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主体性很强的小孩很幸福吗?因为不符合“听话”的社会期待,因而充满了“被讨厌”的成长经历是怎样的?
这是一期和播客《屁极泰来》的串台节目。当主体性成为了当下大家都想要追逐的特质,这期节目我们想从镜子的另一面切入,向大家展示两个在东亚文化下、从小就带着这样特质长大的小女孩的人生故事。
“你为什么总是和别人不一样?” 是我在成长过程中最常听见的一句话。对权力结构的不认同、和捍卫自我价值的本能,使我们的成人历程中充满着冲突、被否认、甚至攻击。同时作为女孩,社会的规训与期待又让这股力量变成自我攻击的利剑,它形成了很多内敛的、克制的、不断自我审视的力量,提问着“我现在够好了吗?”
为了不那么狼狈地获得认可,我们也遗忘了自己的脆弱——我们变得尖锐、锋利、敏感、疏离、多变、偶尔伪装服从,但就是学不会温柔。但我们都忘了:能走到今天,全都是因为我们的脆弱,它是如此珍贵。正因为我拥有着自己独特的脆弱,我才是我。
人在成长过程,好像就是不断找到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的过程。社会对人的规训,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规训都影响着我们成为今天的自己。到底什么是主体性?为什么主体性会成为一个被反复讨论的话题?如何找回主体性?我们试图在对话中找了找答案。
在对话的最后,我们看见了内心的恐惧和脆弱,并决定真诚地面对这份恐惧和脆弱。
最后送给大家我很喜欢的《清醒地活》里的一段话,我也把它录制进了播客的结尾:
“在大多数社会中,执着和善于营造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如果你的模型造的万无一失,而且每个行为都相互协调,你其实‘创造‘了一个人。如果你创造的这个人是别人想要的和需要的,你就会非常受欢迎,非常成功。你很擅长玩这个创造人的游戏,如果你创造的人不如你期望的那么受欢迎和成功,你会相应的调整你的思想。这并没有错,显然每个人都会这样做。但是正在这样做的你到底是谁?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P.S. 在大多数时候我都是一个提问者,但和泰来的对话中,我获得了一种长久以来缺席的被聆听和被好奇的感动。这期节目也是少有的由来访者/串台者剪辑的内容,我在泰来的视角下获得了一个不太熟悉的自己。有这样的机遇,我无疑是幸运的。
欢迎在简介找到小助手,加入听友群。也欢迎留言告诉我你的故事。
本节目在以下渠道均可收听:苹果播客|喜马拉雅|小宇宙
Show Notes
- 02:09 当下对“主体性”有些盲目和口号式的鼓吹会导致概念变形
- 09:31 我们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主体性”的时刻
- 14:33 当“主体性”遇到“权力关系” 我是怎么面对的
- 18:04 充满了“被讨厌”的童年到青少年 “自我觉醒”早的东亚小孩是如何长大的——“我为什么要跟别人一样?”
- 23:26 主体性强=ego很大?
- 27:33 当我想要苹果 对方却给了我一只梨
- 30:27 在东亚文化下 如果你是从小就主体性就很强的女性 收获的不一定是快乐的成长体验
- 31:50 当我们讨论主体性时常常讨论的是“被认可” 这样的执着催促着我们发起一场场只有自己的比赛
- 44:15 你能走到今天是因为你的脆弱
- 48:04 长大后的我们如何忠于自己
- 52:16 主体性不是从A点到B点的直线 而是持续流动的波浪线 重要的是你在其中的体验
- 54:08 如何重建主体性:觉知和倾听自我、在日常中向下扎根
本期主播
老王 Life Coach丨小红书@老王Cherry
泰来 《屁极泰来》播客主播丨小红书@泰来Max
电影书籍推荐
Stutz 施图茨的疗愈之道
《脆弱的力量》
《清醒地活》
找到主播老王 体验人生教练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