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我们现在经常有人讨论,为啥当年是秦国一统天下,这个问题可能有无数个答案,也有无穷无尽支持这些答案的理由,但我觉得其中有一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秦国从秦孝公开始,一直到秦始皇嬴政,160多年,七位君主,不仅没有一个败家仔,而且个个都英明神武。我们前面讲过的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他儿子秦惠文王用张仪进行连横,秦武王虽然在位时间很短就把自己砸死了,但是他还是任用甘茂拿下了宜阳,为秦国打开了东进的大门,从那时起,秦国军队就可以出函谷关,直扑洛阳了。
现在,轮到了秦昭襄王,我们来看看他干了些什么。
自从大忽悠张仪把楚怀王骗了两次之后,秦楚两国的关系一直都不太好。秦昭襄王上台之后的第六年,公元前299年,他忽然给楚怀王发了一个邀请函,说我们俩人开个party吧,联络一下感情。这时候我们的屈原同学正好在楚怀王身边,他就说,大王,秦国人都是张仪那样的大骗子,您不能去。可是楚怀王的儿子说,爹,为了楚国的脸面,您必须去。
楚怀王这辈子,坏就坏在只跟自己的老婆孩子亲,啥事都听老婆和儿子的,结果就去了,去了之后,直接就被秦国给扣了,要求他签署一个割地赔款的所谓盟约,这时候的楚怀王还是很令人佩服的,要杀要剐随便,坚决不签。
秦王也没办法,就把他囚禁起来,三年之后,楚怀王忧愤而死,遗体运回楚国,楚国老百姓自发地悼念,史书上说“皆怜之,如悲亲戚”。
接替楚怀王位置的就是他那个劝老爹身入险境的儿子,楚顷襄王,我们可以叫他楚襄王。《史记》上只用四个字就概括了他上台之后的政绩,叫“淫乐无度”,怎么满足欲望就怎么玩。如果你对文学感兴趣,你应该知道楚国宋玉写的《神女赋》,那就是宋玉和楚襄王这两个好基友一起游玩时,宋大才子描绘他梦见的一位美女,把楚襄王羡慕得口水流了一地。《神女赋》这样的文章,属于文学史上的瑰宝,可惜,对当时的老百姓,对当时的楚国,那是一毛钱好处也没有。
反过来看看秦国这边,秦昭襄王虽然暂时在楚怀王身上没占到便宜,但对其他国家,秦国开始逐渐掌控局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一个人,这个人叫白起,在战国四大名将里面排第一位,外号“杀神”。
此人在公元前293年第一次担任主将时,就以少胜多,打败了韩、魏和东周王室的联军,战后一清点战果,斩首敌军24万人,占领伊阙等五座城池,史称伊阙之战。你别忘了,秦国自从商鞅改革之后,就是按照敌人脑袋的数量来计算功劳的,战后白起直接被升为国尉。
刚刚说到的楚襄王,看见秦国在伊阙之战的表现,吓得不轻,根本就忘了老爹死于秦国之手,不想着报仇,反而派人找到秦国,想要议和,你们可千万别打我啊,我只想和好基友宋玉一起喝酒唱K玩女人,其他一概与我无关。
楚襄王的这个举动,正合秦昭襄王心意,秦国为了先攻打韩赵魏三家,自然是满口答应,回复楚襄王,你好好玩,美酒娇娃不够你吱声,我们秦国提供。
就这样,在随后的十三年里,楚国完全不顾其他各国的求救,按兵不动,而秦国大将白起,对韩赵魏三国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不断蚕食对方的地盘,白起自己也一路高升,最终升到了秦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大良造。
楚国大臣屈原就特别反对秦楚议和这种鼠目寸光的举动,他上书给楚襄王,大意就是您现在应该联合其他国家一起对抗秦国,而不是看见人家秦国强大富有,就一个劲儿地想着跪舔。可能吧,话说得过了头,被恼羞成怒的楚襄王直接赶到江南地区。
那时候的江南可不是“骑鹤下扬州”的江南,还是一片蛮荒。不过我们应该感谢这次流放,屈原老先生从此没回楚国中央,在民间十几年,一肚子的牢骚、愤懑和委屈,最后都化成了诗歌,这里面著名的有《离骚》《天问》《九歌》等等。
这里我们又要放一个小插曲,那就是屈原、宋玉等楚国士大夫的这些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它就是在诗经之后的楚辞,也称骚体。前面说过,它和诗经里面的风合称为风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两大鼻祖。
……
书归正传,楚襄王当缩头乌龟,对秦国攻打其他国家袖手旁观了13年,到了公元前280年,忽然发神经,觉得俺们楚国这么大,怕你秦国干啥,又准备和秦国断交,加入合纵的大怀抱。
当秦昭襄王听说楚国蠢蠢欲动这消息的时候,他正在为了和氏璧和赵国撕逼。这件事我们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有名的完璧归赵,说的是赵国的大名人蔺相如,如何挫败了秦国的花招,保护国宝和氏璧平安回到赵国的故事,不知道的同学可以去看看初中课本。
不过我很遗憾地说,你看到的,只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初中上学的时候没有学习后半部分,那就是秦昭襄王虽然没有杀蔺相如,但马上就以此为借口对赵国发动了总攻,并且拿下了几座城池,杀了几万赵国人。
恰恰在这个时候,楚襄王忽然发神经,准备对秦国动手,把赵国解救下来。秦昭襄王匆匆地和赵国举行了一个让蔺相如大出风头的渑池会,然后把枪口对准了楚国。
公元前279年,秦军大举进攻楚国,杀神白起率军数万沿汉江东下,他命令秦军烧毁所有船只,断了自己的归路,这就是明白无误地宣告,老子要玩命了。接下来细节不用说了,秦军长驱直入,迅速打到了鄢城,也就是楚国的第二大城市。和当年的智瑶子一样,白起用起了水攻,掘开蛮河河水冲破鄢城,楚国军民被淹死数十万,最后河里面的尸体垒成堤坝,直接堵住了河水,才算完事。
第二年,白起乘胜追击,攻克楚国国都郢城,一把火把夷陵的楚国列祖列宗的祖坟烧了个干干净净,逼得楚襄王狼狈迁都到陈县,这场战争被称为“鄢郢之战”。有句话叫做家国不幸诗人幸,也就是国家不好的时候,诗人们反而有了灵感,我们的大诗人屈原在南方听说首都沦陷,祖庙被辱这事之后,写下了千古名篇《怀沙》,但是到了最后,他也没有啥幸运可言,写完之后,屈原就投汨罗江而死,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吃粽子的端午节和一天假期,这一年是公元前278年。
楚国被人打成这个熊样,国内有一个人就坐不住了,此人就是春申君黄歇,他在战国四大公子里应该是最有才华的。这哥们就跑去秦国求和,他到了秦国之后,就和秦昭襄王说,我们大王现在已经整理了15个城市的军队,如果你苦苦相逼,我们秦楚两个大国势必两败俱伤,而秦国周围的韩魏赵正虎视眈眈地看着您,保存我们楚国,还是和我们同归于尽,您看着办吧。
秦昭襄王觉得这哥们说的有道理,穷寇莫追,就给白起下令,班师回朝,放了楚国一马,不过这场鄢郢大战之后,楚国从此也是一蹶不振。
……
范雎开始是魏国大夫须贾的门客,有一次和须贾去齐国出差,结果齐襄王认为范雎很有才华,就给他送了一些酒肉和十斤黄金。这里还要说明一下,古书上说的金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意思,春秋时候说黄金其实就是黄铜,战国开始一直到东汉,说黄金就是现在的黄金,不过计量单位和现在不一样,范雎得到的这十斤金子,相当于现在的五斤左右。
可是无论如何,五斤黄金,那也不少了,须贾就十分嫉妒范雎,回去之后就向魏国宰相魏齐告密,说我的一个门客和齐襄王勾勾搭搭,可能要当叛徒。魏齐恰巧是一个脾气不好的,也不让范雎申辩,直接打了个皮开肉绽,昏死过去,然后扔到厕所,让宾客们喝完酒朝范雎身上撒尿。
范雎有啥办法,只能装死当尿罐,这才逃过一死,后来在一个朋友帮助下,化名张路来到了秦国,不过为了不混淆,我们还是叫他范雎。
我们现在回头看看讲过的几个人才,孙膑,被魏国砍了双腿扔到猪圈里;吴起,被魏国一路追杀差点丧命;商鞅,也差点被魏国砍了脑袋;现在这个范雎又被魏国人打得半死扔到厕所里,由此可见,魏国还真是一个锻炼人才的地方,,只不过这些人都对它恨得是咬牙切齿。
范雎来到秦国之后,费了一些周折之后才见到秦昭襄王,随即他就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策略,简单地说,就是把韩国、魏国这些离秦国近的的国家作为兼并的目标,对于远的,比如齐国和燕国,要搞好外交关系。
实话实说,当时范雎提出这个策略,主要是为了反对宣太后的弟弟穰侯魏冉攻打齐国的主张,当然,从后面的发展来看,范雎是绝对正确的,远交近攻这个策略,秦国一直使用到秦始皇统一天下。
公元前266年,在范雎的建议下,秦昭襄王收回了宣太后的权力,并流放了他的两个舅舅和两个弟弟,然后任命范雎为秦国相国,此人终于爬上了人生的顶峰。
如果你要是问,以前被人扔到厕所那事他还记得不?那我可以告诉你,中国有一句相当文雅,也相当狠毒的成语,叫睚眦必报,就是因为范雎而创造出来的。这句话在《史记》上的原话是:“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落魄时你给我一顿饭,我发达了也要报答你,但是你曾经瞪我一眼,瞧不起我,我有机会也一定要报仇。用东北话说就是“瞅啥瞅,再瞅削死你”,这里的睚眦就是瞪眼的意思。
秦国宰相范雎“睚眦必报”,想找魏国的相国魏齐报仇,魏齐听说之后,第一个反应就是辞职,然后撒丫子就跑,一溜烟儿地跑到了赵国,躲在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家里。可是没啥用,秦昭襄王直接把赵胜叫到秦国,扣下他当人质,让赵国交出魏齐。
魏齐见势不妙,又赶紧离开赵国,但一路之上,再也没有国家敢收留他,最后这哥们在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的门口含恨拔刀自刎,秦王和范雎这俩货才心满意足地收手。
上面这个故事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秦国到了这时候,已经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其他国家,魏国强盛了100多年后已经彻底衰落了;齐、燕两国在五国伐齐事件中都是实力大损;韩国一直都很弱,况且在前面的伊阙之战,十几万军队被秦国歼灭,可算是元气大伤;楚国在鄢郢之战又被白起打得半残废;如果说勉强还剩下一点儿实力的,能和秦国一战的,那就是刚刚在魏齐事件中认怂的赵国。
……
赵括在被围之后,实话实说,还是展现了他军事才能的一面,几次反击都很有章法,差点撕破对方的包围圈,如果对面不是“杀神”白起,这场战争的走向还真的可能被改写,那样一来,秦军必然全面溃败,我们今天就要歌颂伟大的天才将领赵括的事迹了。可惜的是,赵括命不好,最后他还是功亏一篑,在被困46天,赵军阵亡20万人之后,他也挂了,用他的死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个著名的成语,“纸上谈兵”,剩下的20万赵国军队集体投降。
对于这些投降的人,白起只说了一句,“非尽杀之,恐为乱”。然后传下命令,当夜所有秦军头裹白布,凡是没有白布的,一律杀掉。就这样,20万赵国降卒,没有任何准备,又手无寸铁,一夜之间,被屠戮殆尽,只剩下240个小孩,放回赵国,让他们散布秦国军队的恐怖,于是,整个赵国是家家痛哭,史书上说:“沿街满市,号痛之声不绝”,因为几乎每一家都有亲人战死。
20万战死沙场,20万投降之后被杀,赵国40万年轻的生命在短短的一个月内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么秦国呢?是不是载歌载舞,毫发无损?完全不是,赵括虽然中了埋伏,全军覆没,但他还真不是无能之辈,给秦军带去了巨大的伤亡,据估算秦国阵亡人数也应该在二三十万左右,甚至更多,《史记》上说“秦军死者过半,国内空”,所以按照史书记载,这场战争双方死亡应该是大概70多万人。
可是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质疑《史记》上的这个数字,一是怀疑双方是不是有这么多军队,二是怀疑拿着大刀长矛的冷兵器时代打一场仗怎么能死这么多人。这种怀疑一直持续到1995年,这一年山西省高平市永录村的村民李珠孩发现了长平战场遗址,考察的过程我们就不细说了,结论是,我们不能精确到几万几千,但是双方损失几十万人这个数量级也许是准确的。当然,这个还不是最后结论,我们暂时只能相信《史记》上的这个记载,真真切切的,一将功成万骨枯。
长平之战历来被认为是战国的转折点,虽然后来赵国的李牧将军也让秦国很头疼,但实际上,此战之后,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实力和秦国单打独斗了。换句话说,秦国统一天下的局势基本确定,但是,我们这里必须加一个但是,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其实有一个神奇的时间点,确实被双方都错过了,那是什么?我们下集再聊。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