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rain
嘉宾:坦坦 蔺大爷 蔺大娘
和阿那亚邻居坦坦共读《暮色将近》,20世纪英国传奇女编辑阿西尔在89岁漫谈独身老年生活……
但是坦坦告诉我,她很难共情作者的生活方式。
她带着我去到了北京胡同的院子里,她的忘年交蔺大爷和蔺大娘家里。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探访了两位中国老人的生活——
无数陌生人来过这个院子吃炸酱面,可能是蔺大爷遇到的摄影爱好者,或者只是经过附近对胡同生活好奇的游客,大家来这里,就像是回到自己家……
他们对陌生人的友善,让我觉得很触动:在这个时代,我们还可以向身边的人,甚至是陌生人,这样打开心扉,这样毫无保留?我们还可以这么温情脉脉地活着么?
本期音频内容是我们聊天的现场。
我也摘录《暮色将近》中我很喜欢的一些段落,放在shownote的最后。
不同地域,不同性格的人,会拥有完全不同的晚年,我很向往胡同里蔺大爷一家的晚年生活,温情地,善意地,与人连接着,真好。
《暮色将尽》
> 阿西尔的人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独特的女性样本,她既有艺术家一般开放自由、洒脱丰沛的心胸,又有冷静克制甚至出于务实而进行一定妥协的理智。在她的讲述中,我们能看到,在20世纪动荡的欧洲,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女性,是怎样在与世界的周旋中安全生存下来,并维护好自己的精神世界的。
> ,“让自己好好地成长,也让自己好好地变老。”
章节:第一章
> 不管人类做着怎样的白日梦,也无法幸免这样的命运。当然,我们想要尽力延长凋零过程,以至于有时候凋零甚至比成长所经历的时间还长,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会遭遇什么,如何能尽力过好这一凋零的时光,确实值得深思。现在有这么多关于保持青春的书,还有更多有关生儿育女详尽的、实验性的经验分享,但有关凋零的记录却不多见。而我,正行走在这一凋零的路程当中,我的神经刚刚经历了小狗事件和树蕨事件,倍感痛楚,于是我问自己:“为什么我不来记录?”因此,我写了这本书。
> 如果你可以几个月都不见或不想见某人,这个人仅占据了你生命里相对很小的角落,你就应该不会特别悲伤地想念这个人吧。
> 但萨姆死后,却在我心里越来越鲜活,远胜其他一些重要的逝者。在我的脑海里,他像照片般清晰,持续至今,他的姿态,他的表情,他行走、坐下的样子,他的衣服,这七年如胶片般一幕幕闪过,所有我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见面的方式,如此这般,反复出现,我情不自禁在心里记挂着他。我尤其记得触摸他的感觉,他的皮肤光滑、凉爽、干燥、健康,他的味道清爽、好闻,我依然能感觉到每次做完爱后,他就躺在我身边,我们面向天花板,手指相扣,胳膊和腿亲密地厮磨。他的身体如此清晰地呈现,此时此刻也不例外,就像一个(可爱的)鬼魂,挥之不去。
> 也许因为他,我老年生活的开端有了更多本属于年轻岁月的东西,因此他一直活在我脑海中,对此我特别开心。亲爱的萨姆。
章节:第四章
> 相信宇宙自然超越了任何个体、任何种族成员的理解力,这种陈述从人类智慧的角度来看,确实相当无趣,但从感情和诗意的层面,我觉得这个事实比任何神话故事都具有创造力,令人激动,无比美丽。
> 考虑到宇宙会不断延续下去,不管我们相信什么,宇宙从来都是这个样子,也终将延续下去,而这,就是我们存在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说人类渺小有什么无趣甚至可怕的呢?
章节:第五章
> 随着时间流逝,她一天天衰老,一天天无助,一天天被可恨的眩晕打倒,我可以这么说,实际情况是死亡就在屋顶阁楼里等着,等待时机到来,对她做点残酷、致命、痛苦的事情,这一事实,把我吓坏了。
章节:第七章
> 和年轻人在一起的好处,不仅在于他们能激发感情,你能观察他们生活的趣味所在,而且,只要他们在你身边,就会产生一种反作用力,足以抵消老年生活中令人不快的因素。
> 仅仅因为自己正在逐渐变糟,我们就倾向于确信一切都变得不好,越来越不能做喜欢的事情,听的越来越少,看的越来越少,吃的越来越少,受伤越来越多,朋友逐一死去,明白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所以也许这不足为奇,我们确实很容易滑入生活的悲观主义,但这种状态实在很无聊,而且让沉闷的最后时日更加沉闷。
> 但反过来想,如果我们能突破自己感知的局限,知道有些人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对他们来说前面的路很长,充满了谁知道会怎样的未来,这就是一个提醒。
> 实际上这真的能让我们再次感受,并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朝着虚无延伸的黑色细线末端的小点,而是生命这条宽阔多彩河流的一部分。这条河流,充满了开端、成熟、腐朽和新生,我们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的死亡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如同孩子们的青春一样,所以在还能够体会这一切之时,别浪费时间生闷气了!
> 人永远反射在别人眼里,我们到底是傻还是理性?愚笨还是聪明?好还是坏?缺乏吸引力还是富有性感魅力?……我们从未停止感知,哪怕是最轻微的反应,就算不主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也会因无意获取的信息而郁闷或开心,在极端情形下,甚至被摧毁或拯救。
> 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比我那个时候更世故复杂,许多人(包括我亲爱的孩子们)比我们年轻时更容易与老年人建立起很好的关系,但我深信一个老人永永远远不应该期望年轻人渴望他的陪伴,或声称自己是他们的同龄人。享受他们慷慨的付出吧,但仅限于此。
## 章节:第八章
> 你正在观察的,就是“生命”本身,是每一个存在的起因,这个起因既无法言说又令人惊骇,基于生命的存在,我们遭遇的一切事物均值得关注和尊重。
> 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比画画之前好得多。这也是曾画过画的人常说起的感触,就算老了,就这一点,也能成为努力学习绘画的很好理由,因为它给我们的时日增加了如此慷慨的一抹欢愉。
## 章节:第九章
> 把手插入泥土中,将树根整理打散,让植物舒舒服服,这些事都非常吸引人,如同画画或写作,在这过程中你和自己正在做的事合为一体,由于对自我的感知而获得异常奇妙的放松。
## 章节:第十一章
> 我们对于写作和表演(巴里是剧作家)的好坏见解相同,一致认为清晰、自然是首要素质。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有很多话说,他曾告诉过我如果与太太分手,他唯一确定的是再不会结婚了,我还记得听完这话后心里曾一阵轻松,因为我不再有罪恶感了。
> 我吃惊地发现,尽管年轻时经历了这么多浪漫爱情的风风雨雨,到现在我才意识到自己最合适的角色显然是做第三者。
## 章节:第十二章
> 到了现在,就算我知道有些小说写得很好、很有意思或很巧妙,我在认真阅读之前都会问自己:“我真的想读这本书吗?”答案是:“不想。”
## 章节:第十三章
> 二十年前我有过一次心碎的经历,那以后我慢慢地学会接受,以帮助自己舒适安静地生活,因此我想,我接受自己作为一个女人,过去活得非常失败这一事实。而现在,当这本书变成有关那次经历的、尽可能详尽的记录,我痊愈了。这真是一种非同寻常的体验,实际上写作本身也很不同寻常,因为尽管我每天都极度渴望从办公室赶回家继续写作,我却根本不知道,确实不知道,下一个段落会是什么样子。
> 因为那书一旦完成,我心里一直存在的失败感也随之消失,转变成一种美好的感觉,我觉得当时我比生命里任何一个阶段都快乐开心。我确信写作是我最喜欢的事,并希望自己能写更多。
> 写作的感觉并不是“令人愉悦”的,而应该是“沉浸其中”,确实,写作非常吸引我。
> 这两个故事也都让我“克服”了一些痛苦,帮助我恢复,以至于我把故事一写完,就把它们放下了。
> 我一方面想持续写作,一方面发现,除非一件事情在心里痒痒着要出来,否则我无法写作。我能很容易地在纸上写信、写介绍、写书评,诸如此类,但如果仅仅从理性上我想要讲个故事,或研究个主题,而不是因为源于内在的冲动,写出的东西就非常迟钝。
> 因为我确实非常喜欢写作,但我心里的这个信念如此坚固,我觉得自己必须为了疗伤而写作,别的任何理由均不成立,也无法想象。
> 人年轻时,很大一部分自我是基于别人怎么看待你而创造出来的,这一特点通常会持续到中年。
> 但如果你老了,你就超越了所有这一切,除非你异常地不幸。
> 我现在已经八十多岁,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了,没什么事情会对我的自尊心产生如此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此,我有一种奇怪的解放之感。
> 我想这大概也意味着我会损失一些东西吧,比如不再会有令人心灵颤抖的各种可能性了,但同时,却能让一切经验变得愉悦,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其实就是简单的好玩而已。我在一生中,从未像现在这样舒服地、长久地享受过自己,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