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75分钟
播放:
1.42万
发布:
1周前
简介...
最近一两年,文博热异军突起,逛博物馆俨然成为一种与旅行、城市生活和亲子教育都能搭上边的热门活动。许多国内知名的大博物馆,进馆预约需要提前几周,而一些像上博埃及展这样的特展,还出现过一票难求的情况。
不知道你是否留意过,逛博物馆的人群和博物馆的志愿者(讲解员),往往都是女性居多,可博物馆本身带给人的联想,又往往是男性化的。
现在正值暑假,也是博物馆最受关注的时段,于是,我们特地请来一位在“逛博物馆”领域相当资深的青年学者和畅销书作家沈辛成,来一起聊聊这个鲜少被触及的话题。
🎙️本期嘉宾
沈辛成,青年作家,历史学人,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技术史博士,哥伦比亚大学博物馆人类学硕士,长期参与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等策展与社教工作,著有《纽约无人是客》《美国叹号 美国句号》等博物馆行记。
B站:沈枯燥在搞教育
豆瓣:沈枯燥在搞文化
🎁听友福利
本期将赠出由沈辛成老师亲笔签名的《美国叹号 美国句号》!订阅我们的节目并在本期互动留言,就有机会获得赠书。
📌收听指南
06:53 “你是唯一,也是万象”是噱头还是女性主义的体现?
10:20 不能止步于文博行业女性从业者比例的增加
16:31 展品的选择,似乎没有为女性表达留下多少空间
19:51 博物馆本身的气质有雌雄之分
23:08 歪楼1:白蛇系列动画片背后的传统与创新之争
25:41 为什么很难想象父亲带孩子参观博物馆?
29:47 “一个女性要有多么大的勇气,多么广博的知识储备,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所谓的不传统的家长”
32:00 歪楼2:《热辣滚烫》与《好东西》是两种性别的叙事
38:04 尊重社会生活本身或许就是feminism
41:23 男性的文娱消费是什么样的?
46:24 歪楼3:没有故事背景的Labubu成就了一个绝对私有的博物馆
57:00 博物馆志愿者的热情来源于何处?
01:04:08 中美博物馆志愿者的差别
01:07:07 从《纽约无人是客》到《美国叹号,美国句号》
01:15:03 揭秘:上海最好的博物馆,没有之一
📷本期提到
▼沈辛成老师的《纽约无人是客》获得“2017豆瓣艺术生活类图书榜单第2名”
▼沈老师的部分LABUBU收藏
▼玛格丽特·米切尔故居位于美国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在此诞生了闻名世界的《飘》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关于洛阳含嘉仓的粮食记录
▼珍奇屋(cabinets of curiosity),被视为现代博物馆的原始雏形,源自于欧洲上流社会的收藏浪潮
▼上海玻璃博物馆部分展示图(图源官网)
📖参考资料
* 漫步美中|国际妇女节特辑:面对妇女节的愿景,博物馆在做什么?
* 先锋视角丨我们需要怎样的“女性展览”——由“彼美人兮——两汉罗马时期女性文物展”所想
主播:汽水,郭三圻
片尾曲:嘉沃特舞曲-Johann Sebastian Bach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进听友群请加小助手:bfwdj2024
小红书:@波伏娃的家,@郭三圻,@汽水
收听平台:小宇宙/Apple Podcasts/豆瓣/荔枝/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QQ音乐/知乎
不知道你是否留意过,逛博物馆的人群和博物馆的志愿者(讲解员),往往都是女性居多,可博物馆本身带给人的联想,又往往是男性化的。
现在正值暑假,也是博物馆最受关注的时段,于是,我们特地请来一位在“逛博物馆”领域相当资深的青年学者和畅销书作家沈辛成,来一起聊聊这个鲜少被触及的话题。
🎙️本期嘉宾
沈辛成,青年作家,历史学人,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技术史博士,哥伦比亚大学博物馆人类学硕士,长期参与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等策展与社教工作,著有《纽约无人是客》《美国叹号 美国句号》等博物馆行记。
B站:沈枯燥在搞教育
豆瓣:沈枯燥在搞文化
🎁听友福利
本期将赠出由沈辛成老师亲笔签名的《美国叹号 美国句号》!订阅我们的节目并在本期互动留言,就有机会获得赠书。
📌收听指南
06:53 “你是唯一,也是万象”是噱头还是女性主义的体现?
10:20 不能止步于文博行业女性从业者比例的增加
16:31 展品的选择,似乎没有为女性表达留下多少空间
19:51 博物馆本身的气质有雌雄之分
23:08 歪楼1:白蛇系列动画片背后的传统与创新之争
25:41 为什么很难想象父亲带孩子参观博物馆?
29:47 “一个女性要有多么大的勇气,多么广博的知识储备,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所谓的不传统的家长”
32:00 歪楼2:《热辣滚烫》与《好东西》是两种性别的叙事
38:04 尊重社会生活本身或许就是feminism
41:23 男性的文娱消费是什么样的?
46:24 歪楼3:没有故事背景的Labubu成就了一个绝对私有的博物馆
57:00 博物馆志愿者的热情来源于何处?
01:04:08 中美博物馆志愿者的差别
01:07:07 从《纽约无人是客》到《美国叹号,美国句号》
01:15:03 揭秘:上海最好的博物馆,没有之一
📷本期提到
▼沈辛成老师的《纽约无人是客》获得“2017豆瓣艺术生活类图书榜单第2名”
▼沈老师的部分LABUBU收藏
▼玛格丽特·米切尔故居位于美国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在此诞生了闻名世界的《飘》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关于洛阳含嘉仓的粮食记录
▼珍奇屋(cabinets of curiosity),被视为现代博物馆的原始雏形,源自于欧洲上流社会的收藏浪潮
▼上海玻璃博物馆部分展示图(图源官网)
📖参考资料
* 漫步美中|国际妇女节特辑:面对妇女节的愿景,博物馆在做什么?
* 先锋视角丨我们需要怎样的“女性展览”——由“彼美人兮——两汉罗马时期女性文物展”所想
主播:汽水,郭三圻
片尾曲:嘉沃特舞曲-Johann Sebastian Bach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进听友群请加小助手:bfwdj2024
小红书:@波伏娃的家,@郭三圻,@汽水
收听平台:小宇宙/Apple Podcasts/豆瓣/荔枝/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QQ音乐/知乎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suancaiyu
3个月前
四川
62
50:30 我觉得这个男老师对女性的印象还是太片面了,“男性储存记忆不需要物质载体,女性需要更多的物品来承载情绪与记忆”,我和身边的年轻女性朋友基本没有喜欢盲盒的……另外,我觉得讲女性相关展品只往美丽上靠确实很无聊,但是往制作上扯也很无聊,有多少女性关心物品镜子的制作与合金成分呢?女性如何使用镜子,如何赠送或者交换物品来完成社交等等才比较有意思,也落到女性本身,说到底制作镜子的多半也是男性。还有,策展怎么不是一个生产性的工作呢,从前期创意、文本、材质选择、布展、数字化展项的开发与调试等等,这都不能算生产的话,那我只能回厂里拧螺丝了……
了洁
3个月前
安徽
45
第一次听到这期聊“女性展览”的话题,突然想起去年去博物馆看汉代文物时的一个细节:展柜里陈列着精美的凤纹铜镜,说明牌只写了“汉代,用于梳妆”,却没提这面镜子的主人可能是位母亲、一位工匠的妻子,还是某个在史书里连名字都没留下的女性。就像主播说的,很多时候博物馆里的女性叙事,更像被裁剪过的碎片——我们知道她们用过什么、戴过什么,却很难拼凑出她们真实的生活轨迹和内心世界。
想起中学历史课本里,提到女性时总绕不开“贤内助”“烈女”这样的标签,仿佛她们的价值只能依附于男性存在。但上次在“彼美人兮”展里,看到一枚罗马女性的印章戒指,上面刻着她自己的名字和职业“香料商人”,突然觉得眼睛一亮:原来两千年前的女性,也有自己的事业和对身份的定义。可这样的展品太少了,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女性文物像是被“筛选”过的——首饰、织物、生活用品,仿佛女性的生活里只有闺阁琐事,却忘了她们也可能是农人、医者、甚至是决策者。
听主播聊到“博物馆是否该有性别视角”时,我想起自己带女儿去看展的经历。她指着一幅壁画里的侍女问“妈妈,为什么她们都低着头?”,我一时语塞。后来特意找了些女性历史学者的书给她读,才慢慢让她明白:那些“低着头”的背后,藏着无数被忽略的声音。现在每次看展,我都会下意识地找女性的痕迹——也许是陶罐上的指纹,也许是墓葬里和农具放在一起的饰品,这些细节里藏着的,才是更真实的女性史。
其实我们需要的“女性展览”,从来不是刻意强调“女性专属”,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去掉那些刻板的包装。不是只展示她们的柔美,也要让我们看到她们的坚韧;不是只说她们的“奉献”,也要让我们知道她们的“渴望”。就像那面汉代的铜镜,除了“梳妆”,或许也曾映出过主人深夜纺线时的专注,映出过她教孩子认字时的温柔,这些没被写进说明牌的故事,才是最该被听见的声音。
这期播客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我看展的新视角——原来博物馆不只是陈列文物的地方,更是重新书写历史的场所。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展览,让那些被忽略的女性身影,从角落里走出来,带着她们的智慧和力量,让每个走进博物馆的人都能明白:女性的故事,从来都是人类文明里最鲜活的注脚。
桔桔要进步
3个月前
上海
33
25:59 男性更传统,但男性不带娃呀,所以“最先反对女性的是女性”这个结论并站不住脚
93675583
3个月前
福建
15
27:53 话虽如此,然而女性工作者居多的教育系统还是男性领导者占绝大多数。行行业业,无不如是。文化教育这件事被绑定在女性身上也是被整个社会引导出来的。
mafiafans
3个月前
广东
12
03:13 我作为一名女性策展人,做的主要还是人物纪念类展览,确实很希望可以展示女性的话语体系,但我也不想做性别主题 就是想传递一种力量,我总觉得女性主义所传达那种平等和尊重 其实很适合和历史共同传递
HAILAOZI
3个月前
陕西
12
首页无意刷到很惊喜的节目,嘉宾提供了我以为会在讲博物馆、女性与文化选题叙事之外的内容与视角,尤其是在文博表面繁荣背后的女性危机、“不传统家长”与“进步”的距离以及潮玩热中的私人叙事这几点很有启发。以及虽然我情感上对“黑猴”持保留态度,但我理智上明白它对“中国游戏”的意义。最后再提一下我感到嘉宾是对外部有洞察并对自身有自觉的人,后者往往不容易被兼顾,保持某种“脆弱”也许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强大力量。
PS:播客订阅了也会关注嘉宾的书(看了下其实平台早有关注今天算对上人了:)总之希望你们后续多多更新与表达
小Ju
3个月前
上海
12
这期节目我必须留一下言。好几年前我在英国伦敦的national gallery参观,正好遇到了有免费的guided tour,是一个大约三十岁的姐姐做的讲解。在开始之前她完全没有说我们今天的参观有什么特定的主题,只是带我们去看她选出来的这些画作。这些画作大部分描绘的都是女性,有的是圣母玛利亚,有的是端坐的贵族女性,有的是小女孩。其中有著名的Rosa Bonheur的作品马场,她给我们介绍了Rosa作为一个女性为了能够去马场观察马做的努力。本来以为这次一个半小时的Tour就会结束了,最后这个姐姐说,整个National gallery的收藏当中大部画的都是女性,但只有不到7%来自女性画家,出自于个位数的女性画家之手。具体数字我记不清了,但是突然一下就被长久以来女性一直是艺术创作的客体,作为主体的女性长久以来都被忽视这句话击中,她带我们参观的那些画作就被串了起来,以一种我此前从未经历过的博物馆参观方式。
树叶_有专攻
3个月前
上海
11
我也是上海的文博行业从业人员,很多打着女性视角的展览,从来都没有试图触及女性作为第二性的本质问题,文物视角里的精致与奢华只是女性生活的表面罢了
一条大河_HHb5
3个月前
浙江
8
29:03 招生这段,都看见我爸妈的感觉,医院也是,教育也是
凤梨罐头_o
3个月前
北京
7
49:27 ?有点傲慢了吧,这位嘉宾很喜欢收藏泡泡玛特、批评很多娱乐活动是预制菜,咋就不能接受别人对泡泡玛特的批评啊…
红烧带鱼唯爱猪大肠
3个月前
山西
6
13:34 沈老师这个角度好棒👍🏻
Kochi_程言蹊
3个月前
湖北
6
很多对我来讲非常新的视角。今天起床的时候,外面狂风大作,阴沉沉的要下雨的样子,结果刚好听完这期播课太阳出来了。我个人是非常喜欢去逛博物馆以及美术馆之类地方的人,节目结束之后,我突然有一点理解了之前在逛很多博物馆的时候的隐隐约约非常细碎的感受,像是一种“主流”的潜在规训。超级值得反复听的一期!!!喜欢!!!
珍妮r
3个月前
法国
6
58:23 关于小学生在博物馆做志愿者这件事想分享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也是在小学的时候在一个博物馆里做过志愿讲解员,大概持续了一两年的时间。虽然也是背讲解词,但那段经历对我而言有很大的影响。学到的讲解内容让我与我的城市有了更深的联结,这段经历也让我觉得博物馆是一个很亲切、很熟悉的地方,让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走向了博物馆的“幕后”。现在我也在向做文博相关的工作而努力,我觉得这段经历就是我这一兴趣的启蒙。当然不是在generalize这件事情,只是想说即使出发点是家长/应试方面的需求,也许它也会不经意间为一些小朋友打开一扇门。
繁辰
3个月前
上海
5
怎么还会有女性主义叙事的播客里大肆夸奖黑悟空啊🤔听到一半实在听不下去了,被忽略的女性主义叙事就是因为即使以波伏娃为名称的播客也充斥着男性的声音吧。。
袁妮蔻
3个月前
云南
5
1:13:40 沈老师这句话真的很赞,生活中,我看到很多女性面对男性是低头弯腰的,转身面对孩子却像是手握某种权利,这非常可怕。如果能够清醒的看到自己身上的这些,无疑即是自身的成长,孩子也能成长的更好。
hatata_XDbl
3个月前
德国
5
主持人的问题提得好犀利,很多精彩的对话完全是在两位主持的引导下展开的,感谢之!嘉宾anti-narrative的观点也很有新意。当我们在说“女性是种处境”时,仍旧在说女性是一种弱者,仍旧是一种强弱二分的性别观念,或许我们在讨论女性视角/性别共情的时候,也可以期待更丰富更具体的角度。
trylovely_
3个月前
福建
5
我个人是很喜欢这期播客的,因为我自己本身就是文博行业的一名还并未学有所成的学生😸😸😸 女性视角其实不仅在博物馆不被重视,甚至上到考古学、历史学,男性叙事或者说胜利者的叙事已经是一种被大众所习惯的常态,甚至我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都在被迫接受这样宏观、空泛的教育。沈老师认为博物馆应该视角留一些给社会边缘的人物这一点让我很受启发并深感认同,在听这期播客之前有关我是否应该继续学习并从事文博行业的决心摇摇欲坠…但听完之后反而坚定了我坚守文博行业的决心,我也想说文博行业需要沈老师这样持续不断且有力的发声,博物馆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也不是片面的、只是一味输出的冰冷科普,如何把历史与观众之间建立起温暖的、双向的纽带是我认为当代博物馆应该做到的事。总之很感谢沈老师以及波伏娃的家做的这期播客,真的给了我很多坚持的力量,想评论告诉你们,你们坚持不懈的声音真的是有力且十分有用的😸😸😸
93675583
3个月前
福建
4
30:47 顺从比挑战节省能量,对于本来就很沉重的育儿负担来说,也是一种不得已的生存惯性
Nostalgia_y
3个月前
北京
4
听到两位老师问男性一般做什么打发时间,结果男嘉宾也没正面回答而是突然直接开始夸现在游戏做得好,也做成了一种艺术,还和之前的看剧博物馆什么的去进行对比拉踩,我真是满头问号。听到用黑神话悟空来打比喻更是直接停了,请这种自以为平权的理中客还是让人有点听不下去。
twoseconds
3个月前
福建
4
20:14 联想到的是,城市公园会有性别话语权吗(城市公共空间,和博物馆相似都是人文景观大类,亲子出行的高频目的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