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发生马嵬事变,谁是马嵬驿事变的幕后推手; 平定“安史之乱”为什么花了七年之久, 如何评价安史之乱?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大唐王朝应对得乱七八糟,优秀将领诸如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不是被自己人砍了脑袋,就是被对手活捉了去,导致潼关失守。唐玄宗李隆基,贵妃杨玉环,宰相杨国忠等人,这时候也顾不上体面了,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的保护之下,偷偷地溜出了长安城,一路狂奔向西,准备去四川避难。
一
两天之后的公元756年7月15日,唐玄宗一伙人走到了今天陕西兴平附近一个叫马嵬驿的地方,所谓马嵬驿,也就是一个叫马嵬的驿站,这里是古丝绸之路出了长安之后的第一站。
接下来的事情,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是,当时的士兵们是又饿又累,一个个都觉得很委屈,而且怨言直指杨国忠这位宰相。陈玄礼和一些将领觉得士兵有哗变的可能,就商量着要杀掉杨国忠,平息士兵们的怨气。当陈玄礼向太子李亨透露了行动计划之后,太子不置可否,既不说行,也不说不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这就相当于太子李亨默许了。于是,在陈玄礼的策划之下,大兵们把所有的怒火都发泄在杨国忠身上,这小子不仅被砍成了十七八块,脑袋还被挑起来扔到唐玄宗住的院子里,并且把随行的杨氏兄弟姐妹,包括千娇百媚的虢国夫人和她的儿子全都砍死。
当唐玄宗拄着拐杖哆嗦着走到门口,面对一大群愤怒的士兵时,他也只能说,杨国忠这个王八蛋居然想造反,大家杀得好,你们有功无罪,都回去洗洗睡吧。这老头子一点儿也不糊涂,一顶谋反的大帽子,哐当一声,给杨国忠扣了过去,等于是把士兵们这次的谋反行动变成了忠心耿耿的护驾行动,希望弄一个你好我也好糊弄过去。
可是没有一个人离开,陈玄礼这时候开口说话了,他说这事儿还没完,大家认为您最宠爱的女人杨玉环必须去死。
唐玄宗的回答是:“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不过接下来大太监高力士偷偷地提醒他了:“贵妃诚无罪,然将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家陈玄礼和手下的将士已经杀了杨国忠,不管亲不亲,他的妹妹如果继续留在您的身边,他们肯定睡不着觉。
就这样,在陈玄礼、高力士还有所有士兵的逼迫之下,李隆基扔给自己最宠爱的女人一条白布,赐杨贵妃自尽,当然,也有人说是高力士带人把杨玉环拉到一间佛堂勒死的,反正大唐第二美人就此香消玉殒。并且死了之后,还把尸体抬出去,给陈玄礼等人验收查看。陈玄礼和士兵们这才喊了几声“万岁”,满意地回去睡觉。
99-1 兴平马嵬驿
第二天,太子李亨和唐玄宗一行分道扬镳,71岁的唐玄宗,70岁的陈玄礼还有72岁的高力士三个老头子继续西行入蜀,去四川,而李亨则带着一群人转道西北,开始了长达7年的平叛战争。
以上呢,就是《资治通鉴》上马嵬驿兵变的大概过程。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的第一个怀疑就是士兵又饿又累这件事。只要细想一下,就知道这事儿不太可能,唐玄宗和太子李亨一行人出逃,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同样一本《资治通鉴》,上面说连出逃的马匹都是精选出来的,那怎么可能仅仅一天,粮食就吃没了?就算大家都是吃货,也不太可能。马嵬驿距离长安不过50公里,士兵怎么可能就累得要死?如果真是这样,那随后唐玄宗等三个老头子去四川的路上,士兵还不得饿死,或者累死?所以,马嵬驿兵变这事儿绝对不是因为士兵又累又饿而自发的哗变。
这样一来,我们就要问一句这事儿的幕后黑手是谁,谁是马嵬驿事变的主谋?
很遗憾的是,这个问题我不敢轻易下结论,虽然《资治通鉴》说是陈玄礼,但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很可能是由太子李亨和他的心腹宦官李辅国,还有大太监高力士合起来策划的一场争权斗争。
他们这样说有两个原因,第一太子李亨和杨国忠一直不和,并且安禄山叛乱时,玄宗本想让李亨接替皇位,由于杨国忠及其姐妹的反对而未成事实;第二个原因是,李亨绝对不想去杨国忠控制的四川,一旦到了四川,老爹李隆基的日子好不好过他不知道,但自己的日子肯定是难过,还很可能被废掉,另立一个太子。
不过我个人认为,史书上说禁军统帅陈玄礼鼓动士兵哗变也不是没有可能,此人是当年帮助李隆基干掉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大功臣,几十年下来,一直对唐玄宗忠心耿耿,他当然也同样具有政治眼光,知道如果不除掉杨国忠,到了四川,那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但如果我们多想一下,既然大家心里都知道,到了四川就是杨国忠的天下,会活得很憋屈,那么唐玄宗呢?搞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七十多岁的李隆基老爷子就不知道吗?《旧唐书》上有这样一段记载,“丙辰,次马嵬驿,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曰:“(今)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啥意思,就是到达马嵬驿站之后,陈玄礼和唐玄宗说,安禄山造反的口号就是干掉杨国忠,现在为了国家,我们应该把杨国忠整死。《旧唐书》上并没有描述唐玄宗的反应,但紧接着就说杨国忠被剁成了七八块,所以,我们如果说除掉杨国忠这事儿唐玄宗早就知道,并且默许,甚至是在他的策划之下,那也都是合情合理的。
至于说后来杨贵妃的被杀,不管在不在唐玄宗的计划之内,都是他亲口下的命令,诗人白居易《长恨歌》里的最后四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听起来是荡气回肠,把李隆基和杨玉环两人的爱情歌颂的无比浪漫,实际上,唐玄宗也许真的爱着杨玉环,但他爱的是活着的贵妃,如果说和对方一起去地下世界,做一对恩爱的连理枝,那他肯定说,不去,朕还没活够啊。
顺便说一句,《新唐书》里说,杨玉环死的这一年是38岁,我们审视这个女人的一生,其实她挺无辜的。杨国忠这个拐了很多弯儿的远房哥哥能当上宰相,和她的关系并不大,主要是李林甫专权时间太长,朝堂上人才极度缺乏,有一些理财本事的杨国忠才被唐玄宗看重,提拔到了宰相。
杨贵妃本身充其量就是奢侈一些,再就是和唐玄宗耍耍小性子,史书上并没有她干预朝政的任何记录,所以,李隆基那句“贵妃久居深宫”,并没有为她开脱的意思,确实是实情,但这些说辞是没什么用的,杨国忠这个王八蛋很多年来,一直都打着贵妃哥哥的旗号,下面的人哪里知道上层那么多复杂的关系,只知道哥哥和妹妹的关系,只有杨玉环去死,大家才心安,唐玄宗的贴身大太监高力士说的一点儿没错,“将士安则陛下安矣”,士兵心安,您李隆基才安全,想通了这个道理,胖丫杨贵妃的死期也就到了。
无论如何吧,这场兵变让唐朝第二美丽的女人魂断马嵬坡,也标志着以李隆基为代表的大唐开天盛世,也就是开元、天宝两个美好时代的终结。李隆基虽然还活着,但他和盛唐的魂魄彻底地留在了马嵬坡,取而代之的,是在这场兵变里获得最大一块蛋糕的太子李亨。
二
李亨是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前面我们说过,李隆基曾经一天之内,干掉了自己的三个儿子,那里面就有原来的太子李瑛。国不可无储君,整死了一个太子,就要立一个新太子,但是在立新太子这件事上,宰相李林甫和李隆基的意见并不一致,当时李林甫的意思是立寿王李瑁,也就是杨玉环的前任,但李隆基最后还是立了李亨。
这样一来,李林甫几乎就成了李亨的天敌,而李隆基对于李林甫对太子李亨的打击几乎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原因是宰相和太子天天打架,他才安心。李隆基最喜欢的就是在臣子中间玩弄这种帝王的权力制衡游戏,只不过后来在杨国忠和安禄山之间他平衡没把握好,玩出轨了。李林甫死了之后,新宰相杨国忠对李隆基的心思也摸得很准,知道自己打击太子是皇上最愿意看到的,所以,李亨的日子一直过得很苦逼,甚至不得不离婚两次,就为了向老爹表忠心,就在这种苦闷憋屈的日子里,李亨活到了马嵬坡,这一年他45岁。
……
不过叛军这边也不咋地,朝廷的军队刚刚撤走,他们内部就开始内讧,史思明杀了窝窝囊囊的安庆绪,自己当上了大燕皇帝。随后,他儿子史朝义觉得自己没当上太子实在太委屈,干脆一步到位,当皇帝算了,又砍死了亲爹史思明,自己一屁股坐在了皇位上,这个时间点是公元761年三月,距离安禄山起兵已经过去了6年。到了这一步,叛军可以说是人心涣散,内部争权夺利,和一盘散沙无异,但大唐朝廷军队却毫无动静,为啥?
原因那是超级简单,因为大唐的太上皇,开天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李隆基,和他的儿子,安史之乱后积极平叛的唐肃宗李亨,两个人都要死了。
李隆基这辈子活得确实精彩,青年时与伯母斗,与姑姑斗,与老爹斗,可谓是意气风发,游刃有余。壮年时亲手建立了一个万国来拜,四海升平的盛世王朝。到了暮年,又得到了一个上天赐予的宝贝杨玉环,难得的是在肉欲之上,还有真爱,那小日子也是舒心的不得了。只是71岁之后的晚年生活稍微惨了点儿,痛失爱妃,随后还被自己儿子软禁在太极宫甘露殿,孤独而且郁闷,正如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的那样,“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不过虽然凄惨,但作为应该为安史之乱负责的领导人,他能得到善终,那已经是佛祖超级保佑了。
公元762年5月3日,体会了人间各种酸甜苦辣的唐玄宗孤独地死在了长安甘露殿,享年76岁。12天之后,他儿子唐肃宗李亨也撒手人寰,驾崩在长生殿,享年51岁。你可以说这哥们的命不咋地,摊上了一个活得超级久的老爹,但你也可以说他的命还行,赶上了安史之乱,让他在生命的最后7年绽放出了一个帝王的风采。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极大的可能性,他还活不过他爹,最后只能以太子的身份小心翼翼地蹬腿去见阎王。
三
言归正传,在李亨之后,36岁的广平王李豫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也就是后世的唐代宗。
这哥们即位之后干的第一件事自然是平叛,不过他也没有用郭子仪,而是启用了仆固怀恩这个铁勒人为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前面说过,所谓铁勒人就是回纥人,仆固怀恩自然是又和自己的族人联手,带着汉族和回纥的混合兵团,对史朝义发动了最后的战役。
战争打到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63年的2月,叛军里面的田承嗣、李怀仙相继献城投降,史朝义最后走投无路,只能找了一片小树林,上吊自杀了事,历时7年3个月的安史之乱这才算彻底平息。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安史之乱呢?首先这个“乱”字已经代表了史学家的态度,我们把秦末的陈胜吴广造反称为农民起义,汉末的张角张宝造反称为黄巾起义,但安大胖子和史思明的这次造反称为乱,那倾向性就很明显,这些家伙就是叛乱者,社会秩序的破坏者。《资治通鉴》里记载:“贼每破一城,城中人衣服、财贿、妇人皆为所掠。男子,壮者使之负担,老弱病赢皆以刀槊戏杀之。”这和教科书上的日本鬼子已经毫无差别了,自然不可能赢得人心,这也是当时老百姓不支持他们,支持政府军的原因。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诗圣杜甫有一首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面有诗句说:“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样喜悦的心情可以说是代表了中下层百姓一种普遍情绪,那就是李唐王朝的政治合法性并没有丢失,而叛军不得人心。
我们不得不说,这场动乱对于唐王朝,甚至中华民族的打击是巨大的,在此之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昂扬向上的人定胜天。这反映在文化上,那就是前有大汉雄风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后有盛唐气象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可是我们看看安史之乱之后,中晚唐的诗歌就开始向着小家子气转变,即便是后来唐诗的代表人物小李杜,写出来的诗都是柔弱奢靡的腔调居多。比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或者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等,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从外放、刚烈转向了内敛和含蓄,那种开放\自信的姿态逐渐消失了,越来越倾向于活在自我世界里的满足甚至自大,说得好听就是追求精神世界,说得不好听,那就是苟且偷生,这个后面我们还会说到。
至于说安史之乱对当时唐王朝的破坏,我们先看看史书里怎么说。《资治通鉴》里记载,“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也就是从安史之乱开始,200多年天下大乱,开天盛世那种“公私仓廪俱丰实”,老百姓富裕满足和自豪的小日子一去不复返。
那么,它乱到了什么程度,所谓“中晚唐困局”指的是哪些问题,为啥就解决不了?这些疑问,我们下集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