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65分钟
播放:
237
发布:
3天前
简介...
这一期其实是上一期的“精神续作”。
如果说上一期我们在聊“AI 工具的变化”,那这一期聊的就是“格局变化”——模型、创业者都在被迫重写自己的坐标。比如,我们第一次把中国模型的进展,和硅谷的评价体系放在同一张桌子上讨论:
比如,我们第一次把“AI 应用”和“人类关系”摆在同一条线上讨论:
为什么 ChatGPT 代表“效率”,Sora 代表“娱乐”,而第三个决定性品类——“社交”——极可能会从大模型公司里长出来?
为什么 Meta 是今天最焦虑的科技巨头?
为什么一个“下一代 Facebook”,反而更可能出生在中国人手里?
我们也第一次这么直白地讨论中美 AI 的“叙事反转”:
过去两年,硅谷人对中国模型的态度是从“忽略”到“尊重再到“害怕”。
而中国公司自己也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一次罕见的认知跃迁:
我们不只是能做出全球产品,我们能创新。我们能提出新的范式。
有些观点,在录音当下说出口的时候我甚至都愣了一下。
比如陶芳波把梁文峰和杨振宁放在同一段类比里,讲的是“结构上的美感”。
当下我心里狂喊:这是暴论吧?
但越听越觉得:他不是在吹人,而是在指出一种非常罕见、又非常关键的“科学家气质”,它的出现正在重写中国 AI 的气质。
当然,我们也聊了网上疯传的“老黄深夜饭局言论”。
到底哪些像他说的、哪些不像、哪些话背后透露的是“焦虑”,哪些是“经济利益”,我们没有回避,也没有修辞,直接拆开讲。
这一期录完之后,我第一次有种奇怪的感觉:原来三小时的播客也能毫无废话。 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聊到的每一件事—— 从 Meta 的中年危机,到开源逆袭闭源,到中国模型的自信,到 AI 科学的本质,到下一代社交,到老黄的品牌溢价,到“我们还缺什么”。 它们其实都是一个更大的命题:
AI 时代的中国,到底站在了哪一段坡道上? 以及,我们有没有勇气走下去。
如果你听完上一期,还在脑子里还在回味,
那这一期,就是思考碰撞的另一半。
欢迎回来。
【主播】
硅星人创始人、硅基立场主理人 骆轶航
【嘉宾】
Second Me创始人、前Facebook AI研究员 陶芳波
【时间线】
【时间线】
03:09 Meta的真正焦虑:怕的不是ChatGPT,是下一个"Facebook"
04:16 Sam Altman的社交预言:ChatGPT太私密,必须另起炉灶
10:15 开源超闭源:Kimi 2.0 thinking的"王炸"时刻
11:43 DeepSeek 的下一版还没出,但已经成了硅谷的“心理阴影”
13:17 讽刺的角色互换:美国推"大基建",中国搞"微创新"
17:02 从云端到边缘:老黄会客厅里的算力乌托邦
26:57 "百万从业者"是包袱不是优势:硅谷从傲慢到研究
29:52 路径依赖:为什么中国注定做C端,美国只能做B端
37:27 梁文锋与杨振宁:创新背后的"结构审美"
47:56 品味不是UI:投资人滥用的"审美"到底是什么?
52:44 老黄台北饭局真假辨析:砸自己盘口,不像他作风
51:55 媒体行业的自我革命:当中国AI表现与话语权严重错配
1:04:24 从不挨打到不挨酸:中国创新叙事的最后一步
【关注我们】
点击品玩官网,了解更多
公众号:硅星人Pro
视频号:硅星人Pro
小红书:硅星人
【联系我们】
微信:oneoneyoubei
如果说上一期我们在聊“AI 工具的变化”,那这一期聊的就是“格局变化”——模型、创业者都在被迫重写自己的坐标。比如,我们第一次把中国模型的进展,和硅谷的评价体系放在同一张桌子上讨论:
比如,我们第一次把“AI 应用”和“人类关系”摆在同一条线上讨论:
为什么 ChatGPT 代表“效率”,Sora 代表“娱乐”,而第三个决定性品类——“社交”——极可能会从大模型公司里长出来?
为什么 Meta 是今天最焦虑的科技巨头?
为什么一个“下一代 Facebook”,反而更可能出生在中国人手里?
我们也第一次这么直白地讨论中美 AI 的“叙事反转”:
过去两年,硅谷人对中国模型的态度是从“忽略”到“尊重再到“害怕”。
而中国公司自己也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一次罕见的认知跃迁:
我们不只是能做出全球产品,我们能创新。我们能提出新的范式。
有些观点,在录音当下说出口的时候我甚至都愣了一下。
比如陶芳波把梁文峰和杨振宁放在同一段类比里,讲的是“结构上的美感”。
当下我心里狂喊:这是暴论吧?
但越听越觉得:他不是在吹人,而是在指出一种非常罕见、又非常关键的“科学家气质”,它的出现正在重写中国 AI 的气质。
当然,我们也聊了网上疯传的“老黄深夜饭局言论”。
到底哪些像他说的、哪些不像、哪些话背后透露的是“焦虑”,哪些是“经济利益”,我们没有回避,也没有修辞,直接拆开讲。
这一期录完之后,我第一次有种奇怪的感觉:原来三小时的播客也能毫无废话。 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聊到的每一件事—— 从 Meta 的中年危机,到开源逆袭闭源,到中国模型的自信,到 AI 科学的本质,到下一代社交,到老黄的品牌溢价,到“我们还缺什么”。 它们其实都是一个更大的命题:
AI 时代的中国,到底站在了哪一段坡道上? 以及,我们有没有勇气走下去。
如果你听完上一期,还在脑子里还在回味,
那这一期,就是思考碰撞的另一半。
欢迎回来。
【主播】
硅星人创始人、硅基立场主理人 骆轶航
【嘉宾】
Second Me创始人、前Facebook AI研究员 陶芳波
【时间线】
【时间线】
03:09 Meta的真正焦虑:怕的不是ChatGPT,是下一个"Facebook"
04:16 Sam Altman的社交预言:ChatGPT太私密,必须另起炉灶
10:15 开源超闭源:Kimi 2.0 thinking的"王炸"时刻
11:43 DeepSeek 的下一版还没出,但已经成了硅谷的“心理阴影”
13:17 讽刺的角色互换:美国推"大基建",中国搞"微创新"
17:02 从云端到边缘:老黄会客厅里的算力乌托邦
26:57 "百万从业者"是包袱不是优势:硅谷从傲慢到研究
29:52 路径依赖:为什么中国注定做C端,美国只能做B端
37:27 梁文锋与杨振宁:创新背后的"结构审美"
47:56 品味不是UI:投资人滥用的"审美"到底是什么?
52:44 老黄台北饭局真假辨析:砸自己盘口,不像他作风
51:55 媒体行业的自我革命:当中国AI表现与话语权严重错配
1:04:24 从不挨打到不挨酸:中国创新叙事的最后一步
【关注我们】
点击品玩官网,了解更多
公众号:硅星人Pro
视频号:硅星人Pro
小红书:硅星人
【联系我们】
微信:oneoneyoubei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