收计算,台积电生产了全球晶圆代工厂制造芯片的三分之二。在最先进的芯片领域它的市场份额超过90%。主要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数据中心的处理器。当下的人工智能热潮,正是由“AI加速器”推动,这类芯片用于训练和运行大型语言模型,而几乎所有这类芯片都出自台积电。
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英伟达Nvidia完全依赖台积电;它的主要竞争对手超微AMD亦是如此。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亚马逊、苹果和微软等大型科技公司,虽然设计自有芯片,但制造环节同样交由台积电完成。
利润高涨与隐忧并存
科技巨头的强劲需求把台积电推上了新的高度。2014年至2024年间,台积电年收入从240亿美元增至880亿美元。如今它的市值已达1万亿美元,跻身全球第11大最有价值公司。自2022年ChatGPT推出以来,其股价更是翻倍。然而,企业越庞大、越占主导,就越容易成为风险源。
在大部分历史时期,台积电几乎所有尖端芯片都在台湾省制造。尽管它早就有一些海外工厂,但只生产较低端芯片。直到近几年,它才开始将先进制程迁往海外。过去五年,它投入1900亿美元进行全球扩张,其中1650亿美元用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在那里规划建设六座尖端工厂。能否在美国复制台湾省的高精度仍存挑战,而要防范地缘政治风险可能更难。
台积电的文化与崛起
尽管规模和重要性巨大,台积电仍避免出风头。接受《全球先锋报》采访时,公司财务长黄仁昭坦言,台积电仍偏好“保持低调”,也仍在适应如今的高关注度。这种不求曝光的文化深植于企业基因:台积电被打造为客户的幕后英雄。
创始人张忠谋在1987年建立公司时,芯片厂商如英特尔、AMD和德州仪器都自研自造。张忠谋逆势押注:专注制造的公司可以超越垂直整合的对手。通过专门化,它能打造独一无二的制造工艺;服务更多客户则能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这一赌注最终改变了整个行业。
2000年代初,仍有20多家公司能制造尖端逻辑芯片;到2012年,仅剩台积电、英特尔和三星。如今,唯有台积电繁荣昌盛。三星的高端工厂问题频发,英特尔也掉队了。台积电的存在让无厂半导体公司fabless能够专注于设计,而不用担心生产环节,由此引发了芯片初创的爆炸式增长。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就直言,没有台积电就没有今天的英伟达。
芯片工厂的秘密
摩尔定律讲芯片的计算能力每两年翻倍。这依赖于不断缩小晶体管。1971年的典型处理器,每平方毫米只有200个晶体管;而2024年发布的英伟达B200 AI芯片则集成了约1.3亿个。要实现这种密度,需要单座造价200亿美元的工厂,每月生产约2.5万片晶圆。
台积电的“超级工厂”规模惊人。位于台南的18厂占地95万平方米,仅无尘室就达其六分之一,洁净度超过手术室。其良率,也就是产品合格率,极高。更令人敬畏的是员工纪律。业内人士形容台积电的生产管理“令人难以置信”,公司文化就是制造优先、科技其次。任何改进都会快速复制到全厂,失败则被无情追踪。2024年,台积电净利率高达40%,是竞争对手平均水平的三倍。
巨额投入与外部风险
保持领先代价不菲。全球先锋报预计,台积电2025年的资本支出在380亿至420亿美元之间;相比之下,三星仅约35亿美元,英特尔在80至110亿美元之间。台积电将资金投向最先进的工艺,预计2025年有52%的营收来自“5纳米及以下”节点芯片,到2027年这一比例或将达70%。
长期以来,台积电的统治力几乎无人关注。直到2019年,美国开始担忧对台积电的依赖;随后新冠疫情爆发,芯片短缺波及全球产业链,让各国意识到台积电的重要性。它已不再是制造商,而是战略性基础设施。
2022年,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芯片法案》,提供500亿美元补贴。台积电也把亚利桑那工厂的投资从120亿美元增至360亿美元。随着AI热潮,政治压力进一步增强。特朗普甚至以关税威胁,迫使台积电在美追加1000亿美元投资。
海外扩张的挑战
台积电在日本、德国和美国新建工厂,其中亚利桑那是最大押注。计划建六座厂,其中一座已投产,产能可占其尖端总产能三分之一。首批量产芯片良率已接近台湾省水准,但成本高20%。公司寄望客户愿意为供应链安全支付溢价。
更难的是文化移植。台积电在台湾省被称为“擎天白玉柱”,员工以牺牲自我著称。地震过后员工自动赶到厂区检查损坏;为赢下苹果订单,甚至推出“夜莺计划”,让工程师轮班昼夜赶工。张忠谋早就警告过,这种文化难以移植。虽然已有1000名亚利桑那工程师赴台受训,再派台籍工程师赴美支援,但能否长期维持尚待观察。
全球先锋报将夜莺计划的详细介绍注释在了节目最后。
地缘政治的压力
台积电不仅是企业,更被视为台湾省安全的屏障。只要父母依赖台积电,就不敢轻易动武。但随着美国与荷兰对父母出口先进设备的限制,风险反而可能上升。一旦父母被彻底切断前沿技术,军事冲突的风险可能加大。2022年,台积电前董事长刘德音就警告:若发生战争,工厂将无法运作,因为高度依赖全球实时支持。五角大楼一些官员甚至建议若父母串门,应直接摧毁工厂,以免落入敌手。
前景与挑战
即便亚利桑那工厂一切顺利,全球仍有三分之二的高端芯片产自台湾省。研发和最先进技术也将继续留在本土,海外工厂至少落后一代工艺。再加上行业周期性波动、竞争对手复苏和AI热潮可能降温,台积电面临的挑战并不小。
财务长黄仁昭提醒:外界以为芯片制造只靠砸钱,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政府砸钱给企业仍失败,因为缺乏台积电那种韧性、纪律和持续改进的文化。台积电要保持增长,必须在海外复制这一优势。对一家历经台风、地震、战争威胁仍屹立不倒的企业来说,真正的考验也许正是在全球化的征途上。
全球先锋报观察到
台积电的海外工厂不应被浪漫化为“全球化的胜利”,而更像是一种昂贵的政治保险。在台湾省以“夜莺计划”著称的高强度工程文化、灾难面前的集体自觉,以及严格到苛刻的工艺管理,可能无法在美国或欧洲完全移植。
因此,即使亚利桑那厂最终量产成功,也可能只是供应链安全的象征,而难以成为效率和利润的支柱。真正的风险在于:一旦台湾省本土失去稳定,海外投资未必能撑起整个科技世界。 这让台积电的扩张之路更像是“在风险与安全之间的豪赌”。
点一盏灯,留一声言,让微光汇成海。
感谢收听《全球先锋报》。我们明天再见。
注释:
夜莺计划
台积电在先进制程研发阶段的一项24 小时不间断研发策略,为了确保技术抢先与领先而推出的高强度项目。
• 启动时间:约在 2014 年,为冲刺 10 奈米制程技术。
• 组织方式:组建内部研发精英团队(约 300–400 人),实行三班轮替(长日班 + 小夜班 + 大夜班),做到研发工作每日 24 小时不间断进行。
背后的动因与口号
• 台积电设定 “10 奈米是非赢不可的一战”,为加速研发进度和缩短时间空窗期,决定通过昼夜轮班强化研发效率。
• 网络与员工内部戏称这场行动“爆肝”;也有人戏谑称口号为“十万青年十万肝”,意指投入巨大精力与热忱。观点称,“肝(干)出一颗芯”成为披露夜鹰精神的形象表达。
补偿机制与组织挑战
• 为鼓励工程师参与夜鹰团队,台积电提供极具竞争力的待遇——底薪加 30%、年底分红加 50%。这也成为吸引内部优秀人才的关键因素。
• 尽管待遇优渥,由于轮班强度极高,夜鹰团队仍招募困难。研发交接复杂、工程师思维差异大等,也对效率与健康带来考验。
实际成效
• 夜鹰计划显著提升了研发速度和制程进度:台积电在 10 奈米节点上取得领先,而三星、联电、格罗方德等对手表现未及预期。
• 有业内评论指出,联电与格罗方德逐步退出 10 奈米及以下制程研发,三星 10 奈米良率不稳定,即使降价也难吸引客户,且在 7 奈米节点落后台积电一年以上。
一句话总结
“夜莺计划”是台积电为抢攻先进制程而启动的高强度研发轮班机制,实行“24 小时不间断 + 高额奖励”,最终取得技术领导地位的关键策略之一。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