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牛李党争”的产生和详情;宦官仇士良专政,唐文宗抑郁而死; 李德裕辅佐唐炎宗,宦官痼疾暂被抑制,李德裕为什么被称为六大政治家之一。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一集我们说到大唐王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得了两个绝症,分别是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政,可惜的是,唐王朝雇佣的职业经理人,那些大臣们又开始了窝里斗,这就是所谓的“牛李党争”。
一
和现代汉语不一样的是,“党”这个字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大部分时间,它是贬义词,《尚书》有这么一句话叫“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所谓王道的标志是公平正义,一碗水端平,既不能有党,也不能有偏颇。
《论语》里记载,孔老二也说过,“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意思是君子们虽然也三五成群地在一起聊天吹牛看电影,但不会结成贪图私利的小团体。
甚至很多时候,在中国古代,结党就是一种罪名,我们前面讲过汉朝的党锢之祸,皇帝给那些知识分子们扣的罪名就两个字,“党人”,也就是结党之人,由此可见,古时候对结党是深恶痛绝的。
其实这事儿不仅仅是中国古人,早期的老外也不喜欢,你如果听过我的《美国史话》,你就知道,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和他的战友们其实对党派是深恶痛绝的,在他的告别演讲里,千叮咛万嘱咐地说,党派这玩意儿容易把大家都整完犊子了,原话是“党派是政府最大的敌人”。
但是,事实如何呢?事实就是党派出现了,而且是古今中外,不断地出现,并且和孔老二、华盛顿预料的一样,出现了之后就是一个字,斗。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美国总统在美国国会的演讲,特朗普老先生在上面滔滔不绝的时候,共和党议员们每隔一两分钟就全体起立,鼓掌一次,脸上一般还要带着虔诚的微笑,而另一边的民主党议员别说鼓掌,连笑容都没有啊,全程冷若冰霜。
那为啥知道不好,党派还出现了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它也有好处,第一个是松散的,或者卑鄙,或者高尚的个体,永远斗不过团结一致的党派,还是以美国为例,特朗普老先生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两次被弹劾,如果不是在参议院有一个强大的共和党做后盾,这哥们分分钟滚出白宫。第二个好处就是一个政党的高效性和团结性,相当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治,在这一点上,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都是如此。
回到我们的史话,中晚唐时期的“牛李党争”和老美现在的党争是有所不同的,首先就是没有政治纲领,口号目标什么的一概没有;其次就是双方绝对不承认自己在结党,俺们都是君子,小人才结党呢。
那么,唐朝这个“牛李党争”是怎么来的?这件事要从唐宪宗时代的一次科举考试说起,这一年的科目叫做“直言极谏科”,也就是大家都来给政府提意见,批评得有见地有道理的就可以当官。有两个考生分别叫牛僧孺和李宗闵,他俩洋洋洒洒地写了两篇文章,说政府对于藩镇的措施是错的,不应该采取打击镇压策略,应该如此这般地安抚等等,主考官觉得这俩家伙说得对,就给了很高的名次。
但是,对藩镇采取强硬措施,却是当时宰相李吉甫的施政纲领,而且实事求是地讲,开展的也很不错,否则宪宗时代也不可能实现元和中兴。李吉甫知道了科举考试结果之后,觉得自己劳心费力的干得这么好,两个啥也不懂的小屁孩书呆子胡言乱语也就罢了,朝里大臣们居然还有人打call,提拔他们当官,简直是岂有此理,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于是,在唐宪宗的支持下,李吉甫把考官们罢了官,牛僧孺和李宗闵也没得到任用。李吉甫没想到的是,他对科举考试的干预,犯了众怒,他的政敌们以此为借口,群起而攻之,以至于最后他不得不辞去宰相一职,到地方去当了一个节度使。
这事本来就应该到此为止,可是没想到的是,这位李吉甫李大人有一个好儿子,叫李德裕。自古以来,这类官二代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混吃等死,每天除了炫富就不知道干啥的废物,另一种是借助爹娘老子的平台,更加努力,把别人甩得更远,然后更加骄傲。李德裕就是后一种,《旧唐书》上说他从小就精读《汉书》《左传》这类历史书,并且“耻与诸生同乡赋”,意思是骄傲到了不屑于和其他学子一起参加科举考试,认为那样的话,实在对自己是一种侮辱。
不过呢,这家伙确实有资格摆这个架子,他和“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元稹,还有“锄禾日当午”的李绅,被称为三俊,三位当世俊杰,有了这样的才气,这样的家世,这样的名望,虽然他没参加科举考试,但在唐宪宗之后的唐穆宗时代,还是当上翰林学士,屯田员外郎,相当于现在中央部委里面管农业财政的一个副司长。
成年之后的李德裕觉得当年他爹李吉甫没错,不应该被贬官,心里自然地对李宗闵等人有怨恨。就这样,一转眼,又是一年的科举考试,已经是中书舍人的李宗闵和李绅都向主考官递了条子,说有几个人麻烦您照顾一下,可是发榜之后,李宗闵的那些人如愿以偿,李绅却是傻了眼,自己这边的人全都名落孙山,作为李绅的朋友,李宗闵的天然对手,李德裕自然不肯放过这个机会,马上联合了几个人一起向唐穆宗揭发这次科举考试有问题,结果就是,主考官和李宗闵全都被贬到了地方,李德裕算是为他老子报了一箭之仇,但也为晚唐点燃了党派之争的导火索。《资治通鉴》上说,从此“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我们今天说牛李党争,是因为后来牛僧孺在李宗闵这伙人里当上了老大,但如果你说李李党争,李宗闵和李德裕的斗争,那就显得你特别有学问,因为这才是真相。
总而言之,天大地大,都比不上高考大,两场科举考试,吹响了唐末“牛李党争”的号角。
……
这时候唐文宗就说了,我之所以问你,就是想知道,我和周赧王和汉献帝相比如何。周赧王和汉献帝那俩货我们以前都讲过,一个被秦昭襄王欺负,另一个就是董卓和曹操父子手里的傀儡,并且都是亡国之君。周墀马上说,您怎么能和那两个败家的玩意儿相比,原话是“何自方二主哉”。这时候唐文宗就悲伤地说是啊,我没办法和他们俩比,因为他俩只是受制于强臣,而我却是被家奴操纵在手心里,我还不如那俩货啊,说完是放声大哭。从此之后,唐文宗再也没有上过朝,不久之后,这哥们就在担心受怕和郁闷的心情里凄凉地死去了。
唐文宗驾崩之后,唐武宗李炎继位,牛僧孺被罢相,李德裕被从淮南再次召回朝廷,升任为门下省侍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
你要是问,为啥唐武宗对李德裕这么好?这事儿吧,有些史学家说唐武宗体察民情,知道谁干得好,谁干得不好,我认为那就是瞎扯,武宗在登基之前和李德裕一点儿交集也没有,他那时候喜欢的是小道士,经常和牛鼻子们一起混。
实际上,李德裕被提拔这事儿和太监有关系,大太监仇士良对唐文宗一顿肉体和心灵上的蹂躏,让这个窝囊皇帝见了阎王,如果再让唐文宗自己指定的太子李成美即位,那仇士良自然担心将来会被报复。于是文宗一死,仇士良就拥立了这个唐武宗李炎,同时让李炎赐死了原来的太子李成美,朝廷上的牛党这时候还没转过弯来,大唐天子已经换了主人,无论是仇士良,还是唐武宗,都不能容忍牛党这些拥护李成美的大臣存在,于是乎,牛党里面的宰相李钰、杨嗣复被罢免,枢密使刘弘逸被杀,李党李德裕这伙人才回到了中央。
等唐武宗和李德裕共事之后,他才发现,后者真是一个人才,于是两人开始了全力合作,最后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居然把大太监仇士良整回了老家,在无权无势中可怜地死去,所以,武宗一朝,宦官专政这个绝症得到了抑制,但可不是痊愈,只是暂时不发作了而已。
四
唐武宗最后是几乎把所有的信任都给了李德裕,而李德裕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他之所以后来被评为六大政治家之一,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这段时间的表现。
首先是对付回纥,这个唐朝人民的老朋友,曾经和大唐一起打过突厥,打过吐蕃,还打过安史叛军。现在人家也长大了,北边草原的生存空间也不够了,正逐渐地侵蚀大唐的地盘,李德裕为此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以谈判和和亲为诱饵,派骑兵突袭,彻底击溃了回纥所有南侵的队伍,从此之后,一直到唐朝灭亡,回纥也没有再成为威胁。
接下来,李德裕还针对藩镇采用了一种从来没有的策略,那就是承认最强大的河朔三镇有世袭的权力,但是其他藩镇,对不起,谁要是想搞半独立王国,绝对拍死。比如说泽潞节度使刘从谏病死之后,他的侄子刘稹想要模仿河朔三镇的模式来继承叔叔的位置,李德裕就说了:“自艰难已来,列圣皆许三镇嗣袭,已成故事。”人家河朔三镇是安史之乱之后,俺们大唐中央特许的可以世袭罔替的藩镇,你泽潞算什么东西,也敢搞特殊化?
102-2 河朔三镇
然后李德裕就号召河朔三镇的节度使和中央一起讨伐刘稹,那三位节度使一听,自己这地方可以世袭罔替,那岂不就是裂土封侯了?自然是热烈响应李德裕的倡议,生怕刘禛那个王八蛋折腾大发了,李德裕再改了主意,恨不得刘禛马上去死。结果是在河朔三镇全力出击之下,刘稹很快就被砍了脑袋,其他藩镇一时之间,全都老实了。
你要是说,这也不高明啊,河朔三镇岂不是从此独立了?这事儿要这么看,你无论怎么做,唐武宗接手的这个烂摊子里,河朔三镇都已经是事实上的半独立了,经济学上这叫做沉没成本。这个时候你如果还死要面子,就只能活受罪,那就莫不如联合河朔三镇,阻止其他藩镇独立,至于说以后怎么样,那就看李德裕和河朔三镇谁坚持的时间长了,当然,事实证明,李德裕还是先玩完了,大唐最后也完蛋了。
李德裕干的其他事情还包括稳定西域,整顿吏治,不许官员经商,对官员实施大规模监督,大搞廉政风暴等,还有提高科举考试的透明和公正度,保证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国家政府部门,所以那些贫寒家庭出身,考试没办法走后门的知识分子都对李德裕尤其爱戴。
这种爱戴是跨越了社会阶层的,因为前面说过,李德裕这小子出身官二代,痛恨科举考试,他根本瞧不起这些为了当官而读书的知识分子,他和他们也完全是两个阶级的,但事实证明,谁让这些读书人有官儿做,谁就是他们心里的好人。后来李德裕被贬到了崖州死了,有人写诗怀念他说,“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八百孤寒说的是这些人数众多的贫寒知识分子,而李崖州就是代指李德裕。
那么,干得这么好,绩效如此突出的李德裕同志为啥后来被贬到了崖州呢?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